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婚姻不再是終身大事,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當婚姻不再是終身大事,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題圖來自:picjumbo.com

催婚幾乎是所有未婚大齡青年的魔咒,每次回家,這一定是家長的保留節目之一。催著不動,就開始拉來七大姑八大姨張羅著相親說媒了。一年又一年,很多人可能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你說奇不奇怪,在結婚的問題上,家長都是比做兒女的更加著急。家長固然是為了兒女著想的,關愛的背後,還有來自家長的傳統觀念。

父母眼裡的婚姻是什麼?成家立業,傳宗接代,標準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終身大事,沒有之一。你一定聽過父母這樣的嘮叨,"你看誰誰誰,打了一輩子光棍,現在成什麼樣子","你看誰家的誰誰,比你還小N歲孩子都上幼兒園了"等等。這些碎碎念就是他們要你結婚的理由。

相比於現在年輕人的自我,老一輩似乎更在乎周圍人的眼光,所以你得成為三大姑八大姨在談論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才會安心。我猜測這可能和老一輩經歷過六七十年代這段特殊時期有關。

父母的道理乍一聽來好像都對,但是仔細一想,又完全不合邏輯。首先過得好不好和結不結婚是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的,別人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和我們更加沒有什麼關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男女平均結婚年齡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以下是摘自網上的一組2016年的數據:

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知道男25女23即為晚婚年齡,從圖中可以看到,以上城市平均結婚年齡全部超過25歲,而且越發達的地區結婚年齡越大。

婚姻的終身大事在當下社會裡似乎並不像從前那樣緊迫,再看看身邊不乏超過平均年齡仍然未婚的男女青年,是他們不具備結婚的經濟條件嗎?不盡然。

社會的發展變遷必然導致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雖然結婚依然是社會的主流,但是婚姻作為人生終身大事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弱化了的。現在的婚姻和老一輩人的婚姻實質上已經發生了改變,個人認為現在的婚姻在物質上的合作要勝於在情感上的交換和依賴,這便是和老一輩人最大的區別,因此年輕人的婚姻觀也不同於父母輩。這是其一。

其二,男女平等的漸入人心和個人經濟的獨立客觀上給晚婚或者不婚創造了條件。這裡說的不婚不是說單身,而是有伴侶,但沒有選擇結婚。經濟越發達,人格越獨立,無論男女,都有自己的事業,有獨立的社交圈子,生活是完整的,如果再有一個男/女朋友就更加完美,也應了那句話"有你更好,沒你也可以"。

要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用婚姻把自己的生活封閉起來,從而創造一種安全感的。

這裡並不是要宣揚"不婚論",結婚作為終身大事依然是社會主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結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也是社會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在開明的社會裡思想更加自由,在生活方式上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早婚,晚婚或者不婚都是個人自由,即使主流也無法綁架。

最近看了騰訊大家推送的一篇文章《抱著硅膠娃娃回家的日本人在想什麼》,文中提到一個"卒婚"的概念,也就是從婚姻中畢業。兩個人結婚一起生活很多年以後,出於各自的意願,最後選擇分居獨立生活,各自尋找一種更加舒服的生活狀態,但是沒有離婚。放在傳統觀念里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是彼此的意願,並且經濟條件等各方面都允許,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不可以。

如果把婚姻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把它視為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完美的一種方式,也許就不會對婚姻產生太多壓力,在婚姻上也能更加契合自己的意願。

朋友圈裡有一個茶葉公司老闆,事業心強,離婚帶一娃,孩子已經上高中,每天主要忙於公司的事,一直沒有再婚。為人豪爽熱情,朋友很多,業餘喜歡和朋友一起自駕天南海北游。她過得好不好,我不敢揣測,但只要是自己選擇的就好。

不完全認同一個觀點,"人終究都是要回歸家庭生活的",常被身邊的人掛在嘴邊。這個命題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是忽略了一點,是我們自己選擇家庭生活,而不是家庭生活逼著我們回歸,兩者的差別細想自明。

§

§

感謝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代號TD 的精彩文章:

TAG:代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