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了創作藝術的靈感,還需要它

有了創作藝術的靈感,還需要它

《紅樓夢》甲戌本第一回里有這麼一句話:「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意思是曹雪芹看了文章十餘年,改了約有五次。

《春華秋實》,老舍從頭到尾徹底重寫就有10次,手稿約50萬字,是最後定稿字數的10倍。

《資本論》,馬克思前前後後寫了40年。

加拿大著名作家布蘭登·羅伊爾對於寫作後的反覆修改稱:很少有作家可以一氣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部分的寫作高手都需要修改上至少三次,才能完成一篇『短小』的作品。

這也是多數作家沉迷煙酒的原因,因為在他們落筆之前就知道,無論自己寫得多麼好,都需要改。

那我們可能會心生疑問,寫作真是這麼痛苦的一件事情嗎?怎麼大家的感覺好像不是這樣的,很多作家好像寫起來都是洋洋洒洒的,提起筆來都是酣暢淋漓的,有人催稿好像也是揮灑自如的,都是假的嗎?

布蘭登·羅伊爾說:「寫作一部分是科學,一部分是藝術。需要建構且遵循規則的部分是科學,可以根據每種情境進行變化的部分是藝術。」

由此可見,藝術的那部分,是可以用靈感去天馬行空的肆意揮就,而科學的那部分,就需要寫作者老老實實地遵循規則了。

而關於寫作規則,這位加加拿大著名作家就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想必你也聽聞過,是——《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內容涉及寫作的結構、風格和可讀性,都做了簡潔而且全面的介紹。

這本書也讓作者布蘭登·羅伊爾獲獎無數。他先後五次獲得「國際圖書獎」、五次獲「總統圖書獎」金獎,2011年獲得「年度教育圖書獎」。 他的教學理念也十分獨特,除此書之後還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紫色概率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一本小小的綠色數學書》等,成為各領域的標杆之作。當然從書名上也能看出他對顏色的執著和他強烈的個人風格。

ONE

可讀性方面我是很欠缺的。

還記得第一次投稿,寫好之後投了一個全文字版本,還十分欣慰自己終於產稿了(-_-||)……

結果?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因為,一點可讀性都沒有。

別說我沒有排版和設計了(現在也不會~~),就連標題加粗都沒有,所以更不要提精美的圖片可以供人賞心悅目,自然沒有人看,以失敗告終。

而這本書,正好是在被拒稿之後看的,你說我悔不悔,惱不惱。

因為我現在還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去專門學習排版,所以這本書里介紹的很多簡單易學的方法就很合我的胃口。

留白。

如果一個頁面里全部都是字,大腦會疲倦的,它會累,然後不開心。

在文字周圍多布置些空間,大腦輕鬆了,也就增加了閱讀興趣。

這點很容易操作,回車再回車。

2.利用視覺工具做出明顯區別。

空白多了會好讀些,但要是沒有劃分重點,閱讀起來就不方便。因為自己做總結是一回事,看到明顯被總結出來的重點又是另一回事。

2.1.這裡可以做的操作是——破折號

就像咱們說話時候的停頓一樣,聽的人就知道重點來了,會集中注意力。

2.2.對於想要強調的重點、核心內容、標題等,可以進行的操作是——粗體斜體、陰影

2.3.在書寫邏輯分層和細節的時候,可以用——項目編號(這行前面那個),和列舉(栗子1,栗子2,等)。

這些操作也很容易上手,我會用的,基本都出自這裡了。

3.使用小標題或提要

3.1.用小標題拆分文章。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小標題可以幫助讀者迅速地理解文章的整體框架,並且可以更高效地獲取信息。

3.2.用提要歸納文章。

《溝通聖經》里講有經驗的作者會在文章每個段落的第一句話歸納出當前段落的核心內容。他們可以讓讀者在只是閱讀整篇文章的第一句話時,就能總結出整個文章的重點。

所以提要和標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也很考驗寫手的能力。

TWO

結構。

這裡提示一下,《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主要講述的是說明文——即是以解釋、告知或者說服為目的的文章寫法,就是上面提過的科學的結構,所以要是進行小說或其他虛構題材的作品寫作那大概參考就好。

第一點:自上而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先詳細地進行一大串的說明,你都不耐煩聽了,他還沒結束。例如他說:我吃了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等等等等啊,最後才肯說重點:再也不去他家了,不好吃。這讓聽的人是氣不打一處來。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里講——浪費受眾時間的任何項目都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作者說了,雖然先說明再總結是符合邏輯,但不管是生活還是寫作,都應該把重點放在最前面。有了方向,才能不迷路。

第二點:分解和整合。

很多書籍都強調「3」的重要性,例如《這樣讀書就夠了》、《規劃力》,還有這個《一本小小的寫作書》,再如我們常說的「重要的事說3遍」。

因為「3」給人的感覺是不多也不少,記起來正好。

所以把文章劃分為三個大部分再進行描述,符合人類大腦的記憶規律。

而整合,就是把相似的話題合在一起說。比方說有的文章東一句西一句的,像是把牙線塞進了襪子,剃鬚刀放到了鞋盒,讓人感覺雲里霧裡。這樣造成讀者混亂,是不應該的。寫作之前需要把內容進行分類,按相似的再進行歸類,方便看的人都能夠一目了然。

第三點:順序。

舉例說敦煌莫高窟吧,裡面的號碼排列沒有規律可循,因為最開始是按空間位置排序的,但隨著後期不斷有新的洞窟被發現,號碼就出現了不好編排的情況,後來決定按時間的順序排列了。不過在下可不是說莫高窟的排序不嚴謹,畢竟那可以說是和大自然較勁的事情。所以我只是舉例,劇情反轉,不按常理出牌,適用小說這樣的題材啊,萬不要因此舉報我。

非虛構類的寫作要遵守寫作順序,讓讀者能夠明確地接收到信息是非虛構類作品的寫作目的。

1.時間順序——時間的先後。

2.重要性順序——重要的程度。

3.空間順序——從第一到最後,也可以反過來。

4.因果順序——從因到果,也可以反過來從果到因。

還可以補充一下《溝通聖經》里提到的寫作順序。

5.複雜順序——先簡單後複雜。

6.熟悉順序——先「已知」後「未知」。

7.主題順序——信息之間沒有明確邏輯的時候,這是唯一的做法。

海量方法,任君選擇。只要符合寫作者的寫作意圖和邏輯,都可以在這些框架下揮灑靈感了。

THREE

風格。

風格可以讓讀者更輕鬆和準確地了解你和你的文字。

第一點:支撐所說的內容。

作者布蘭登·羅伊爾這樣說:「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他還指出,當人讀完一篇文章後,能夠記住的內容多數是其中的事例和細節。

我想想還真是。

就比方說我前兩年看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440頁的內容讓我啃了好多日子,可之後我記得的,幾乎就剩下澳大利亞的那些袋子了。

那些例子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說起澳大利亞,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想到的都會是袋鼠。但我們不知道,在人類落戶澳大利亞之前,那片土地上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袋子。

可我們這個時候的腦袋恐怕還比較懵,因為交代不具體的話,原始時代有什麼我們很難想像。所以作者就舉例了,那時在澳大利亞的狼,獅子,熊,等等,都有袋子。

是不是形象多了?

沒有例證的文字會削弱人們理解作者意圖的能力。

那寫作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作者給我們兩個方法。

1.寫完後+「例如」。

2.寫完後+「為什麼」。

舉證和解釋你的理念,讀者就能夠準確的了解和理解你的意思了。

第二點:讓文字個性化。

普遍做法是+「我」

因為一旦寫作中有了「我」之後,會迫使寫作更加理性和準確,同時加上個人的事例會讓讀者更加難忘。

例如:「我今天頭疼了一天,但這並不是我寫不出好字的原因。」

再如:「我不能請你吃飯,是因為你來晚了,『自動還款『來得比你準時多了。」

第三點:文字簡潔清晰。

這裡要說這本書雖然不是作者的另外一部《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但這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里也有較多章節涉及到英文的寫作和修辭,所以那些地方在閱讀的時候就可以略過。

適用於中文的部分,就是——短句

並不是說長句就不能說,有經驗的作者是兩者交叉使用。而這裡指的風格,就因為短句蘊含很大的力量,它能夠迅速的抓人眼球,還會有乾脆利落的感覺。

這裡我耍個滑頭,「例如」一下三字經,嘎嘣脆吧。

在這裡我也想引申一下,中國也有風格獨特的寫作方法,而且更適合於中國讀者,那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押韻和對仗。

這次我不耍滑列舉五言七言絕句,也不提宋詞的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我舉個現代的栗子,「例如」央視當紅段子手——朱廣權。

他的「宇宙不爆炸,我們不放假」被廣為流傳,甚至還有建築工地用來做標語。

再如他預警寒潮,是這麼說的:「冷到如果你在被窩裡睡得正香,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著的地方都是他鄉,上個廁所都是出差到遙遠的邊疆。」

一篇文章寫完了,就如同上面說過的,還是要修改。

歐陽修常修改自己的文章,老伴就問他:還怕被先生罵嗎?歐陽修回答:「不怕老先生罵,卻怕後生恥笑。」

又如曹雪芹說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容易的。

要是寫作,就力爭最好吧;要是閱讀,就理解萬歲吧。與你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尖虎 的精彩文章:

TAG:指尖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