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梵高&高更:成年人的友誼就是遙遠的回敬

梵高&高更:成年人的友誼就是遙遠的回敬

如果你的位置在麥田,就不要去留戀巴黎的城市。

——文森特·梵高

你一定聽過梵高和高更這對好基友的名字。

一提起他們,許多人都會想到一隻血淋淋的耳朵,可你知道么?他們背後的故事,其實完全可以拍一部「狗血青春懸疑友情片」,聽聽這些關鍵詞吧:

「一見鍾情」、「包養」、「同居」、「發瘋」、「自殘」、.....

成對兒的藝術家們通常都有矛盾的特質,偏愛相愛相殺,梵高和高更也不例外。

他們彼此成就,卻也彼此鄙夷;他們一生互相仰望,卻只在一起生活了62天;從對方身上取得溫暖,卻也被對方身上的尖刺刺得鮮血淋漓。

梵高和高更相遇在藝術黃金時期的巴黎。

那時的高更窮困潦倒,無法照顧遠方的妻兒,精神頹喪,梵高則剛剛與妓女西恩分開,孤獨地來到巴黎投奔弟弟。或許正是相同的際遇連接了他們。

可好事通常在低谷發生,於是梵高遇見了高更。

當時和兩人為伍的,都是個頂個的大V,羅特雷克、貝納、希涅克,放在今天,至少都是個知乎大牛、微博高貴黃V、微信百萬級大號。

梵高(左三)與高更(右) 1887

可真正吸引桀驁的梵高的,還是那個個性強烈的高更。兩人的交流次數逐漸增多,梵高逐漸採用高更的印象派手法作畫,在畫中呈現出以往沒有的鮮明色彩。

梵高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

短暫地互相學習後,梵高去了魂牽夢縈的阿爾,高更去了念念不忘的布列塔尼。雖然兩人在空間上有著距離,卻還是一直保持這書信往來。

梵高發自內心地欣賞高更的作品,說他的作品「飽含詩意」,毫不掩飾他對高更的喜愛,並一再邀請高更來和他同住。

最終,高更答應了。

梵高像個小媳婦,一邊為高更布置房屋,一邊積極創作,舉世聞名的《向日葵》,便創作於這一時期。

等待高更的同時,梵高畫出了他那副經典的《自畫像》,並送給高更。

很快,高更也回敬了他一幅《自畫像》。

梵高自畫像

高更自畫像

可是,在這兩張自畫像背後,這對好基友已經隱現分歧。

梵高的畫用色大膽明艷,格局有所突破,已經初具癲狂氣息,而高更的畫,卻顯得冷靜自持,有幾分寫實的味道。

但不得不說,這是兩人創作的巔峰時刻,梵高是被對高更的熱切期盼所驅動,而高更則是出於與梵高各種理念的碰撞。

高更來了。

可是,本該你儂我儂的哥倆兒,卻是處處衝突。

後來高更回憶,剛到阿爾時,自己從來沒有對梵高展露過自己的內心。

無論是藝術理念的不認同,還是生活的看不慣,他不動聲色的遷就著梵高不諳世事的熱情。

梵高是燎原火,用燃燒自己的方式來取暖,哪怕自己灰飛煙滅。高更是海底冰,儘力從所有高昂的情緒中擺脫,保持己身的孤立。

二人同樣創作一幅《夜間咖啡屋》,梵高的是彩度極端對比的紅色的牆、綠色的彈子檯、黃色的燈光,有一種陷入精神高度亢奮的錯亂。

高更則規矩地描繪老闆娘「吉諾夫人」,但是色彩被一種黑色壓暗,和梵高畫中強烈的對比不同,高更的畫面有一種深沉的冷靜,像是刻意把梵高的情緒過濾出去。

生活方式上,梵高為了作畫什麼都不顧,顯得邋裡邋遢的,高更卻還保有一絲貴族氣息,什麼都要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怎麼能不產生矛盾呢?

高更要走,梵高為了使他留下來,懇求、哄騙、咒罵、威脅甚至哭泣,還鬼使神差地揚起了利劍。

最終,梵高憤然割掉了自己的耳朵,留下了那副世人皆知的自畫像。

高更也還是走了。

回到巴黎的高更,為梵高創作了一副這樣的雕塑。

雕塑上的人像沒有耳朵,鮮血染滿了脖頸,完美傳達了梵高當初的癲狂狀態。

世人都說,高更從沒看得起過梵高,所圖的,只是他弟弟西奧的贊助。

其實,不同於梵高的癲狂近似未開蒙的孩童,高更更像是個不動聲色的成人,永遠努力保持冷靜,把自己從世界中抽離。

他畫畫如此,做人也如此。

梵高的情緒永遠在奔流,永遠要求世界接受自己,有種孩子般的天真。

高更呢?他只是堅守自己的準則,堅持內心所思所想,有著成人獨有的堅忍。

一八八九年五月,梵高住進精神療養院,持續畫自畫像。畫的筆觸如火焰般捲曲升騰,彷彿能看到他內心的痛苦。

梵高自畫像

在精神療養院的一年,是他創作量最豐富,創作生命力也最頑強的一年,他的創作技巧越來越成熟,人也越來越絕望和癲狂。

世界都不理解他,覺得他是個瘋子,但只有高更堅持給他寫信,誇讚他的作品。

最著名的《星夜》中,他彷彿是在用生命去擁抱大地、天空、繁星以及世間的一切。

包括高更。

梵高《星夜》

然而,即使是高更,也沒能救下梵高。

最終,在七月的麥田裡,在濃重的烏雲下,梵高舉起了槍。

他最後的畫《麥田》中,麥田的翻飛變成一塊一塊褐黃色相互擠壓的筆觸,好像沒有出路的力量,在畫面衝突著。

梵高至死也未曾改變自己的瘋癲。

高更呢?

高更沒有參加梵高的葬禮,他去了遙遠的塔希提島,完成了他的巨作《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畫中描繪了簡單原始的生活,表達了對文明社會的虛假的揭露,也保持了他一貫的冷靜審視。

高更也一直未曾改變自己,用自己最滿意的畫,作為對梵高的紀念。

人在年幼時總想改變別人,不許別人身上有與自己不同的特質,而成人的友誼,就是遙遠的回敬。

哪怕是癲狂的梵高,也從未想過改變高更的藝術風格和處事方法。

在高更50歲那年,他請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去了向日葵籽,高更把向日葵播種在自己的庭院里,並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向日葵的繪畫。

或許,他是以此跨越時間和空間,作為對老友梵高的回敬。

依舊懶得做二維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捉月 的精彩文章:

TAG:秦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