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修行?

什麼是修行?

很多學佛的人,愛把「修行」掛在嘴邊,說「嘴上功夫無用,實修實證要緊!」這一句是必殺技,無論在辯論切磋中處於何種劣勢,用這句話都可以成功地挽回面子,完身而退。一般,把這句話聊出來,也就聊不下去了,但我們今天偏就聊聊,什麼是修行。

首先說,自己對修行道路的選擇,與對別人如何宣講,不能混了。勸人是要隨機應的,寧可和稀泥、多讚歎,不能壞人信心,見了吃素念佛老太太、要贊凈土金磚鋪地、寶樹成行,見了轉山磕大頭的人要贊功德無量,但這些跟選擇和安排自己的修行道路,沒太大關係。

先問,修的是什麼?是胳膊?是腿?還是心?打坐需要熬腿,腿很難拗,而最剛強、最難拗彎的是心!是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歸結到心上?捨身伺虎,捨得也不是身啊,是貪慾慳吝。如果明白要修的是心,一切用身來做的事情,最終作用於心才算數,這樣就有了判斷的依據。

什麼是合適的修行道路呢?就是能最有效地作用於心的道路!當然這裡說的是主要道路,平時的小善也不能廢棄,看到老太太摔跤,也要扶一把(貌似這不是小善,是個巨大考驗)。

那麼再來看,怎麼修最能作用於心?當然是要對治自己的錯誤思維。所謂慈悲行善,如果不明白對治的是什麼,那就是隔靴搔癢了。同樣,禪定是為了集中心念,積蓄力量以觀行。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如果不清楚要辦什麼大事,即使伏除了散亂心,跟電擊休克療法又有什麼區別呢?

那麼,對治錯誤思維最有效的手段是什麼?義理!義理!義理!必須用大量的理論,把心打服了,而且光打服了還沒用,因為那是暫時的,回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慣性思維就又回來了,還需要對理論非常通達非常熟練,隨時串習。這些都是攻堅戰,需要清醒著干,你進入休眠狀態,怡然自得,還怎麼用功?

為什麼說思考義理是作用於心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想走解脫之路,想修行,不把自己徹底說服,不把思想意識中的每一個疙瘩都解開,能行嗎?理不明怎麼修?修什麼?還證呢,少扯「證」字。本來修行之路就容易失足不好走,還非要把眼睛蒙上,美其名曰「放下知性理性,用心修證」,就是反智主義。現在的一些人,你說一點佛法義理他都受不了,認為障礙修行,多麼的可悲可嘆啊!道理都不清楚,修的切入點在哪兒?航標在哪兒?哪裡有寶?哪裡是坑?佛菩薩、歷代祖師苦口婆心留下那麼多教導,不看,不聽,不信,不傳,非要跟著感覺放飛自己,把所有的地雷都趟一遍,明明可以不用這麼悲壯的。

你閉著眼打坐,可能是獲得輕安喜樂,厲害點的,都能開個心理門診利益眾生,但你和佛法的修行無關啊!你可能是煩惱少了一點,因為心思的活動量減小了,一些粗糙的念頭自然生不起來,但是,大喇叭小喇叭,放得都是一個調調,還是順著慣性的錯誤思維在走。而佛陀的教導,是對凡夫思維的徹底顛覆,你完全不知道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有、什麼是空,都沒有搞清楚,你和佛法的修行無關啊!

這裡得說說,那些張口閉口禪定止觀的人,你的禪定功夫再高,也比當年佛所斥責的那些個外道,不知道低到哪裡去了。現在的人,入個初禪就歡天喜地,這在古代印度是小學一年級水平。再說觀,知道觀什麼嗎?「梵我合一」觀得好,一樣能出大光明,一樣六方震動諸天來賀,因為印度教也有自己的天人眷屬,恐怕這些佛徒見了那場景,早都樂得合不攏嘴了,以為自己有證量啦。

四禪入的是色界,對慾望執著會大大減低,再往上是無色界,連物質世界都看破空掉了,就剩下一點概念執著,現在的人再怎麼吹牛,也不敢說自己能通無色禪。而且說實在的,這些境界很不容易,需要花費不可思議的精勤努力,修成的人,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可以算是世間聖人級別的了。但是,想一想,為什麼佛說人道修行最好,為什麼不說是色界,無色界?想過嗎?為什麼佛不去給色界眾生說法?他們禪定境界那麼高,沒有亂心貪心,直接點化他們,不是事半功倍嗎?這是因為,他們都進死胡同了。那麼,人道這麼低賤,品質心性下劣,為什麼反倒不是死胡同,還大有發展?是因為人道可以打坐學禪嗎?肯定不是啊。那區別在哪裡?不共之處在哪裡?就在於人能學理明理。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散亂心學教理,這個看似初級,實則佛道通途,那些動輒拿證量說事的人,動輒描繪不可思議境界的人,貶低了教理的指導意義,實際上是進入死胡同了,也只能進入死胡同,因為禪定的滿足感成就感太強了,就算沒入禪定,出點人天感應,感來些個神神鬼鬼,你也抵擋不住誘惑啊!沒有教理正見,一準被拉進去。很多人理解的灌頂持咒,就好像相信武俠小說里的推背傳功一樣,實際上,武功都是勤學苦練出來的啊。智慧唯以聞思得。聽聞法義,思維法義,按照法義去觀想,作用於心,有定力更好,沒有也可以先練著,這就是實修,舍此再無其他實修法門,再沒有比盡量多盡量長時間地觀空、對治習慣錯誤思維更有效的實修了,其他的都是方便助緣而已。

也不是貶低坐禪、持咒的作用,肅靜心念肯定有利於修行。這就好像,餓死凍死無法修行,吃飽穿暖好修行,但並不是說,你錦衣玉食,修行就長進了,兩者沒有正比關係。跟釋迦牟尼一個樹林里打坐的人多了,水平也不見的比他低,所以重點不在打坐,打坐只是把你的心拽住,而拽住以後幹什麼才是最緊要的,佛法與外法的不共之處,才最緊要,才是用功之處。不然,你看看,這些修行方法,哪一樣外道沒有?布施、持戒、禪定、苦行、念咒、持名、手印、護摩,婆羅門教里都是全套的。為什麼不問問什麼是佛法之所以為佛法的不共之處?答案早就在那裡了——三法印。這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哪一個不是義理?

朗讀者:葉少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研究員

大象佛學圖書館

ID:dxfxtsg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輕毀法師戒
隋朝石雕佛像:罕見的三世佛頭光 釋迦牟尼佛坐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