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的尋找真實自我之路

「發自內心為(《穿越黑暗的朝聖者》)作者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而高興,讀完這篇文章想起了黑塞的一句話:"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也許抑鬱也是一種提醒,讓我們真正向內去探求自己心靈的覺醒和成長之路。」

——渡過讀者琨琨

1.

最近我在看一本世間書,《抑鬱症,走出心靈的黑暗》,其中在分析導致抑鬱症的社會原因中提到一條:目標喪失意義。作者說,當一個人站在領獎台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快樂滿足的,卻唯有他自己另有體驗:這一刻,他在體驗一種幻滅、乏味,他發現當目標被實現後,就在那一刻,他是空虛的,他才發現最初追求目標的動機就是錯誤的!他才發現自己被騙了!所以這種幻滅感就會導致抑鬱。而在後現代工業社會裡,人們普遍以物質作為追求的目標,大都會體驗這種目標的幻滅性,會因此而抑鬱。

對於書中所講的這一點,我有深入骨髓的覺悟和認同。因為我在青年時代就已經琢磨透了這一點,也正是這一點引著我走向了佛法。

2.

那時候,我對自身的痛苦一直有這樣一種體會: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沒有活真實的自己。而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己,我感覺是需要剝離所有後天的堆積後所露出的那個,才是真實的自己。為何說剝離,因為我已經在強烈感覺到,在活著的這個假的我,是後天堆積的產物。然後我就定眼細看,是被什麼堆積的,然後就發現是被一連串的目標:生活所有的意義和方向就在於找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然後去實現,然後獲得成就感,然後自認為具有了價值,就是這樣拙劣的堆積,這樣盲目的慣性在拖著我向前。但是內心真實的需求卻是剝離,是不被堆積,按本有的、本該的樣子去活,不追求後天的價值,而是找真實的、使命一般命中注定的目標,絕對意義的目標,去活。

而我對這種矛盾性又體會得特別深,到了無法容忍,所以就開始體驗到強烈的沮喪!很多時候,比如說去聚會,聽到大家討論乃至誇耀自己的生活,那些被我羨慕的東西就成為我的目標、我奮鬥的方向和動力,我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真的追求的,但是當攀比出現時,我出於本能的心理平衡需求,就要去追求那些。我也曾試圖追求到、實現過那些目標,但是卻從來沒有因此而真正快樂!

所以,就這樣,我很無望而疲憊地被一種整個社會推到我面前、我出於心理平衡的需求而去追求的目標給驅逐著,腳不沾地卻又不情不願地在活,很累,很痛苦!

3.

我的痛苦總是在某些時刻爆發,在一些下雨天,風雨交加的夜(至少心理上風雨交加),也許是在被別人的攀比刺激到時,我就會突然變得脆弱,會跌進一個完全自我否定的黑洞,那一刻,我只會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無能,卻又無力。而且,在我腦海中始終有一個生動的影像:我整個的人生其實就是一面牆,我本來想要原原本本那個本真的、堅固的牆,可是我卻無奈地發現其實我只是堆砌了一面後天的、人為的牆,我在費力地粉飾它,我在為它增添分量。可是當風雨交加的夜,它被嚴重侵襲,就開始嚴重脫落,掉牆皮,我根本阻止不了,無能為了,這種失敗感太厲害了,它會將我完全拽進自我否定的深坑,我無能為力!

正是這種深深的悲傷折磨得我根本沒法再苟且走下去,我才開始琢磨,為什麼在最厲害的自我否定時刻,悲傷會那樣毫不留情地席捲我,那時候為什麼平時所爭取來的所有那些成就、「生命附加值」都不起作用,為什麼?我才開始明白:是因為它們都太拙劣了,我才看清:因為那些目標都是人為的、後天的,是整個社會推到我面前的,而不是從我自己的真心裡來的。

所以我就開始琢磨,如何找到一個真正的、具有絕對意義的、能夠抗得住一切的、不會被突然而來的自我否定連根拔起的目標。我開始想:需要找的應該是一個超越於一切標準,不會因為此時和彼時形勢變化、標準變化而會貶值的絕對目標。

於是,我的人生目標又開始變成尋找一個具有絕對意義的目標。

4.

而什麼樣的目標才永不貶值?該用什麼來衡量?我想到的是死亡——如果一個人按某個標準去活一生,在臨死那一刻他不會後悔,那麼這個目標就是絕對正確的目標。

那麼有沒有這樣的目標?它是什麼?

正巧我在大學時讀到過一本書,是瀕死報告,其中講了有一些人體驗過死亡,卻又「起死回生」。然後他們帶回的參考信息就是,人在跨越生死界限的那一瞬間,有兩件東西很重要,哪兩樣?愛與智慧。

當我想起這個內容,我一下子找到了希望和參考,對於它所提供的答案,我在心裡也認同了。

因為就在我的另一條思索之路上,恰好我也正在靠近「愛」這個答案。

5.

那一陣,我正好也在思索另一個問題:什麼才具有拯救力,才能夠給我機會重生。因為我強烈感覺生活已經被我過殘了,而整個世界的打開方式也似乎壓根不是我從小期待過的樣子,一切都不理想。所以內外的這種危機,都讓我開始尋求救贖力。而在這條思路上,我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的一句話就是:愛就是那種力量。

因為我之前是篤信於自我,篤信自我意識就是我征服世界的武器,篤信聰明才智是最神奇的力量。

但是當越來越感覺到強烈的「自我意識」帶著鋒利的稜角,只會在割傷別人的同時也將自己逼進更狹隘的困境,又想到自身際遇和這個世間給我的某種滿目瘡痍的直觀感覺,而強烈感覺需要給自己鬆綁、需要某種洪大的力量來救贖一切時,我才突然想起「愛」這個詞,才突然驚覺:也許唯有愛才是力量,而其他的一切都是虛妄而無用的。

所以當兩條路上的思路都把「愛」這個詞推到我面前,我開始琢磨:如何尋找愛的力量,誰能教我?

就這樣,宗教第一次進入了我眼帘。

6.

由於我從小喜歡讀強調自我覺醒的西方文學,哲學、心理學類書籍,又是英文系學生,而「愛」這個詞也只能讓我想到基督教,而我從小到大也從來不認識任何信佛人,對佛法我只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只知道令六祖開悟的《金剛經》,所以我打算從我熟悉的基督教先開始了解,畢竟,《聖經》是我們英文系的必讀書目,而且我好朋友婷也信基督教,她是我所認識的唯一宗教人士。

結果,就在我給她打電話說明我想要了解宗教的意圖後,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她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我意識到我的因緣何在了。

她說:這樣,曉暉,我在未信基督教之前是先了解佛法的,結果最終發現佛法是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

就這一句話,卻突然提醒了我:對呀,很早就聽說佛法講萬法皆空了,而我自己要尋找的又是剝離一切後天堆積後的一個最本真的狀態,難不成這空就是那真?

只不過對於她所說的「裡面什麼都沒有」,我也已經猜到:這空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借用空這個詞,來說一種廣大無礙罷了,實則這個「空」字正是描述它的完整性。

就這樣,我當時就決定去將這個空看個究竟。然後隔天我就去書店請了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佛經《金剛經》,一讀,簡直是命中注定的相遇: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所思考的關於後天堆積的虛偽性和追求本真的純初完整性的問題,經中正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後天堆積通通作廢!然後那個具有絕對意義的目標裡面也有,是叫「發菩提心」,也就是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而這個不正是臨死前不會讓人後悔的那「愛」嗎?只不過在這裡它叫做慈悲。而在通過讀《金剛經》印證了我對空性的猜測後,一通一切通,再重新回味曾經讀過而不解的心經,這時候也無比明了,如果說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告訴我後天堆積是假,那麼心經中「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在告訴我萬法皆空是真。

然後我以往所聽過的「佛性」、「本性」、「真如」等這些詞也全部歸位,講得通了,我便知:這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原來就是我和佛本有的那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時候我想起常聽的佛的慈悲,我又知,這空性實相其實就是慈悲本身。

這時候,當我再回想起瀕死報告中所說的人在生死界限上只會看重的兩件東西:愛與知識,一切突然講得通了,我知道了,原來那兩樣東西——至少對我來說——就是指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萬法實相,因為它的本體是慈悲和智慧,而這兩樣正好和「愛與知識」相對應。但我知道,應該是慈悲而不是愛,因為這兩者中唯慈悲才更為廣大,更為清凈;應該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因為知識不是一個絕對的東西,知識它是一個相對概念,人為的東西,不同的人七嘴八舌的理論觀點拼湊成所謂的知識,這種東西如此拙劣,怎麼足以衡量生死、衡量生命意義呢?所以應該就是具有絕對意義的,本真的,關於宇宙的最真實無誤的認識,是智慧,這樣才講得通。

所以我便萬分確信,能值得我一生追求的東西找到了,在生死到來時足以衡量生命價值的就是它了,就是佛法中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

7.

從最初由於覺察到一切目標在被實現後就失去意義——或許因為這些目標本身乏味,或者因為彼時衡量標準變化,而導致曾經的意義喪失,總之目標的意義在喪失——而這種意義的喪失背後的原因,我也越看越清楚:因為這些目標通通是拙劣的,人為的。而和人為對應的是本真的,是具有絕對意義的,於是到後來我就順著這種追尋一個絕對本真目標的思路,走向宗教,又按照宿命,走向的是佛法。這一路,我同時在經歷理性思考和神奇的宗教體驗這兩樣,總之最後我就落腳於佛法,這就是我的宿命,這也是最完美的安排。

而金剛經作為我的入門經,它的出現也是那麼巧妙、完美,我所尋求的三樣東西:本真的、未經堆砌的我,對這個世界和自身的救贖力,以及具有絕對意義的目標,它都包含了,而我在聽到朋友說「空」時,在喜悅的同時隱隱所猜測到的:這個空正是空得妙,因為本真才姑且用「空」這個詞,其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生萬物,這種猜測也被經證實是對的。包括我所領悟到的:那個「空」字只是勉強借用,就連這一點,在很久以後當我看印祖文鈔和藕益大師註解心經時,也被印證是對的。祖師的用詞是說「強」稱其為空,也就是說正因為這個空性超乎我們世間所有語言,它的廣大無礙的特性和本初等一切特性實在無法用詞表述,所以就迫不得已勉強用一個「空」字來代替。而這,就在當初,聽到朋友那一句話的當時,我其實就已經猜到了。奇妙嗎?

8.

實話說我最初只信金剛經中佛講的空性,卻不相信因果輪迴,是迴避的。我因為信空性,被折服,所以相信佛陀的確是很偉大的。後來也正是基於對空性的這種相信,而推及到了對因果的相信,但卻終究信得不真,是之後在生活中一再經歷不可思議的事,才不得不相信:佛所說的的確是真的,包括因果輪迴。

小小舉一個例子吧,佛經中說,如果有念佛人信願念佛,念得好的話可以預知時至,也就是說預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往生。而在現實中,我有一位同學的奶奶是念佛人,她在吃晚飯的時候對兒媳婦悠悠地說了一句:哎呀,今天這可是最後一頓了,然後第二天她就「無疾而終」。

還有,我曾在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文鈔中讀到: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願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又:「宜將一切家事,並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決定業消病癒,慧朗福崇。」

祖師意思主要是說:如果得了重病,就不要痴求病好,而是要求往生,這樣因為和佛的心愿吻合,所以最容易相通,這樣念消罪業最快,所以病該好反而好得快。

我就拿著這個開示去勸一個得了白血病的男孩子的母親,為兒子念佛求往生。結果我沒招人家打,人家聽了我的話照辦了。醫院明明要求他們花六十萬做骨髓移植,他們也沒做,那母親就是念佛求佛接引他母子二人往生,結果過了一陣醫生突然走去通知說:病好了,出院吧!

你以為故事完了嗎?還沒有。我當初看祖師開示也不仔細,也漏掉最後四個字「慧朗福崇」。祖師的意思是說,如果因病而念佛求往生,病好了後這人的福報智慧還會增長。我壓根沒想到那母親念得連這一點也實現了。她打電話時告訴我,她兒子如今高三,前一陣考試考了全班第六名,而且也比以前懂事。而他在得病之前才只是一個中等生。

這就是我所見識了的事實,我在佛經祖教中所讀到的,一再地被事實證實。

9.

而至於我提到我與基督教擦肩而過,我沒有進行高下對比的意思,而只是在說我所經歷了的事實,不帶任何評價。我所提到的也只有我朋友的一句關於佛法的說法,以及當時石火電光間我對這句話的直覺理解,而這都是純個人化的體驗,與宗教本身無關,說這個是避免誤會。

最後的最後,我想總結一下,我想說,我的宿命就是信佛,當初遇到金剛經的機緣已屬神奇,後來更是遇到有一位師兄過問我:你曾遇到很大的麻煩對吧?他說:你是一直都被金剛經保佑著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慨啊!我佛慈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伽陀安心居 的精彩文章:

TAG:伽陀安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