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後來的我們》男女主差點出軌三觀不正?三觀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後來的我們》男女主差點出軌三觀不正?三觀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後來的我們》上映四天票房過了八億,對於處女作+文藝片這是很高的成績了,可是劉若英應該沒辦法開心,因為退票風波而引發的對影片三觀,她個人生活的非議甚囂塵上,越扯越多,越扯越遠,上升到對她這個人的評價,有人說《後來的我們》是五月天的歌,連電影名字都用的是五月天的,可見劉若英沒有自己的東西。

除了退票,另一個主要爭議集中在賓館那幾場戲。早已分手的林見清和方小曉在飛機上巧遇,由於延誤被臨時安排在一個賓館過夜,房間不夠,經濟艙的小曉只能暫時呆在商務艙的見清房間里,倆人出門聊天,說起了往事,越說越沉浸,手拉著手跑回賓館,在前台碰到了見清的同事,握在一起的手悄悄鬆開,然後小曉說:我走了。

見清這時有妻有子,網友受不了的是他倆有出軌的苗頭,雖然什麼都沒做,但思想上開了小差,是對見清妻子的不忠,所以這是一部三觀極其不正的電影。

三觀是簡單粗暴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經常看到類似的話:三觀不正,果取關!三觀不正,一星!三觀不正,拉黑!

大家真情實感的為一個電影生氣,產生了代入感,代入影片中沒有露面的見清妻子,並不是單純地憐惜她,而是自己產生了怕和不信任,怕遭遇背叛,怕處理不了危機,怕被拋棄,不相信另一半能對自己忠誠,可能因為現在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就像經常有人問:演藝圈有沒有真正恩愛的夫妻?

說有,不相信;說沒有,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愛情是無辜的,任何完美或不完美的個例都不能涵蓋整個群體,與其靠別人打強心劑,為什麼不去相信自己的判斷呢?

我助手反對我寫三觀的話題,她說三觀是討論不清的,所謂三觀正,就是你和我意見一致;三觀不正,就是你和我意見不一致。

但我覺得,給一部電影打多少分不重要,看不看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世間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三觀統一實質是洗腦,教人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是大家有了很明晰的三觀,才會黨同伐異,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輿論形成風暴場後,被捲入其中的你很難保持直立,哪邊人多勁大,就會不受控制地往哪邊倒,這個影響的力量是自己察覺不到的 。

比如說看完《後來的我們》,我和另外三個朋友打了七分或者更高,還議論說沒想到比預料中要樸素,完成度不像是處女作,但隨著輿論的發酵,就開始回想那時是不是分數打高了?並且不再和人討論這電影的質量,退票讓我們沒法把內容和發行割裂開就事論事了。

電影當然有一些毛病,如果退票屬實,片方應該受到懲罰。情節比較老套,有些台詞過於文藝腔,比方說小曉和見清在車裡說的那段「後來的我們會怎樣」,不太像一般人說話的措辭。小曉不懂得自己要什麼,是個有點作不那麼可愛的女孩子,很輕易就放下一段感情。

但它也不是全無優點的:田壯壯克制而動人的表演,井柏然有很大進步,完全有別於《失孤》里的他,還有北漂最底層的生活——有評論說這段不真實,計算系畢業生不可能在2010年住在那麼破舊的廉租房,我的前同事在2014年為了寫稿,卧底過這種隔斷房,有窗戶的月租八百,鄰居有小公司程序員、小白領、市場銷售。。。

可以因為討厭導演,討厭演員打低分;可以覺得影片本身有各種問題打低分,但是,不要用三觀禁錮表達——我不是在講《後來的我們》,而是所有文藝作品。如果我們衡量一部作品的第一要素:它和我三觀一致不一致?一致就是精品,不一致就是垃圾,這不是另一種暴政嗎?有沒有絕對的真理,在某些事上或許有,但不應該是:只有我所認同的才是絕對真理。

昨天聽說一個朋友正好和劉若英認識,托她說了一下,和劉若英用語音聊了20分鐘,她最大的困擾並不是退票這個導火索—— 電影之所以稱為工業,就是很多人參與的流水線,她只負責生產,不負責銷售——真正令她萬萬沒想到的反而是對三觀的討論,這是創作者該負責的部分,直到上映之前她都沒想到這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劇本初稿里,見清和小曉重逢時都是未婚身份,劉若英想表達的主題是:時過境遷之後,分手的人是不會再複合的,因為那個最相愛最合適的時機已經過去了。現實中男女朋友分手,往往男生很快能夠走出來結婚生子,但女生很多要單身很久。

「他們不是約,是碰到的,又不是深仇大恨分手,普通朋友再見也會一塊走一走。人面對的不是那段感情,而是想念那時的自己。」她說,人是七情六慾的動物,總有一時的衝動。

我覺得在日常生活里,某些人的社會屬性會抑制住衝動,有些人就放任了,電影呈現出這種狀態,不代表認同。那個同事代表著現實,現實將他們敲醒,過去是回不去的,沒有這個同事,也有別的事情出現,令他們清醒。我們對於親近人的道德處罰也比對電影角色寬容得多。

電影里他們沒有放任,小曉沒和見清上床,她年輕時很想在北京有房子,和有房的男人戀愛,發現對方有老婆之後立即離開了,這時又沒有人誇她三觀正了。

劉若英看過一個湯姆漢克斯的採訪,別人問他怎麼能把好人演得那麼出色,他回答說:每個好人都要演出他的缺點。人沒有完美的,完美角色不好看。

所以,《心動》里的梁詠琪和有婦之夫金城武上床了;《甜蜜蜜》里的張曼玉和有未婚妻的黎明上床了;《泰坦尼克號》里的小李子和有未婚夫的凱特上床了;《廊橋遺夢》里的伊斯特伍德和有婦之夫梅麗爾斯特里普上床了;《亂世佳人》里的已婚少婦郝思嘉無時無刻不在惦記另一個已婚男人衛希禮;《玻璃之城》中的舒淇和黎明不但出軌,還死在了一起;《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和梁朝偉在遭到配偶背叛後,催生了婚外情。。。。隨便數一下看過的經典影視作品,道德上高大完滿如關公的只能是英雄人物傳記了,愛情片里純凈如白蓮花般的男女有沒有?有,很少,中年男女基本沒有。

《後來的我們》不能和這些經典作品相比,劉若英說,她不是個有深度的人,人生中愛情本來就是很小的一部分,她要傳遞的更是這微小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她沒想到能上升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層面。

如果小曉逼見清離婚,霸佔了原本屬於見清妻子的房子,這是三觀不正,但她走了,回到自己租的小屋裡,沒有任何人受傷,非要說有,那是在車裡哭泣的見清吧,但他也絕不是因為沒出成軌而哭泣,而是想起過去,那過去也包含他的父親,父親一直以為他會和小曉結婚。有個電影叫《不道德的交易》,大意是富翁願意出一百萬美金(九幾年算一筆巨款)買女主角的一夜春宵,她和她丈夫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進行了交易,而後婚姻產生了裂痕。

這個三觀放在今天也許會炸裂,也許不會,大家對外國影視作品總是更加寬容一些,感覺他們不必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觀,可是國產影視,不允許,而且是越來越不允許,十年前女同事還可以坐副駕,現在副駕只能老婆坐。

《流星花園》重播,大家突然發現杉菜是「綠茶婊」,怎麼可以一邊答應道明寺的追求,一邊和花澤類在海邊接吻?大S發了條微博批判杉菜的舉棋不定。

實際上,這樣的杉菜才是活生生有血肉的人啊!一個平凡女孩面對兩個大帥哥的追求,能立刻馬上做出抉擇,並且迅速與另一個旗幟鮮明劃清界限,這不是愛情,是社論吧!

一定有女孩說:我就能做到!可是也得容許這世界還存活著那些一時做不到的人對吧!杉菜遲疑完做出抉擇再劇終,這角色是不是更豐滿一點呢?

《東京愛情故事》原著中的莉香和已婚上司發生關係,並沒有妨礙到她的可愛,因為觀眾了解人是複雜的,多變的,情緒化的,如果精密如機器人絕不行差踏錯,愛情片就會全是一套故事情節:兩個單身狗一見鍾情,從此我的眼裡只有你,發糖發到一百歲,第三者管她迪麗熱巴還是古力娜扎,都得一秒鐘內踹飛。

人一生中總要面臨各種誘惑,自己和配偶完全沒有遇到過誘惑的人很幸運,但不能假裝它從來不存在,不允許影視里出現這樣的場景。

就像這幾年特別流行一種論調,一看到採訪罪犯及家屬就說是為壞人開脫,不想知道他們的犯罪心理,所以做犯罪報道的記者成了有原罪的人,是罪犯的門下走狗,可是你不了解罪犯心理,不知道怎樣去防範或處理,犯罪就再也不會發生了嗎?閉目塞聽,世界並不會變得更潔白,只會讓沒經過見過的人更脆弱,一點準備也沒有。

不愛動腦的人想簡化讓人頭疼的思考過程,揀起了三觀這把大刀,可以快速甄別那些非我族類的人,精準打擊他們,但很快你會發現,沒有人永遠在每一件事上和你三觀一致,如果想找到一個事事都三觀一致的伴侶、朋友,不存在的,就算你是黨衛軍,也管不了別人的心。

健康的文藝氛圍應該是我不贊同你的說法,但給你說話的權利,或者起碼會思考一下你說的有沒有道理,用多元的、複合的角度看事物的確會辛苦很多,但也會讓自己更不容易一句三觀不合就和對方罵戰、絕交。

快聊完時,劉若英說了一句自我反省的話,讓我覺得很特別,通常人在面對如潮的批評時,會憤怒,反駁,找補,但她說:「我一定沒完成想完成的東西,大家沒能進入角色,還可以很理智的批判,如果代入了角色,觀眾會惋惜、著急,而不是清醒地想他們三觀不正。」

因此我也相信她說的,這些批評並不會讓她難過,真正難過的人是沒辦法像個旁觀者一樣分析自己過失的。一時的批評就算是巨浪,也不會席捲整個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大明白 的精彩文章:

楊穎被拍到素顏低頭排隊,她去幹嘛了?
全東亞女性都在期待一場姐弟戀

TAG:孟大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