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十位豪放派大家,一人一首代表詞

十位豪放派大家,一人一首代表詞

豪放派,是形成於中國宋代的詞學流派之一。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豪放詞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

詞中之龍:辛棄疾

名句: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後世評價:

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劉克莊)

【上榜代表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曠世奇才:蘇軾

名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後世評價:

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劉辰翁)

【上榜代表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南宋初「詞壇雙璧」之一:張孝祥

名句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時舉家遷居蕪湖。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

為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張孝祥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

後世評價:

自仇池(蘇軾)仙去,能繼其軌者,非公其誰與哉?(湯衡)

【上榜代表作】

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清初「陽羨派」領袖:陳維崧

名句: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為「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

明亡後,科舉不第。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雲郎(徐紫雲)伴讀。康熙元年(1662年)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

康熙十八年(170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後世評價:

迦陵詞氣魄絕大,骨力絕跡,填詞之富,古今無兩。沉雄後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陳廷焯)

【上榜代表作】

醉落魄·詠鷹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南宋初「詞壇雙璧」之一:張元干

名句: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蘆川永福人。歷任太學上捨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

曾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

元干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干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後世評價:

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四庫全書總目》)

【上榜代表作】

賀新郎·送胡邦衡謫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殘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辛派中堅:陸遊

名句: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

陸遊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後世評價:

(陸遊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楊慎)

【上榜代表作】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蘇辛抗手:文廷式

名句:

人生只有情難死。

文廷式(1856~1904),近代詞人、學者、維新派思想家。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號雲閣(亦作芸閣),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薌德。江西萍鄉人。出生於廣東潮州,少長嶺南,為陳澧入室弟子。光緒十六年(1890年)榜眼。1898年戊戌政變後出走日本。1904年逝世於萍鄉。

後世評價:

道希《雲起軒詞》橫厲盤郁,蘇辛之遺。(汪辟疆)

【上榜代表作】

蝶戀花

九十韶光如夢裡。寸寸關河,寸寸銷魂地。落日野田黃蝶起,古槐叢荻搖深翠。

惆悵玉簫催別意。蕙些蘭騷,未是傷心事。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

「辛派三劉」之一:劉克莊

名句: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

劉克莊(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莆田縣人,初為靖安主薄,後長期游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應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有《後村先生大全集》。程章燦《劉克莊年譜》對其行跡有較詳細考證,侯體健《劉克莊的文學世界》展現了其文學創作各個方面,探索精微。

後世評價:

後村詞與放翁、稼軒,猶鼎三足。(馮煦)

【上榜代表作】

沁園春·夢孚若

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台。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圉人呈罷,西極龍媒。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車千乘,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

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涼感舊,慷慨生哀。

「辛派三劉」之一:劉過

名句: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遊、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

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明毛晉汲古閣《龍洲道人詩集》。

後世評價:

劉改之詞,狂逸之中自饒俊致,雖沉著不及稼 軒,足以自成一家。(劉熙載)

【上榜代表作】

沁園春·寄辛承旨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台。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白雲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雲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辛派三劉」之一:劉辰翁

名句: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

劉辰翁(1233.2.4—1297.2.12),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

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為《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一百卷,已佚。

後世評價:

其詞筆多用中鋒,風格遒上。(況周頤)

【上榜代表作】

柳梢青·春感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典故 清明節的由來
沒時間讀書?給你8個建議!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