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是否可與秦皇漢武媲美?康熙:朕不愛這些虛名!

康熙是否可與秦皇漢武媲美?康熙:朕不愛這些虛名!

縱橫國史在前兩天的文章中曾稱康熙是千古一帝,同時把與康熙同時代,讓康熙一生顫膽驚心、視為夢魘的強勁對手的准格爾汗國大汗噶尓丹稱為蒙古帝國的千古一帝。多數讀者討論激烈,一部分讀者認為康熙確實是好皇帝和明君;一部分認為康熙不配「千古一帝」,嘲笑「千古一帝」的評價被用得廉價了,指出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秦皇,漢武,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能上榜,算是中國公認的最優秀的五位皇帝,其他就排不上號。

鑒於讀者們討論的激烈,那麼,縱橫國史今天就談談:我們為什麼稱康熙為「千古一帝」?說得不對請指正,相互討論,共同進步。不喜勿噴,文明交流!

「千古一帝」稱呼的由來。「千古一帝」一詞是明朝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對秦始皇的評價:「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後來李贄在《續藏書》認為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也是「千古一帝」,原文說「臣李贄曰: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唯我聖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後幾五十年,無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而不思得賢之輔。蓋自其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時時用兵,時時禁諭諸將,無一字而非惻怛,亦無一字而不出於忠誠。故天下士咸願歸而附之,而樂為之死也。」這段話以朱元璋在文治武功的卓越成就評價其可稱之為「千萬古之一帝」。

後來明朝王志堅在《讀史商語·卷三》中也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千古一帝」一詞自此而後被各類書籍引用,如霍達《公子扶蘇》:「大纛下的御座上,儼然端坐著千古一帝秦始皇。」該詞也逐漸引申為代指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出色建樹的帝王,並引申為大帝之義,泛指中國歷史上做過突出歷史貢獻的傑出帝王,如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等等。

談完了「千古一帝」一詞的由來及其含義,那麼我們現在要進入主題:康熙可以稱之為「千古一帝」嗎?「縱橫國史」認為可以,這兩點理由足以:

一、從「千古一帝」一詞本義為評價帝王文治武功這點出發,康熙帝也算是有清一代文治武功的佼佼者。在「武功方面,」康熙8歲登基,14歲扳倒權臣鰲拜開始親政,由此可見其已具備一定政治手腕,有望成為一代雄主潛質;軍事上,康熙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力主削藩,取得對三藩的勝利,防止國家藩鎮割據局面出現;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統一台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漠北喀爾喀地區也在康熙時代納入清朝版圖;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對外戰爭上,數次打擊沙俄侵略,驅逐沙俄,雅克薩之戰勝利後,勘定中俄邊界,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文治」上,康熙強化皇權,舉行御門聽政,設立南書房,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智囊,接受漢文化熏陶,重教化,治吏親民,六次南巡、三次東巡、一次西巡,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整修河道,修治漕運,墾荒三年免稅,蠲免錢糧與民生息,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間,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對按丁徵收丁稅的方法進行改革,地丁合一;廢除明朝實行的匠籍制度,下令將班匠銀併入田賦中徵收,從而使工匠們擺脫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文化上,康熙尊儒右文,興禮教,注重西學,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當然,康熙在民族治理、宗教態度、外交和對外貿易上也有一定建樹,如《全球通史》里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同時,康熙對歐洲國家表示警惕,他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總之,如果從「千古一帝」一詞原是對帝王文治武功作為的評價看,以及後來引申為泛指中國歷史上做過突出歷史貢獻的傑出帝王這點看,康熙是符合「千古一帝」稱謂的。當然,大家也會說他搞「文字獄」,但是,漢武帝也有「窮兵黷武」的評價,因此,人無完人!

二、人物性格上,康熙不是個好大喜功的帝王,而是勤政務實的帝王,不圖虛名。首先說康熙的人品,他是個孝子。康熙生母重病時,他「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十歲喪母,康熙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其次,康熙是個務實帝王,不愛搞頭銜,不圖虛名。這表現在康熙生前從不尚尊號。「尊號」(包括生前和死後兩種)一說始於唐,此後各朝不少帝王均樂於臣下給他們上尊號,加頭銜,以示至尊至貴,政績卓著,目的是要臣下拜倒在自己神聖形象面前,藉以維護其封建專制統治。平定三藩之亂後,湖廣道御史何嘉枯上奏康熙要其上尊號,此後朝廷上下均上書請康熙尊號,康熙以叛亂雖削平,但瘡庚尚未全復為由拒絕,並指出當時「君臣之間,全無功績可紀」,如果上尊號則「實可恥也」,堅決表示,「斷不受此虛名」!康熙通過統一台灣、擊敗沙俄、解決噶爾丹問題,鞏固了清朝在東南、東北、西北的邊疆。此時朝廷再次要求康熙上尊號,康熙認為接受尊號,不但「典禮甚大」、「煩擾多事」,更為重要的是「矜張粉飾」,無益於治,說:「從來所上尊號,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特以欺證不學之人主,以為尊稱,其實何尊之有?」他又說:「自古慶賀多者, 後人不取, 況亦何益乎?」 所以,他認為上尊號這類事都是「歷朝相沿之陋習」,應在革除之列,於是嚴厲拒絕。從這裡看,康熙的不尚尊號仍不失為他身為明君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歷史上對康熙評價很高,是對其「千古一帝」的歷史性認可。帝皇自賣自誇則不可取,而別人對他的讚揚,則可以從另一方面看出該帝王的豐功偉績。康熙之所以能夠開啟「康乾盛世」局面,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和值得讚揚之處。趙爾巽等在《清史稿》中評價康熙為「仁君」;黃宗羲認為康熙是「聖天子」;白晉認為康熙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呂思勉認為康熙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梁啟超認為康熙是廓達大度的人;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時並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認為康熙是「17世紀的偉大人物」;崔瑞德等的《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認為康熙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還有毛澤東、伏爾泰等歷史名人對康熙也有很多正面評價,上述這些評價,「縱橫國史」認為,不管出於何種角度,都是對康熙帝「千古一帝」的認可。

總之,縱橫國史認為,康熙既然是一個封建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他既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當然也有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我們若能分清主流末節,不以小疵掩大德,則我們稱他為「千古一帝」,也未免不可!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奇怪現象:張飛與劉備雖為結義兄弟,可官職為何是不如馬超?
清朝三句經典名言,第二句最有效果,第一句打臉了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