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脂「4.27」事件後,如何療愈孩子心理創傷?

米脂「4.27」事件後,如何療愈孩子心理創傷?

4月27日,陝西省米脂縣第三中學學生放學途中遭襲,造成19名學生受傷,其中9人死亡。目前,省、市、縣的各級醫療專家、醫生和護理人員都投入到緊急的救援中,與時間賽跑,盡一切努力挽救學生的生命。

本文來源:西安歐亞學院

作者:寇延,歐亞學院人文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負責人,歐亞學院學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米脂三中

身體的傷痛可以通過各方的醫療力量得到治療,但學生們心理傷痛的療愈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個系統包括:校園突發危機事件後相關人群的心理干預,包括受傷學生、目擊者、其他在校生、傷亡學生家長及參與處理該事件的教師。

對於學校心理工作者來說,該在什麼樣的時機、採用什麼樣的方法,給予當事人怎樣的心理撫慰和心理輔導,如何在工作中避免造成二次心理創傷,這都是對其專業能力和專業倫理的重大考驗。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危機事件,傾聽他們,並給予適合的幫助,也是需要學習的。

危機下的心理面面觀

面對突發危機事件,人們的心理都會出現哪些反應呢?

突發危機事件打破了人們內心的寧靜,特別那些事件的當事人、目睹者,或者其親人朋友在事件中遭受傷亡的人,或多或少會出現下面一些心理反應:

1、害怕、恐懼:擔心災難會再次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朋友受到傷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自己的情緒崩潰,無法自控。

2、無助:覺得生命是如此脆弱,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不知道未來怎麼辦。

3、悲傷: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悲痛。

4、怨恨自己: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親人,希望死傷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到罪惡。

5、憤怒:上天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別人都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需要。

6、總是陷入回憶:一直想著逝去的親人或朋友,心理覺得空虛,無法做別的事。

7、幻想:不斷地期待奇蹟出現,卻一次一次地失望。

除了上述這些心理感受外,人們還可能出現一些軀體反應:疲倦、肌肉疼痛、失眠、做噩夢、心神不寧、呼吸困難、噁心、心跳加速、眩暈、抽筋、反胃或拉肚子。

而對於此次事件中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害怕災難再次來臨,對上學失去興趣,失去同伴交往的興趣,行為出現退化,在家裡造反,睡眠失調,食慾變化,或害怕與災難有關的環境或事物。這些是需要父母或老師密切關注的,並給予充分理解。

如果以上情緒一直持續,超過一個月,並且出現這樣一些癥狀:如災難事件反覆痛苦地出現在夢中,痛苦的回憶反覆侵入,行為表現得像災難再度發生的樣子,努力逃避與災難有關的情境,對於重要活動的興趣明顯減少,與他人疏離,情感情緒明顯減少,難以入睡、易怒,過度警覺。那麼就是遭遇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時就需要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或諮詢的幫助。

面對危機,我們「該做」和「不該做」

對於學生:

不該做的是:隱藏自己的感覺;勉強自己去遺忘;逃避和別人討論。

該做的是:接納自己出現的各種身心反應,不排斥和自責;如果有需要,及時尋求心理治療或心理輔導的幫助;

對於家長:

不該做的是:否認孩子表現出的各種情緒反應,把孩子的退行行為視為「軟弱」;指責孩子,認為是孩子的錯導致災難;催促孩子儘快回到學校生活中,告訴孩子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時間會治療一切。

該做的是:密切關注孩子在危機事件中或之後的身心變化,告訴孩子哭泣、害怕、憤怒都是正常的;主動與孩子溝通,聆聽孩子的訴說,表達你對孩子的理解,如「看到(或聽到)這些一定令人很痛苦(難過)」;幫助孩子尋求心理輔導。

對於學校心理工作者:

不該做的是:急於把學生納入到心理輔導中,急於讓學生表達創傷感受;為學生表現出的癥狀「貼標籤」,誇大影響;告訴學生「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

該做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危機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在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隱私信息保密;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輔導方式;在平時的學校心理工作中,要制定校園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預案,構建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體系;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於心理危機程度較高的學生,持續跟蹤或輔導。對於其他學生,教給他們識別心理危機的方法,發現危機情況,及時報告校方;與學生家長、教師密切配合。

當地已對案發現場殘留的血跡進行了處理。

在「表達」中療愈與成長

經歷了突發性災難事件後,為什麼我們往往在理性上接受了一切,但情緒上還是走不出來?

那是因為那些沉痛的創傷記憶深深地印刻在了人們的右腦。右腦是圖像性的,與知覺、空間定位有關,具有音樂的、繪畫的、綜合的空間鑒別能力,主管情緒表達,存儲了大量的情緒和情境記憶。左腦是抽象思維的、邏輯的,主管推理、判斷,存儲了大量的知識、經驗等機械記憶。因此,以語言為中介的療法在矯治由不合理認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時有效,但在處理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癥狀的心理問題時效果有限。而表達性藝術治療通過遊戲、活動、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媒介,作用於右腦,釋放被言語所壓抑的情緒感受,能起到療愈心理創傷的作用。

多年來,我們堅持帶領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志願者在中小學開展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心理教育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對於學生的情緒困擾、注意力問題、行為問題、學習障礙等,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有研究表明,兒童是災後心理創傷的高危人群,其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發病率約在30%-60%。對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工作者來說,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音樂、繪畫、戲劇、舞動、沙盤等等)對孩子們開展心理輔導,十分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思想網 的精彩文章:

孩子數學不好,可能是這個原因

TAG:教育思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