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兩大「例外國家」的巔峰之戰

中美兩大「例外國家」的巔峰之戰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對美國來說,多年來的逆差與資本擴張,直接養大了中國這個對手,資本優勢沒有太大意義了。到外國製造波動,只會讓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更有吸引力。美國需要與中國進行基本面的較量,看看誰才是最終的「例外」。當美國失去例外的地位時,全球霸權也將隨風而逝。

特朗普派出的美國代表即將在北京與中國談判。中美兩國是如何走到這個巔峰時刻的?

一.「清倉中國」背後的經濟模型

有一段時間,美國對中國的定位是 「Stakeholder」。這個詞是2005年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紐約美中關係委員會的演講中提出的。在這篇名為《中國向何處去:從成員到責任》演講中,佐利克最核心的話是:我們應該要求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的負責任的Stakeholder(We need to urge China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Stakeholder是一個金融辭彙,意指股東、利益相關人。當時這個說法很新鮮,其實對中國的定位很明顯。

佐利克與胡主席

美國的意思是說,中國是個大國,在積極努力地搞經濟,實力也還過得去了。雖然和美國差得遠,但是和幾個小弟德國、法國能拼一下了,也能預期中國實力會繼續進步。中國的胡主席在20國財長大會上說了,再花15年時間,2020年中國人均GDP要衝擊3000美元,比2000年翻兩番!這個速度太快了,到時經濟總量會超過日本,再不能忽視了。

江湖上出現了上升勢頭明顯的新勢力,老大要研究一下。研究成果一,局勢顯然還在掌控中。就算中國運氣不錯,沒有像章家敦預測的那樣崩潰,反而實現了胡主席的2020牛皮,GDP總量也不過是美國的五分之一,老美這點自信還是有的。中國威脅論也有人寫,軍方圈錢找借口,誇大中國軍事技術能力,總這麼搞都看煩了。軍事威脅還有點影,經濟威脅完全沒法寫,總得有點常識吧,不能寫科幻胡編。

中國人均GDP

研究成果二,這個美國不會明說。但是美國資本家心裡清楚,尼瑪機會來了!現在有人聽說朝鮮要改革開放了,就惦記著去炒房,這才哪到哪。當時中國的市場機會,是真能讓資本家口水流一地。一個國家,GDP要翻兩番,那就是四倍,這機會是多大?特別是搞金融的,更能明白這裡巨大的利益。對中國放話,說的就是「利益相關」。美國承認中國的利益,中國也要「懂規矩」,要「對國際社會負責任」,也就是說,要給美國送上天大的好處。

這個天大的好處很快就落到了實處。2005年6月,美國銀行30億美元戰略入股建設銀行,從中央匯金購入9.1%的股份。建行在香港上市後,美銀又兩次在2.42及2.80港元購入60億和195.8億股,總持股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9.14%。美銀後來陸續賣掉了這些股份,回收了2060億港幣,狠賺了一筆。2009年金融危機後美銀差點破產,這筆巨額收益作用極大。一個美國的銀行,持有中國四大行之一約五分之一的股份。在現在看來這不可想像,然而10多年前這種事就發生了。Stakeholder,就是小股東,要負責任地讓國際社會老大賺大錢。這一點,美國人並沒有看錯,也實現了目標。美銀在建行其實是少賺了,如果不賣現在市值近4000億港幣。

對中國戰略投資的美資還有好幾家,也有歐洲的財團。2006年1月,高盛投資團(還包括安聯與美國運通)在北京簽約,37.8億美元入股工商銀行。2013年高盛徹底清倉工行,累計套現98.6億美元,成本25.8億美元,投資收益282%,分紅未計。英國「四大行」之一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屬於在中國賺得不多的戰略投資者。本來2015年12月,RBS領投了中國銀行10%的股權,其中RBS佔4.3%。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RBS救命需求最迫切,等三年鎖定期一過,2009年1月就扔光套現了184億港幣,只掙了不到40%。如果不賣,現在價值530億港幣。

據統計,2005年以後中國四大行IPO引入境外機構戰略投資,這些投資者收益超過一千億美元。外資機構看上去非常肥厚的收益,一度是中國輿論批評的重點,自己股民虧慘,外資輕鬆賺上千億美元。而且看上去這些機構就是來操作了一下,都不用來中國開工廠賣貨,就退出走人了,好象沒什麼貢獻。

但是現在看來,事情有了變化。外資機構賺得真的多麼?南非的Naspers公司,3400萬美元投資騰訊,17年堅定看好一股沒賣,賺了1600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收益最高的一筆投資。這麼多美歐財團,搞不過南非一個公司。美歐財團運氣也不太好,剛投沒幾年就來了金融危機,一些公司要扔中國股票套現救命。另外還有一個重大判斷,2013-2014年起了一股「看空中國」的風潮。當時說中國貨幣擴張死撐經濟,「明斯基時刻」隨時到來,大批外資機構覺得中國金融風險太大,在收益不錯的情況下,選擇了清倉鎖定收益,美銀和高盛都是這時清倉的。

這個「清倉中國」的行動,絕不是隨便說說。這幾年李嘉誠在大陸與香港賣掉了很多資產,轉投到歐洲,就是這種大勢的體現。2015年人民幣轉為貶值,中國外匯儲備下降了一萬億美元,也反映了這個大氣候。那段時間,中國數次發生銀行間利率飆升的「錢荒」,傳出地方債公司債無力償還要逾期的新聞。不時有經濟學家出來一驚一乍,說是時候了,所有資產出海,快跑!例如一位知名投行經濟學家2013年8月是這樣分析的:

四大經濟體中,最尷尬的是中國。別國去槓桿時,中國在增槓桿,養大了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兩隻妖魔。……中國靠出口、基建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而新的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尚未成型。…..過去十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擴張資產負債表、信用膨脹上所為遠超過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堪稱QE王。……..基於上述判斷,如果筆者在中國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筆者會出手套現。如果筆者是成功人士,筆者會選擇資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後希臘的資產對筆者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筆者寧願被通脹抽水,也要多留現金,估計幾年後可以在中國買到便宜得多的資產

當時這類看法非常流行,中國經濟看上去挺像信貸超常增長造成的泡沫經濟,房價高漲,亂象很多。按明斯基時刻的理論,在借貸發展的第一階段,投資者(在中國是指政府與企業)負債少,償還本金與利息支出都沒問題。在第二階段,借貸規模擴到很大,投資者收入只能負擔利息支出,本金還不上了。第三階段就變龐氏騙局了,投資者要借新還舊,債務水平指數增長,遲早爆掉。

對美歐投資者來說,這個「經濟模型」還是很中聽的。本來說中國20年能翻2番,就算偏快的增長了,結果到2010就翻2番超過日本了,一定是用了邪法。後面中國信貸總額不斷增長,企業負債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借新還舊,應該是沒法過了,符合第三階段的現象解釋。因此,「清倉中國」就是自然的判斷。而且要等能套現時提前賣,等龐氏騙局爆了就沒法跑了。中國很多人也相信了這個理論,把國內資產轉移一些到境外,分散風險。換外匯的人很多,外儲下降太快,政府不得不收緊了額度控制。

「清倉中國」的判斷,雖然說對中國不太友好,其實是常見的財經邏輯。明斯基的理論並不是專針對中國的,輪上誰就是誰了,應驗了多次。2014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的GDP超過了美國,這是一個重大信號。在一些人看來,這絕不合理,是信貸龐氏騙局硬撐出來的,明斯基時刻隨時爆發。

但是這兩年,西方世界終於發現了真相,被震驚了。

二.「例外國家」邏輯下的美國與中國

在國際經濟中,有一個「美國例外」現象,說的是美國地位特殊,不能套用一般國家的邏輯。例如美元是世界主要貨幣,就有一個「格里芬悖論」,說美國需要多年逆差,給世界經濟提供流通貨幣,而其它國家持續逆差就很不好。美國有世界最強的高科技、軍事、金融優勢,經濟理論上「美國例外」被世界承認,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是正常的。美國招人恨主要是日常行事強凶霸道,不僅理論上要例外,連實際操作上也要例外,國內法要管到國外。

美國的301條款就是國內法管到國外

美國2008年搞出金融危機後,其它發達國家受損更嚴重,美國明顯恢復得更好。這也是「美國例外」起了作用。一是美國以IT為龍頭的高科技有真實的發展,創新不斷,市場份額大大擴張,帶動美股創了新高。二是美國海量增發基礎貨幣進行了多輪「量化寬鬆」,如上圖,基礎貨幣短短數年翻了四倍。一般國家做了不好的事,美國做起來卻好象沒什麼壞處,遭到重創的金融公司救活了,GDP恢復增長,美元指數還上漲了,美國相對其它發達國家的優勢拉大了。

其實美國人素質參差不齊,問題人口眾多,吸毒與槍擊暴力犯罪泛濫,隨便拉出個美國人大概率有毛病。美國3.2億人,是發達國家中人口最多的,人均素質落後於日本和歐洲多國。但是美國人均GDP高達59500美元,僅落後於盧森堡、瑞士、挪威等小國,大幅領先德國(44200美元)、法國(39600美元)、英國(38800美元)、日本(38500美元)等經濟大國。這其實不正常,必須用「美國例外」來解釋。不是說美國「精英人口」把「問題人口」給平均上來了,而是美國利用綜合優勢,獲取了其它發達國家沒有的巨大利益。美國能搞一些超級操作,別的發達國家學不了。同樣都是量化寬鬆,美債由於流動性的優勢,表現就比歐債、日債要好得多。中國增持歐債、日債,現在回頭看吃了一些虧,減值算是小事,要套現不如美債方便。

總的來說,美國經濟體系毛病很多,連美國人自己都有不少「醒世恆言」,說美債要完,養老金入不敷出遲早要完。但是唱衰美國要小心,因為「美國例外」。可以看衰歐洲、日本,對美國要多看看它強大的地方。

這兩年國際上猛然醒悟,除了「美國例外」,還有一個「中國例外」現象。例如前些年炒得火熱的金磚五國,中國聲勢其實不算太強。前期印度更被追捧,2014年前巴西也火過一陣,一些排名超過中國。但是2014年國際原材料價格崩盤後,才發現真相是「一金四磚」,中國的經濟數據遠超過其它四國總和。

該預測來自高盛

在2006年我就發現了這個現象,將中美兩國單獨分出來各佔一層(另三層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失敗國家,參見《中國的官辦經濟》中的「五個世界」一節)。在發達國家中,美國是例外的;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是例外的。現在這個劃分成了常識,時不時有外國人要求把中國當發達國家。其實把中國當發達國家也不合適,中國和美國一樣,有「例外國家」的獨特地位,雖然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有些差距。「例外國家」是比發達國家還要強大的存在。經過約10年的發展,中國不僅證明了自己是「例外國家」,而且正在做一些別的國家做不來的大事,將「例外」落到實處。

在2013年觀察中國,明斯基時刻理論看上去挺象回事的。這個理論考察的是現金流,看金融主體的收入、借貸、利息支出,如果進入第三階段旁式騙局就不可避免會崩潰。正如中國多家倒掉的P2P非法集資平台,從發展之初就註定了崩潰的結局。但是這個模型用到整個中國卻不成立。

明斯基時刻為什麼會爆發,崩潰時會如何?最明顯的現象是市場信心瞬間崩潰,大家都跑去P2P公司提錢,都賣股賣房逃命,就爆掉了。所以,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市場信心,而這是很複雜的。並不是你說一個系統是「三期龐氏騙局」,市場就會跟。能順利取出錢的時候,就連P2P的一堆人都非常有信心,新的集資計劃也能兜售成功,好象一切都對。

對中國來說,貨幣體系確實在大幅擴張,一些企業與地方政府負債壓力大,怎麼描述都行。但是,政府有太多辦法來維持市場信心了。你想從銀行取錢,沒有問題,不會恐慌。企業債或者地方債欠錢還不上?借新債換掉舊債,利息支出都能減少了。外匯儲備足夠多,境外生意沒有問題。境內通脹搶購?產能過剩,你隨便買。會搶出問題的,要資格,限購限貸。中國已經多次有呼聲說,對於出事的地方債企業債不要包底,讓市場處理,但是都由系統接過來了,這麼多年居然都沒出事。

人們也同意,如果中國的系統想要壓下局部金融亂象,是有能力的。甚至有些P2P騙局的受害者,也跑來包圍政府,希望由強大的系統兜底。系統對於空手玩錢的龐氏騙局當然不會兜底的,全都爆掉了。但是對於有戰略價值的主體,會出手死保。這其實屢見不鮮,甚至成為殺手鐧。象鐵路公路等基建項目,以及一些長期研發項目,國家瘋狂投資,根本不考慮短期現金流,要錢靠系統掙,強大的系統橫掃一切。

有的人會爭辯說,這是局部風險轉嫁成了全局風險,局部不爆,到時就整體爆個大的。原理上這是對的,很多國家確實發生了全局風險,經濟整體崩潰了,貨幣大幅貶值。這就要說到,為什麼中國是「例外」了。

從實物生產角度來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外國。不誇張地說,中國的生產能力是能和整個外國抗衡的,碾壓任何單一國家。從國際貿易上看,中國的地位比美國還特殊。美國的高科技其實用戶不多,窮國根本玩不轉。就說卡中國脖子的晶元,出口到窮國也沒人會用,得有技術人員搞生產設計。

中國一頭連著發達國家與地區的高科技部件,以及世界各國的原材料,另一頭連著全世界的應用市場,中間需要的環節自己能補的全給補了。中國並不僅僅是世界工廠,或者貶義的世界組裝車間,而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把大部分環節給補掉了,包括很多過去的「高科技」。

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中國這樣的組裝車間,有些就是從中國搬過去的,甚至是中國主動安排的。但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弱點是,不會進行自主的「補中間環節」,產業鏈無法擴增。如果能做到政治穩定,接受外界幫助把基建搞好,能進行組裝加工都算是不錯了。

在中國的生產體系眼中,一般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區別。中國對這些發達國家的高科技需求已經大幅降低,沒有多少依賴也就構不成威脅,或者威脅很容易用市場進行反制。那麼這些國家對中國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原材料進口來源和出口市場,甚至未必有發展中國家市場潛力大,因為人口不多,也在衰落之中。2017年中國對東盟出口2791億美元,已經接近了對歐盟出口,日後超過也不奇怪。

中國速度

中國主打的一帶一路沿線全是發展中國家,以後肯定會是對外貿易的主體。東邊止於日本韓國,西邊到歐盟,囊括了亞歐大陸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生產體系已經有能力主導亞歐大陸的發展,在非洲中國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最強的,這對全球貿易體系是一種震憾衝擊。如果主導了亞非歐大陸的貿易,全球經濟的中心就肯定是中國。而這種前景不是空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因此,「中國例外」並不是多難理解的事。就連美國也不可能主導亞非歐大陸的貿易,更不要說一般發達國家。中國並不是以發達國家為目標追趕,根本不用算差距有多少。中國是直接設計了一個全球貿易體系,以後輻射全球的經濟模式會是前所未有的。

三.不再稀缺的資本

對於中國,應該去觀察,為何中國的體系能夠支撐這麼大的事業。如果去找明斯基時刻,那就是沒有看到宏觀圖景,只看到一些局部亂象。如果看到了宏大的圖景,就會發現,中國的體系要平息一些局部亂象毫無問題,而且琢磨的根本不是明斯基圖景中的信貸擴張,而是更為根本的全球經濟體系問題。

對中國來說,信貸擴張只是一個基礎能力,也是一個不錯的例子,說明中國體系的特異。發展中國家的信貸擴張是一望可知的作死行為,會以大幅通脹、匯率大貶而結束。因為本國沒有對應的生產能力,信貸擴張並不增加生產力,而本幣沒有信譽,擴張出的貨幣換不到更多外匯,甚至會引發外逃,也無法引進外部生產力。而中國的信貸擴張,卻可以自主地建立起產能和實物資產,同時由於出口優勢有巨大貿易順差,本幣也不貶值。富人與中產通過組織生產,或者炒賣資產搭順風車,在迅速擴張的貨幣體系中很容易就賺到了大錢。這樣,中國人就迅速實現了財富增值,跑到國外也顯得非常富有了。這就是這10年,大量中國人在全球財富排名急升的原因。

2009年,中國為了應對全球危機,進行了超常規的貨幣增發,M2增幅高達27.68%。這並非是規劃好的行為,接下來數年M2的高速增長也並非順境所為,更象是一年年「最困難」的苦吟中逼出來的,誰都知道這麼增發貨幣不是辦法,2018一季度M2 增速已降至8.2%。但是真做了以後,就發現產生了意外的效果,確認了中國是例外國家。至少社會資本是膨脹了,國內外財大氣粗的氣勢和過去完全兩樣。

這10年,美國也做了類似的事,貨幣體系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其實美國人的資產也迅速增加,以股市為主。由於美國是例外國家,美元地位並沒有受到衝擊,由於流動性的原因,甚至顯得更為強勢。人民幣和美元,是過去10年中最強勢的兩種貨幣。

中國與美國這兩個例外國家貨幣體系的巨幅擴張,影響非常巨大。實際上,中美兩國內部,以及國際上,已經不再是資本稀缺了。有錢的富人、公司,有錢的政府,到處都是。資本稀缺是過去全球經濟的常規玩法,因為一般國家無力創造資本,而發達國家也有意控制,提升資本的威力。日本曾經一度進行了資本溢出的操作,但無法和中美這10年的操作規模相比。中美兩國的操作說明,資本並不天然稀缺,只要掌握世界經濟命脈的國家進行貨幣擴張,而世界對這種操作無力制約。

當中國的外匯儲備積累到4萬億美元的時候,其實已經宣告,國際資本稀缺時代徹底結束。中國在外國瘋狂收購,巨額外匯卻根本花不完,稀缺的是有價值的資產,而不是資本。2005年到2013年,美國資本以Stakeholder名義對中國金融公司的戰略投資和套現,是資本稀缺時代的邏輯。中國不應出讓巨大的份額讓美資入股,美資也不應該套現。外資獲得的千億美元「巨利」,在中美的巨額新增貨幣面前,顯得價值並不大。

在資本稀缺時代,其實美國一直在利用「例外國家」的地位,以及創造資本的能力,收割各國的資產,直到碰上中國這個對手。美國的貿易逆差,讓中國積累起巨額外匯儲備,中國又建立起了獨步全球的生產體系。當中國也成為「例外國家」的時候,資本就不再稀缺了。10年里,中美兩國貨幣體系大幅擴張,利用資本與技術在全球攻城略地,佔領市場與網路空間,將其它國家越拉越遠。

2013年,對中國發出「明斯基時刻」預警的美國人,進行了「清倉中國」的短期操作。但是美國人迅速意識到了真相,震驚地發現中國也成了「例外國家」,進行了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體系化的操作,對美國提出了嚴肅的挑戰。因此,美國發動了貿易戰、技術戰爭對中國進行反制。兩個「例外國家」的鬥爭,是過去任何分析框架都裝不下的。

中國製造2025

當然,貨幣體系大幅擴張的副作用不會沒有。對中國來說,因為貿易順差人民幣有升值動力,外匯儲備三萬多億美元從貿易需要角度看明顯過多。但是從貨幣體系中賺到了巨大財富的本國富人,卻積累起來了遠超外儲的巨額人民幣資產,如果放開換匯,可以把外儲清空幾遍。因此,反腐敗、限制外逃都是必須的。對於有價值的資產限購也是必須的,不僅一線,二線城市房產都要限購了,不然富人的投資衝動會造成房價巨大的扭曲。對於全國二手房實質性的限賣,如海南等多地不許交易,也將部分資本鎖死。通過這類「貨幣共產主義」的操作,保證資本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本國富人資本既無法外逃,又買不到稀缺資產,奢侈消費也花不了多少錢。出路是到科技領域進行投資,既然資本不再稀缺,炫富也就失去了哲學意義,對技術的追求會成為潮流。

對美國來說,多年來的逆差與資本擴張,直接養大了中國這個對手,資本優勢沒有太大意義了。到外國製造波動,只會讓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更有吸引力。美國需要與中國進行基本面的較量,看看誰才是最終的「例外」。當美國失去例外的地位時,全球霸權也就隨風而逝了。

讀者福利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風雲之聲的讀者提供5本《大國工程》,贈予留言點贊數排名前5的熱心讀者。點贊數統計截止時間:2018年5月3日晚7點,名單將在明日同檔微信中公布哦。

大飛機、高鐵、特高壓、港珠澳大橋這四項中國超級工程是如何決策上馬的?實現了哪些關鍵創新點?如何進行組織管理?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如何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與競爭?經歷了哪些波折與困難?為什麼在中國能取得成功?在國內外產生了哪些帶動效應?如何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本書作者作為一名職業記者,深入第一線調研採訪,真實記錄了中國企業管理者、工程師、技術員、工人如何創造大國工程奇蹟,全面反映了中國自下而上的市場創新與自上而下的國家創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書中講述了一個個關於科技和發現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創新與社會、人類之間聯繫的故事,並試圖走進科學家、工程師們的內心世界,觸摸他們的思想活動。

歡迎您的評論!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微博@風雲學會陳經。

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中國全球收購的來龍去脈

TAG:風雲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