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你是否在經歷著呢?

心理學: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你是否在經歷著呢?

這裡提到了一個狀況,「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這句話里有著多層的理解。

首先,看起來這似乎就是一個現象。就像我們說的「好心沒有好報」之類的,它提出了一種社會現象。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尤其是關係背後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嬰兒開始,都在努力求存,包括人類的祖先,人類的歷史,都是一部部為生存而奮鬥,為種族延續而努力的史詩。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也越來越重視道德建設,而漸漸把這些需要放到了不能宣之於口的地位,尤其中華民族的傳統,講究美德,更是強調付出,而不求回報。那麼這種不求回報的方式,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一種比較普遍的結果。作為思考者,我們不能只看到結果,還需要看到過程。通常有著普遍常識的人,在對別人「大方」的好的時候,也是有著一定的選擇能力的。

這就出現了很多種開端:

1. 如果這個「大方」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選擇了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那麼最後被疏遠似乎也是很自然的,這在選擇的那一刻,其實已經註定了。

2. 如果這個「大方」是有所選擇,選擇了會感恩的人,那麼這個過程就很值得分析了。

在一開始給與的時候,對方是否也是給出相對的回報的呢?回報就像是一種銀行存款,雙方都在向這份關係里投入心力,而對等的投入和關注,會讓關係越來越親近。如果雙方的付出不對等,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這段關係都很可能走不長遠,也就是走到疏遠的境地。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道德從我們出生時就開始教導我們回報,這種長期的教導和社會的熏陶會使得我們形成本能的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沒有給出相應的回報,或者無法給出,那麼就容易出現內疚自責,而這樣的情緒是會為關係蒙上難以抹除的陰影的。這樣一來,走向疏遠也就是必然的了。

3.如果這個「大方」是有所選擇,以教化和感恩為目的,那麼從一開始這個對象就是還無法給與對等的回報的,在這個過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投入,需要怎樣一個不斷調整的投入,都是一個漫長而細緻的工作,也有可能對方無法忍受這種教化而離開,這也會導致疏遠。

那其實還有更多的可能,尤其是這個「疏遠」,如果我們仔細體會,這其實有著這個「大方」的人的感受,而感受就是我們心理學上常常強調的主觀現實,也就是這個人自己的主觀感覺,它可能和現實是對等的,也可能有所差異。相對於一個大方的人來說,他/她所感受到的疏遠,要怎樣來評量呢?在心理學中其實會對一件客觀的現象帶來的主觀的感受進行評分,以此來確定不同的人群對於同一個現象有著怎樣不同的感受。就拿疏遠來說,如果咱們現在的通用方式微信的聯繫頻率來衡量,有的人也許一周聯繫一次就覺得很親近了,有的人可能一天不聯繫就會覺得疏遠,這樣的兩個人相遇,可能就很容易出現疏遠的感受。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個最「大方」的例子,父母照顧孩子,幼年的辛苦養育,青年的悉心照料,成年後的種種支援,是否最後得到內心覺得滿意的回報呢?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如果我們能夠仔細體會一下在父母照顧孩子的同時,其實父母也有作為父母價值感的呈現,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收穫,可能我們就能更多的理解關係的背後那些更加複雜和細微的需要了。

所以,大方的人是否會被疏遠,不僅僅要看選擇了什麼樣的人去大方,很多時候,也要取決於這個「大方」的人對關係的把握。

本文由花生米會發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生米會發芽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剋制與壓抑的區別,千萬別混為一談!
心理學:一個有修養的人是這樣來表達憤怒的,你做到了嗎?

TAG:花生米會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