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大揭秘:行文編排邏輯與理論體系研究 雍也篇

論語大揭秘:行文編排邏輯與理論體系研究 雍也篇

里仁篇樹立了仁境界的標準。介紹了三種理解仁境界的方法。

本篇解釋如何一貫而知仁。一貫是平等待人,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什麼是仁。

開篇先提目標,使南面,也就是堂堂正正做人,從日常生活當中領悟仁。

接著從八個角度來說這個使南面所需的品德。

然後從四個角度說命。自我劃定上限,與不劃定上限,兩種劃定決定了是被選擇,還是自我選擇的命。

品德也好,命也好,都是人的本質。人生活於人群當中,只是有質,無法堂堂正正的做人,所以筆鋒一轉,開始說明為什麼需要文飾。

如果能夠理解本質與文飾的一貫,也就能理解什麼是仁了。由不出戶,這四字是關鍵。

人的資質不同,理解能力不一樣,所以先舉了一個語下的實例,再舉了兩個語上的說法,然後舉了一個反面的例子:井有仁。意思是不要被言語文字給迷惑住了。

通過四個例子的解說,也就比較容易的理解什麼是仁了。理解了也不要自滿,因為太平常太平凡了,所以在最後又說了一段,行中庸自我約束的話語。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白話】孔子說:仲弓是能做國君位的人才。

【編排邏輯】實踐學問,如何學,目標是什麼?開篇先明目標。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白話】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樣?

孔子說:不錯啊,他能讓事情變簡單。

仲弓說:對人對事心懷誠意,讓事情變簡單,不是更好嘛。先讓自己簡單,再希望讓事情也變簡單,這樣太簡單了吧。

孔子說:仲弓,你說的很對。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誠心敬意。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白話】魯哀公問:哪個學生是好學的?

孔子回答:有顏回是好學的,他有怒不會向他人發泄,有過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壽死了,現在沒有如此好學的學生了。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不遷怒,不貳過。

6.4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白話】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有一次公西赤派到齊國去辦外交。

冉求因為公西赤還有母親在家,於是就代公西赤的母親請求實物配給。

孔子說:好,給他一釜。

冉求說:老師,一釜少了一點,給他增加一些吧!

孔子說:好吧!加給他一庾。

冉求在實際發放時,私自加到了十庾。

孔子知道後,沒有責怪冉求,而是因時因地的教育說:

公西赤這次出使到齊國去,坐的是第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裝。他有許多置裝費,額外津貼,盡可以拿出一部分來給他母親用。我們幫忙別人,要在人家急難的時候幫忙人家。公西赤已經有了辦法,再給他那麼多,不就成了錦上添花嗎?這是不必要的。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不繼富。

6.5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白話】原憲家中經濟狀況較差。他為孔子當總務的時候,孔子把他的待遇提得特別高。原憲推辭不要,孔子勸說道:你用不到,可以給鄰居用,給家人用,給親戚用,他們會有需要的。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周急。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白話】孔子是想告訴仲弓:你心裡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真有學問,真有才具,真站得起來,別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有所立。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白話】孔子說顏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上三個月。至於其他同學們,只是偶然能做到而已。或是一天有一次能到仁的境界,或是幾天有一次,或者一個月有一次。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有恆心。

6.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白話(意譯)】子路的個性太果敢,對事情決斷太快。下了決心以後,絕不動搖。可為統御三軍之帥,決勝千里之外。如果要他從政,恐怕就不太合適,因為怕他過剛易折。

子貢太通達,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貴全不在他眼下。聰明通達的人,不一定對每件事盯得那麼牢。他有超然的胸襟,也有滿不在乎的氣概。如果從政,卻不太妥當。也許會是非太明而故作糊塗。

冉求是才子、文學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名士氣味大,也不能從政。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需通才。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白話】季家邀請閔子騫去當費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閔子騫告訴傳話的人說:好好替我辭掉吧,我不會做的。如果有第二個人再想來對我說這件事,對不住,那時候我出國去了——已經過了齊、魯兩國交界的汶水了。言下之意是說:如果一定再來逼我作這個官,我立刻就走,離開魯國。

【編排邏輯】使南面需具備的品德:善擇位。

到此分段,此九句,先提綱,後分論。

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白話】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探望。離開時,通過窗戶拉著冉伯牛的手,感嘆道:人可以認為自己能改變命運,但命運何嘗不是在選擇人呢。認為在改變命運難道就不是命了嘛?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命啊!為什麼會生這種病呢?得了病,能救治是命,無法救治也是命。這就是命啊!

【編排邏輯】被命運選擇。身不由己。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白話】孔子讚歎顏回,日常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窟里一條陋巷中,破舊的房子里。別人人處於這種環境,心裡的憂愁、煩惱是吃不消的。顏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裡一樣快樂。物質環境苦到這個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舊。顏回真是一等一的賢人啊!

【編排邏輯】能自主選擇命運。就要自得其樂,不被迷惑。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白話】冉求對孔子說,老師!你不要罵我們,老說我們不努力。我們對於你的學問非常景仰,只是我們做不到,力不能及。

孔子說,你這話錯了。做了一半,無法克成其功,這是力量不足的緣故。可是你根本還沒有開始做,怎麼知道無法做成呢?

【編排邏輯】自己給自己劃定上限,志向不高。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白話(意譯)】君子儒:才德學三者兼備,理論能與實際相結合,人情練達,深通世故,能真正處理國家大事。

小人儒:現代叫書獃子。書讀得很好,文章寫得很好,學理也講得很好。除了讀書以外,做不了其他事情。

【編排邏輯】自己給自己劃定上限,志向要高遠。

到此分段,其實,四句都說命。從四個角度來說命。

此四句,加上公冶長篇的九、十、十一、十二,四句,從八個角度來說命。

6.14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白話】子游在武城這個地方做官。休假時回來看老師。孔子問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沒有?

子遊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表面上看,他行事不依常規,不循常道,有點滿不在乎的味道,但他很講義氣,公私分明。只有遇到公事,才會來找我。

【編排邏輯】外在表現與內心修養反差的例子:不依常規,不循常道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白話】孔子說:孟之反有了功勞,也不會自我宣揚誇耀。部隊打了敗仗,撤退時他走在最後,拒敵掩護大軍撤退。當大部隊快要進到自己的城門時,趕緊用鞭子,抽在馬屁股上,超到隊伍的前面去。同時還在哪裡罵罵咧咧的說,不是他膽子大,敢在大部隊後面擋住敵人,實在是這匹馬太差勁,跑不動,真是要命啊!

【編排邏輯】外在表現與內心修養反差的例子:和光同塵。

6.16 子曰:「不有祝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白話】孔子說:一個人假使沒有祝鮀那樣能言善辯的好口才,即使長得像宋公子朝那樣帥氣也沒用,在社會上,依舊是不討好,行不通。

【編排邏輯】解釋為什麼需要文飾。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白話】孔子說:人在家裡,需外出時,都要經過大門。難道有人出門是不經過大門的嘛?

【編排邏輯】解釋為什麼需要文飾。人與人交流,不就是用表情臉色言語文字的嘛?這就是人的大門。

6.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白話】孔子說: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會掩飾了人的本質。如果本質與文化均衡發展。後天文化的熏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才是君子。

【編排邏輯】文飾太過也不行。要做到隨意轉換,均衡混雜。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白話】孔子說:人出生時很真實。有了思想後喜歡走捷徑,看重一邊而忽視另一邊。

【編排邏輯】文飾太過的毛病。

到此分段,正反實例,正反解釋,正反救過。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白話】孔子說:知道學問的知識,不如喜好學問。喜好學問,不如從實踐學問中體會喜悅。

【編排邏輯】有知而能止,能止,就是好之者。止而後能安,能安,就是樂之者。安而後能慮,能慮才可以語上,引出下一句。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白話】孔子說:中人資質以上的,可以交流形而上的、高深的義理學問。中人資質以下的,不妨交流實際的、可見的事物,讓人在日常行為當中逐漸熟練,逐步發現,從而領悟。

【編排邏輯】每個人智慧程度不一樣,理解能力也不一樣。智能分辨、能深入,做事要用智;慧能解脫、能趨同,慧就是取義。所以,與人交流,因人說言。教化人時,因材施教。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白話】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回答: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不去管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去研究日常所見,非常平凡的事情。了解其來龍去脈,演變過程,民眾為何會如此認同,這就是智。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解日常,因為太平常了,以至於無有頭緒研究,所以開始時會很難,有了收穫之後,就知道什麼是仁了。

【編排邏輯】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的實例。智與仁,都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 道德經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此平常的說法,也是領悟形而上道的路徑之一。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白話】智者的樂像流水,仁者的樂像高山。智者喜動,仁者安靜。智者悠遊,仁者長壽。

【編排邏輯】智者與仁者,語上的說法之一。

到此可以分段,也可以不分段,此四句,邏輯如上,不多說。

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白話】孔子說:齊國一變,可同於魯,魯國一變,可同於道。

【編排邏輯】觀社會,就是觀人。社會變,其實是人變。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白話】孔子說:這個觚還是觚嘛?是觚啊!是觚嘛?

【編排邏輯】社會風氣可以引導,可以改變,變了之後呢?會怎樣?人變了呢?

社會不一樣了,人悟道了,會與以前悟道者一樣的表現嗎?一樣嗎?一樣的,一樣的?

沒有定論,內在不會變,外在可以常變。悟與沒悟,外人如何能知,如何能發現。

認為悟有定論,認為得道後,達仁之後,行事作風都應該一模一樣,那就真的是誤了。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白話】宰我問:有人說水井裡有仁義,作為仁者,要不要往井裡跳。

孔子說:你為什麼這樣想呢?有些話,你聽過就算了,不能當真。你可以自願被人欺騙,但不能因此迷茫。

【編排邏輯】井中有仁嘛?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若是理解什麼是井有仁,那就是有;或者仁慈心來,可以當做有;當面拆穿,可以說無;不予理會,不說有無。

罔有三個意思:被騙而不知,知被騙不改過,心不平欲行騙。

為什麼會說井有仁這樣的話呢?其實,井有仁三字包含了很深的意味,這裡簡要說一下。

悟仁的三個方法,觀過,無擇,一貫。雖說有三個方法,真正能切實做的其實也就觀過而已。若是理解明白了無擇,一貫,差不多也就能理解仁了。

所以儒家強調觀過,推崇自我反省,種種禮制規範都有自我約束的意味在內。約束在易經里是困卦,而困卦的錯卦,是井卦。可以這樣形象的理解,種種約束如同井壁,而人行約束,猶如居處於井當中。所以說:井有仁。如果理解為井卦當中有仁,那就對了。井水當中有仁,那明顯是錯誤的。

理解了井卦有仁,後面的可逝不可陷,也容易理解了。觀過為靜心,為少欲,可逝,逝的是欲。欲做不到完全沒有,自我可控的欲就是無欲,不可陷,就是不要落入無欲的悖論當中。

宰我問:其從之也?顯然是將井有仁當做是井水當中有仁。

到此分段,此三句,語上的正反實例。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白話(意譯)】博學於文:對世界上的各種技能、各種知識、各種文化、各種學術思想都要了解。融匯貫通,不會被不同的思想流派所迷惑。有了博學之後,再一門深入,力求專精。

約之以禮:約束自我,只拿該得的、能得的,不留該走的,想走的;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不逾越界限;與人交往保持謙虛誠敬的心態,外在做到不卑不亢;

做到了,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人生的道路,大體上就不會出大的問題,也不會被複雜難明的世界所迷惑,不知該如何做人做事了。

【編排邏輯】有些人明白了一些道理後,會自認為悟了,變得無所忌憚,任意行事。此句在救這個毛病。外在行為,需要自我約束。才能不被羈絆。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白話】孔子拜見衛靈公的寵妃南子。回到住處。子路心裡不爽,孔子發誓說:我如果說假話,天將厭棄我。

【編排邏輯】解釋約之以禮,引出中庸。

6.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白話(意譯)】沒錯虧心事,別人誤會了。若是做一下無謂的解釋,這也可以算是中庸的作風了。如果自認為自己沒錯,不屑於去解釋分辨,那是以自我為中心,太過不把人放眼裡了。

【編排邏輯】內有仁德,自我約束;外行中庸,平等待人處事。這是有道君王必備的品德。與下句一起,呼應「雍也可使南面」

到此分段,此三句,取義即可,難以表述於言語。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白話】子貢說:假使能廣泛地博施濟眾,為整個人類謀福利事業,可以算得上是仁慈了吧。

孔子的答覆很妙:你說的這件事,太偉大了,豈止是對你來說,是做不到,做不盡的大事業。我做不到,古代聖帝明王如堯舜一樣當權的人,也做不到。一個人想做好事,絕對大公,很難很難,做不到的。

作為仁著,能推己及人,我有飯吃,想到你也需要飯吃,分點給你。我們兩個有飯吃再分給他。我們三個有飯吃,再分點給大家吃。一步一步的擴大範圍。這才是仁者可走的一條路。如果想要全體一下子都做到,這樣的理想太高了,做不到的。

【編排邏輯】承上啟下的句子。品德修養到位了,要考慮如何影響他人,教化他人,要考慮這些學問是從哪裡來的?又會向哪裡去?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接下來的述而,泰伯,就是這個能慮能得的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功用行 的精彩文章:

TAG:無功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