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總計三招半……

太極拳總計三招半……

太極拳有陳、楊、吳、孫、和、武等流派。以楊式太極拳為例,就有八十五式、八十八式、老的一百零五式,還有新編二十四式、四十五式、四十二式等等。那麼這些太極拳套路,它的練法有什麼區別呢?依我看,一點區別也沒有,至多各有側重,實質內容並沒有兩樣。

太極拳要追根尋源,可以從歷史中曾經存在的大師那裡去找,也可以直接從太極拳的一舉一動中去找。這是一條通過長期的自我實踐,細心地尋找自己身體的奇妙現象,在無數次反覆的認識過程中,尋找太極拳真諦的路,也可以說是個人認知的路。現在我有一個個人認知,在欣慰之餘願意和大家分享。人體是個二元體:一元是身體凸現成爬行時的格局,身體要求虛領頂勁,頸、腰、腿三關節屈曲,上下對拉,以此得到一個三段分區的身體;另一元是身體呈進化鑄就的用槓桿力的格局。用「人體二元體」理論來看,我有了一個個人認知,即「太極拳總計三招半」,不管是一百零五式、八十五式,還是二十四式、四十二式,總計只有三招半。

第一招頸頭脊柱發力招

「頸頭脊柱發力招」,用的是人體肩以上的部位。方法是:頸、頭上頂,稱「虛領頂勁」或「頂頭懸」。肩以下空虛備用,只有踝關節仍然保持伸屈靈活。這一招手臂伸出去,不是為了抓握什麼東西,也不負擊打任務,只是伸向前遠方就是。就拳術而論,手臂伸出,從頸部脊柱開始「力從脊發」,「伸中有屈」,手臂出手堅定而柔軟,具有探求的心理和行為。人的這種探求狀態,實際上就是人類「爬行時代」身體躍起懸在空中、前肢剛要落地時的姿態。為了便於描述,我們以此招手臂的發力源頭在頸、頭部位,故稱此招為「頸頭脊柱發力招」。此招在整套拳中比比皆是,凡是手伸出往前,一定就是它。施此招的人,意念貫注在頭頂前額和頸上耳後,肩以上鬆弛,踝關節伸屈活潑,使伸出去的手落實。此時,胸、腹、腿松空,故肩以下部位極其自由。整個人體用這種方式與對手交手,反應特別靈敏,無須擔心被人擊打。因為這種狀態下身體處於一種探索的式樣,心態也是求索的心理,迴旋餘地很大。

堅持這種式樣的是「虛領頂勁」。伸手時用拇指引前,可使此勢不散;眼神外射,黑眸向上,可以補助;聲音用氣呼「哼」,可以助力。

第二招腰腿屈曲下蹲招

第一招是推手遊戲中雙方已經交合,是在對手的力量不鬆動同時不容我鬆動的情況下進行的。此時,我堅定保持第一招不變,但身體的腰、腿部位,由原來的松空狀態,主動使髖、膝、踝三關節屈曲。手臂不鬆動、不反抗,卻要腰、腿不伸反而屈曲下沉有點難度,如果加入左、右概念就一點不難了,也就是右手黏、左手鉗。如此腰、腿屈曲,手臂堅定不鬆動,於是整個人體的高度降低,腰、腿和手臂成為一把正在鉗合的鉗子,構成了對對手上下鉗制之勢。

第一招用「頸頭脊柱發力招」,第二招用「腰腿屈曲下蹲招」,兩者是由兩個不同神經系統支配的。支配頸、頭的是頸段椎髓運動神經系統,支配腰、腿的是腰、骶段運動神經系統,兩者完全可以分別清楚。當我完成了這樣的轉變之後,對對手來說災難幾乎已經來臨。因為我黏著對手的方法、位置和方向都已經改變,如果對手此時不隨機應變一定會無法保持平衡。我第一招是平直向前,對手一定也用平直向前的方法與我相對,但是,第二招我改變了方法和方向,成了上、下鉗制,對手平直向前的對抗若無法改變(要改變,必須要用下面講的「半招」)的話,我就能輕易將對手鎖定使其動彈不得。

其實此招利用的就是人體在爬行時代前肢落地後所具有的強大撐地力和向胸、腹方向的抓地力,後肢在前肢著地後回縮,同時三關節屈曲,用了更強大的腰、腿的屈肌,這樣在爬行時就形成了向前跨越一步的態勢,在人體直立狀態就形成了第二招「腰腿屈曲下蹲招」。

第二招「腰腿屈曲下蹲招」,主要動作在腰、腿部位,手指的著意點要從大拇指變到小拇指,只有這樣才能全身順遂、呼吸暢通。小指引領,進而使手臂協同腰、腿成鉗合之勢,只有這樣才可使手臂只起連桿作用,不做任何多餘的動作。此時眼神外射,黑眸居中,發聲助力用氣呼「哈」字。

半招

此招不是進攻而屬於化解和防禦的招式,故稱「半招」。假設對手用第二招上、下鉗我,我可用此「半招」脫身,其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斷臂」,太極拳圈內稱此法叫「化」,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具體方法是:丟棄被鉗制的手臂,而其他部位仍堅定地保持「上下對拉」、「三段分區」的狀態,不管對手力大力小,決不讓自己的頭、肩和上半身傾斜,在「上頂下沉」之間保持「立身中正」。(如果加入左、右概念就更加容易做到。)斷臂似乎是退縮,但身體除了被斷的手臂之外,其餘部位卻是呈積極的進取態勢。如果對手用了「第二招」,而我不能及時「斷臂」,那隻能是死路一條,力量再大也沒有用。

第三招陰陽互換驟變招

我用第二招上下鉗制,如對手不用半招斷臂化解,那時我的第三招就真正落在對手身上了。不管對方用力多大,因為我踝關節前屈而使手臂更加落實,能發揮出爬行時前肢撐地的巨大力量(一手前伸努力保持平衡),再加上腰、腿屈曲下沉的鉗制之法(另一手施法),這時我在對手身上的著力點雖然沒有放鬆,但方法、位置、方向卻在瞬間改變了,對手此時會被鎖定動彈不得。又因為我的鉗法是在身體中正的平衡狀態之下,能做到「隨其而動」,所以對手若想向前動,我能順其方向而動,對手一定會感到落空而前俯;若對手向後縮,我能隨其跟進,對手會自己夾死自己,再動就要搖晃。當對手想突圍時,等著對手的就是「第三招」。此時,我一手前伸作擁,另一手上下鉗合將對手鎖定。在咬住對手時,我用的是前足掌著地、重心在前足學,頃刻間我改為後足跟著地,身體重心從前足掌通過踝關節轉移到後足跟,使原來全身屈肌集體作功,突變成全身伸肌集體作功。全身屈肌集體作功時把身體像「弓」一樣拉開張滿,全身伸肌集體作功時身體這張「弓」拉滿後突然放開彈射。通過踝關節這樣的「戰略大轉移」,全身肌肉力量會一下子全部釋放出來,人體頃刻間具備了強大的推力。這個力量順著對手跌扑的方向發出,對手受到打擊的力量是自己的跌扑力量加上我的推力,雙倍的力量加在對手身上,正可謂「四兩撥千斤」,輕輕一按一捋一送,就能使其跌出丈外。太極拳套路中,那些「弓腿」和「跟步」動作,就是訓練這一招的。

這第三招正是爬行時代人體用腰、腿蹬、撐一躍而起的狀態,它能充分體現人的個體的能力。眼神外射,黑眸朝下,手用腕,發聲用氣呼「嗨」。

註:本文說的是人體在凸顯成「爬行」格局時,人體的前、後關係或稱陰、陽關係,它們是圓的運動的一部分――全身伸、屈肌整體作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很多人想搞清楚什麼是太極修鍊?太極修鍊與傳統修鍊有什麼不同?
太極拳的精髓:平衡!看看你做到幾個?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