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無論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有多偏愛,對其過去有多自豪,對其未來有多看好,一個不爭的現實是:當代世界藝術文化版圖暫時並無多少中華傳統的身影。惟獨電影,因其歷史之短暫,積澱之薄弱,在這個領域成為強者,是華語電影曾經實現過的、並可能迅速再次實現的願景。

而曾經擔當華人文化輸出者的是香港電影。二十多年前的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影帝國,製作的影片數量僅次於好萊塢,超越所有西方國家。它們統治東亞及東南亞市場,在西方引發熱潮。奇蹟背後更驚悚是:香港是一座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城市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從文化到經濟,那可能是香港最耀眼的榮光,幾千年不見古人,後亦難有來者。而二十年後的如今,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已經徹底地死去,只剩下地域概念上的香港電影,拋去歷史,可能不會比偶爾冒出個蒙吉(代表作《四月三周兩天》)的羅馬尼亞電影、或者是電影貧瘠之地的伊朗,更值得回味多少。

二十年來的香港電影,就是一部電影帝國衰落滅亡史。篩選幾個標誌性事件加以簡析,略見一斑。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1997年: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並無受益


與部分人的誤解相反,香港電影的衰落既不是從回歸開始,回歸也不是衰落的主因。恰恰是1997年,好萊塢開始在香港超越本土電影,并吞食大陸、台灣、東南亞、韓日等主要地盤。

這一年金像獎的最大贏家是《甜蜜蜜》,創造金像獎獲獎最高紀錄,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在內的九大獎項。九七回歸此時是香港社會的焦點,《甜蜜蜜》的兩位男女主角在影片中都是來港討生活的大陸人,在香港相遇相知相愛,再相離,最終重逢。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重逢的地點既不是香港,也不是大陸,而是美國。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但一個為香港電影沒落埋下的伏筆,就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港片仍須作為進口電影才能在內地公映,跟其他國家爭奪有限的配額資源。香港電影尚處繁榮之時,無法在內地藉助文化親緣關係充分培育電影院觀眾、回收投資,最後被擁有超級本土市場的好萊塢電影一舉擊潰,是事後看起來理所當然、當時卻難以預見的未來。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1998年:《泰坦尼克號》內地上映大幅度刷新票房紀錄,特效大片時代的來臨,敲響了香港電影的喪鐘



《泰坦尼克號》大陸票房3.6億,占當年全國總票房1/3。之所以提到這部電影,是它直接昭顯了香港電影沒落的最大原因:特效電影代表的未來與其背後的巨大投資、製作體系,是一城之地的香港無法承受的。

除去《泰坦尼克號》的橫空出世,成龍的《我是誰》、張國榮主演的《紅色戀人》、《風雲》等香港電影人參與製作的電影在內地足以抗衡《拯救大兵瑞恩》、《小鬼當家3》等好萊塢電影。

與部分觀眾誤會是凄美愛情的魅力、精彩故事、藝術成就讓《泰坦尼克號》獲得史詩級成功不同,它更多的是代表特效大片在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未來。保守的說,電影史上無論是觀賞性還是藝術成就,不低於《泰坦尼克號》的愛情片都超過五十部,兩者兼顧的也不會少於二十部。

《泰坦尼克號》投資2億美元,並在1998年3月成為電影史上首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高投資特效電影與信息時代的來臨,即將改變整個電影產業的版圖與運作方式。同時,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如今天價轉會頻出的足球市場一樣,只不過電影市場更早的進入了高投資高回報贏家通吃的模式。

此後的《魔戒》、《哈利波特》、《阿凡達》等乃至如今統治電影市場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這一範例的繼承者甚至強化版。即便是好萊塢製作的劇情片、類型片、藝術片、獨立電影,也開始逐漸萎縮。

香港電影在傳統海外市場節節敗退。而未來可能成為第一大電影市場的大陸,暫時被視作香港電影的一根救命稻草。

2003年:大陸與香港簽訂CEPA協議,大批香港電影人選擇北上掘金,香港電影被釜底抽薪



考慮到塑造香港電影輝煌的從業者不可能瞬間消失,繁榮過後即使不能恢復,守成等待沒落至少也能維持幾十年。

按照CEPA協議在電影方面的規定: 純港片在內地發行將不再受配額限制; 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可視為國產片在內地發行; 合拍片允許港方人員增加所佔比例;故事不限於發生在中國內地……香港電影人起初歡欣鼓舞,誤以為擁有內地市場的港片重振雄風指日可待。

豈知,這政策雖然方便了港片進入內地,一大批因為應付審查而拍攝雙重結局的港片隨之誕生。但更方便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既然在內地能賺得更多更容易,那為何不幹脆搬到內地。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陳可辛、徐克、杜琪峰、王家衛、王晶、成龍、周星馳……至此,香港電影漸漸只剩下一個空殼。

2006年:《無間行者》上映,隨後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喪失獨特比較優勢的香港電影,再無明天



出色創意,追求清晰與震撼力,風格強烈與誇張表達, 專註於構思和拍攝連場火爆、精雕細琢及超越極限的暴力鏡頭,製造豐富的感官刺激……《紐約時報》影評人早期對一部香港功夫片有如此怨言:"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當年的偏見與歧視,變成今天的溢美之詞。

香港電影所代表的文化輸出,促使其他國家對香港電影的優秀元素加以模仿學習吸收。許多好萊塢動作片都能找到香港電影的影子,韓國在動作、黑幫、喜劇等題材對香港電影的全面學習,是韓國電影迅速崛起的助力之一。即使是藝術片,王家衛等香港導演也在歐美擁有昆汀·塔倫蒂諾、索菲亞·科波拉、澤維爾·多蘭、達米恩·查澤雷、巴里·詹金斯等一眾導演擁躉。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完全翻拍自《無間道》的《無間行者》獲得美國電影業最高榮譽,是這一現象的典型代表。文化輸出一方面是對香港電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使香港電影逐漸喪失了比較優勢。獨特性和新鮮感日漸喪失的香港電影,還對海外觀眾有什麼吸引力?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2017年:金像獎的沒落,是香港電影衰亡的證明



雖然專註於表彰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人,但憑藉香港電影在華語電影的頂樑柱地位,金像獎一度是華語電影頂尖盛會。而如今,越來越單薄的入圍片單,越來越老的熟面孔,越來越低的關注度……我們只能安慰:倒是越來越本土了。

你印象中最差的金像獎,是哪一屆?在不遠的將來,可能都會是下一屆。

「深度分析」香港電影回歸二十年衰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