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圈又一「資本大鱷」被捕 曾批評華爾街貪婪投機

金融圈又一「資本大鱷」被捕 曾批評華爾街貪婪投機

(原標題:金融圈打虎繼續!又一位大鱷被捕,曾批評華爾街貪婪投機)

庭審吳小暉、對項俊波提起公訴、對賴小民進行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金融圈打虎還在繼續。

比起上述幾個名字,李光榮三個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陌生得多。近日,上市公司精達股份(600577,SH)的一紙公告稱,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准執行逮捕。

一則看似簡單的公告,透露出低調的保險大佬李光榮近期身陷囹圄的事實。作為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華投資控股)的掌門人,李光榮非常低調,但他在資本市場上卻極有影響力。

對於保險業人士來說,李光榮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華安保險董事長。關於李光榮,華安保險官網這樣介紹:

李光榮,1963年出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提名薪酬委員會委員、董事戰略和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安財保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董事局諮詢委員會主席,亞洲金融合作聯盟常務副主席、創立發起人之一,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站長,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學校教育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保險學會副會長,北京創業投資協會副理事長,湖南慈善總會副會長,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英國中華總商會首席經濟顧問,中英企業傢俱樂部創始理事,中英企業家「金榜創客」俱樂部主席。

李先生精通風險投資、資本運營及現代企業管理,自擔任我公司董事長以來,致力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提出了「責任、專業、奮進」的經營理念,大力推動產品創新,在履行保險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為公司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領華安走上了一條持續健康發展之路。中國保監會於2004年12月27日核准了其擔任我司董事長的任職資格。

圖片來源:華安保險官網

雖然有關李光榮的資料很少,但他的「能量」,從他在市場上的一系列動作中可見一斑。

1998年下海

參控多家上市公司

根據精達股份4月26日晚間的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光榮因涉嫌行賄罪,被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檢察院批准執行逮捕。事實上,精達股份在4月21日就發布公告稱,李光榮因「個人原因」辭去精達股份董事職務。

據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李光榮下海創辦了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他目前持有特華投資控股98.60%的股份。資料顯示,特華投資控股是一家以金融投資、財務顧問、投資管理等投資銀行業務為核心,以企業併購、金融研究服務和創業投資為特色的投資控股公司,下設投資銀行總部、投資管理總部、中國博士後特華科研工作站和北京特華財經研究所等部門及機構。

成立特華投資控股之後,李光榮在市場上動作不斷:

2005年2月,精達股份原控股股東精達集團向廣州市特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特華投資控股前身)出讓3168.00萬股精達股份股份,轉讓後,廣州特華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2014年,特華投資控股曾經將彼時股價約9.51元/股的寶光股份(600379,SH)控股權,溢價58%閃電轉讓給北京融昌。

而特華投資控股最受關注的就是與史玉柱的遼寧成大(600739,SH)的股權爭奪。資料顯示,遼寧成大擁有廣發證券16.40%的股權,同時也投資中華保險,持有證券保險全牌照。

去年6月,前海開源同意將其管理的多個投資組合持有的部分遼寧成大股票以20元/股的價格轉讓給特華投資,轉讓比例不超過遼寧成大總股本11%。到去年年底,特華投資已火速舉牌成了持股遼寧成大8.06%的第二大股東,距離股東成大集團11.11%控股比例只有一步之遙,更將史玉柱4.25%的持股拋在身後。

此次李光榮「出事」後,特華是繼續受讓遼寧成大股票至原計劃的11%,還是放棄?局勢似乎更為撲朔。

2002年從國企手中收購華安保險

與近年湧現的諸多資本大鱷類似,李光榮也對險企情有獨鍾。

低調的李光榮最早引起媒體注意,是在2002年。這一年,特華投資控股從華僑城集團、深圳機場集團等國企手中收購華安保險。

華安保險1996年成立於深圳,最初有16名股東,註冊資本金3億元,其中,華僑城集團為其第一大股東,持股20%。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從1996年到2002年,成立6年間,華安保險一直處於微利狀態,但大部分股東還是決定出售華安保險部分股權,每股售價僅為0.58元。

2002年7月,特華投資控股就入主華安保險達成意向。據悉,當時李光榮聯合了6家關聯企業,組團收購華安保險,最終順利以2.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華安保險70%股份,使得華安保險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控股財險公司,而李光榮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李光榮掌管華安保險之後,華安保險的發展路徑也發生了變化。在2004年,華安保險開始銷售非壽險投資型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2004年,我國市場上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開始變為「利率聯動型產品」。2000年,我國剛推出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時,均為固定分紅型的「家財險+投資」的組合模式。固定利率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在面臨利率的持續走低的情況下,險企不得不承擔越來越大的利差損,而當利率持續走高的情況下,險企則要面對「滯銷」或者退保的風險。

2007年,股市不斷走強,華安保險全面轉向理財型業務,甚至不惜壓縮常規業務。有媒體統計,從2004年7月到2007年,該公司累計銷售理財型產品達到218億元,而2008年全年更是高達130.5億元。

藉助紅火的資本市場,大肆銷售投資型產品,為華安保險帶來了超額收益。僅2006年,華安保險投資型業務產生的投資收益就平衡掉了該公司之前車險經營上的全部虧損,更出現8000萬元的賬面溢利,2007年的全年綜合收益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2.5%。

2005年至2012年,華安保險5次增資,資本金增至當前的21億元。華安保險的股權結構顯示,特華投資持股20%,為第一大股東,海航則通過海航資本、海航投資,合計持有19.643%股份,位列第二大股東。

風光不在

五大險種全線承保虧損

但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到來,風光無限的投資型產品給華安保險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壓力。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保監會加大了對於理財型產品的管控,不再批複華安保險新的投資型產品,華安保險不得不從投資型產品回歸到常規業務,此後的華安保險「光彩」不再。

2014年10月23日,在第七屆中國保險文化與品牌創新論壇暨第九屆中國保險創新大獎頒獎盛典」上,李光榮演講時談到2008年危機:華爾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濫用」和對次貸危機的估計不足最終釀成了那一次的金融危機。

當時雷曼兄弟等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一味貪婪地投機賺錢,根本不考慮這種產品的內在價值,也很少考慮其他股東的利益……市場普遍瀰漫著投機氣息。最終泡沫破滅,貝爾斯登和美林證券相繼被收購,雷曼兄弟最終破產,世界經濟迅速跌入谷底。

2017年,華安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2.72億元,同比增長12.33%,在85家財產險公司中排名第11位。

保費收入居前五的險種分別是車險、意外傷害險、企業財產險、責任保險和健康險,但這五大險種均顯示承保虧損狀態,其中車險虧損為2.26億元。根據年報,2017年華安保險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0.38億元,同比下降86.8%。

對於業績下滑,華安保險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受市場環境及行業周期的影響,我司在承保方面綜合成本率偏高,資產配置策略與投資市場相比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投資收益率偏低,導致公司整體利潤有所波動。

2017年末,華安保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6.49%。較2016年末下降了65.48個百分點,華安保險在年報中表示,「一方面是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和業務結構、資產結構調整,對公司資本要求增加,最低資本由2016年末15.24億元上升至2017年末18.05億元;另一方面則在於華安保險內生資本能力下降,受市場競爭環境和投資收益不理想影響,2017年公司凈利潤相比2016年大幅減少,導致實際資本減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挑起貿易戰 美國各界人士擔憂:是在坑美國
萬耀企龍和義大利展覽集團在華成立合資公司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