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五體書法之草書

中國五體書法之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按說任何字體都可以草寫,都可以有草書,比如青銅器銘文中就不乏刻寫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學所指的「草書」是一種特定的字體,它是從秦隸的草率寫法發展而來的,大約在西漢中期形成,東漢時廣泛流行。

梁武帝《草書狀》里記載蔡邕的話說:「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發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這是對草書之所以產生的一種解釋。

早期的草書還帶有隸書意味,稱為章草。從東漢後期到魏晉時期,草書脫去了隸書筆畫的痕迹,大量使用連筆,稱為今草。到了唐代,草書進一步發展,寫起來龍飛鳳舞,奔放不羈,稱為狂草。

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簡化字,如東、為、長、書、專等等,原來都是草書的形體。

由於草書大量使用連筆,只存字的輪廓,以求書寫神速,所以普通人難於辨認,影響了它的交際功能。因此,儘管草書出現較早,卻始終沒能成為通用字體,但它作為書法藝術之一種,一直為人們所喜愛。擅長草書的書法家有張芝、張旭、懷素等。

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

「章草」字體,雖已「隸書」簡約,但仍略帶波磔,若從漢初木簡書跡,可見初期的「章草」,實際上就是應急的粗率「隸書」變體。故其筆法與結體,無一定規範可循,一直到了東漢的張芝,章草字體,才臻成熟,至魏晉而登峰造極。其中著名的書家,如魏時的韋誕、吳時的皇象、晉時的索靖,都稱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傳世的法帖,計有史游《出師頌》、《閣帖》中張芝書、皇象所書《急救章》、索靖的《月儀帖》等。雖傳刻至今,但法度端凝,體勢堅勁,有獨立自強之特,仍足供為後人臨摹研究的最佳資料。

隋《出師頌》卷(紹興本) 局部圖,紙本,章草書,縱21.2cm,橫127.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索靖《月儀帖》 局部圖

「章草」的筆畫略帶隸書的波磔,而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利用符號,一筆萬同,是漢隸行書之變體。

今草即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韋誕說:「芝學杜度,轉精其功,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張懷瓘《書斷》說:「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實,父子繼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筆脈通其隔行。惟王子敬(王獻之)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未,世稱一筆書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又說:「章草之書,字字別。張芝變為今草,上下牽連,或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上。乎史游草為章草,因伯英草而謂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與「章草」不同之處:章草字字獨之,系速寫隸書而成,而「今草」則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牽連,是速寫「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自序說:「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使轉之運益;大令(王獻之一筆草書簡稱)所謂窮偽略之理,極草之致者,最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語,可說是「今草」的特徵,也是「今草」益趨簡捷的所在。

《初月帖》 王羲之

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有《初月帖》、《行穰帖》、《遠宦帖》、《長風帖》、《十七帖》等。其中《初月帖》是王羲之存留最好的書帖之一。

《冠軍帖》局部圖 張芝

「今草」書體由後漢張芝創起,至東晉而達完成的境界,尤以王羲之父子,最擅此體,其姿態之美,變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已達到登峰造極之絕妙佳境。

「今草」傳世的法帖,自後漢的張芝,東晉的王羲之及歷代的大書家,兼擅草書,故法帖書跡,流傳極多,指不勝屈。初學草書者,幾乎不知由何入手。

今草雖出自二王,但到張旭、懷素卻能擺脫魏晉傳統的草法,創出新面目,於今草體格之外,益加狂肆,將今草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以狂草著名於世。

《殘秋入洛陽帖》局部圖 張旭

「狂草」的得名,據傳是由於張旭,他每次作書前,多酒引發情緒,或助自然界的現象來觸發靈感,醉後呼叫狂走,再下筆作書。世人以張顛呼之。而懷素在他所書的《自敘帖》,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於所書時的疾速與詭奇,一方面是張旭、懷素所表現出來的顛狂態度而得。

本來草書是足以表現個人的性靈、氣度、學養與創造新的意境,但狂草的詭奇疾速、姿意縱橫、用筆之活、變化之能,於意境更多所啟發,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形容張旭草書說:「喜怒、困窮、憂悲、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欲草書焉發之。於物,見於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草書到此境界,己經心物一如、神而化之,完全脫離了實用意義,是一種純粹的高度的藝術形式。歷代狂草大家還有黃庭堅、祝允明、王鐸、傅山等。

草書對一般人是難以辨認的,對於書寫的文字既不能完全了解,又何從欣賞?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以點線組合,各種形態的點線,結合成千變萬化的圖形,以不同速度書寫的點線,猶如一串音符,高低轉折,抑揚頓挫,欣賞書法,就如聆聽樂曲中的旋律與節奏。草書比起其它字體,書寫空間的排列、點線的對應,更能自由的發揮,也就是草書最能表現書法藝術的精神。

歷代草書家及傳世名帖:

章草起源書家:西晉張芝、史游、吳國皇象《頑暗表》、《文武帖》、晉代索靖《月儀貼》、《出師頌》;《急就章》則多有傳世。章草因為襲隸書,字多波掘,捺畫如同隸書;字體各不牽連但是字內已有連綿筆勢,字到連筆處,帶方圓,如同轉圈,所謂筆有方圓,法兼使轉的運筆方法。章草筆畫平直,不像今草的歪斜取勢,素帶使轉的方法與今草同。元代趙孟頫取法章草筆勢。

皇象《文武帖》二版本

今草:張芝法崔瑗、杜度,變章草為今草,他的草書體式連綿,上下牽連,借上字之終,為下字之始,筆意奔放,人稱謂一筆書,比章草增加運筆速度。代表《閣帖》。

《淳化閣帖》

索靖、張芝姐姐的孫子,學習張芝。

王羲之學習張芝,並博採眾長,兼備諸體,得益於張芝、鍾繇;增減古法,變化魏晉樸質書風,而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草書代表《十七帖》、《喪亂帖》、《快雪時晴》《奉帖》、《孔伺中》。

《十七帖》 王羲之

《喪亂帖》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

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初學父親,後改學張芝,並改變字體,創新體,稱謂破體(行書的破體),俊邁有生氣。代表貼《鴨頭九帖》、《中秋帖》。

《鴨頭九帖》 王獻之

《中秋帖》 王獻之

隋代智永,王羲之七代孫,繼承祖法,守法著稱,功力深厚,代表《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 智永

虞世南受智永影響大,有熟悉王羲之規模,因此用筆圓融凝重、外柔內剛,自成一家,對於初唐影響大。

褚遂良草書學習虞世南,同時取法王羲之,草書婉暢多姿。

顏真卿受到褚遂良影響,風格同,代表作《祭侄文稿》、《爭坐貼》可見。

《祭侄文稿》 顏真卿

孫過庭,草書字字獨立,如同章草章法;但是筆法濃潤圓熟、如智永、二王;但是儘管精於章草,卻善於變勢,學宗一家,變化為多體。代表作《書譜》。

張旭得孫過庭優點,又取法張芝之結字連綿迴繞,變化多端,流暢清勁。代表作《草書心經》、《古詩四帖》。

《草書心經》局部圖 張旭

《古詩四帖》局部圖 張旭

懷素,繼承張旭並有發展,飲酒後,興到運筆,如狂風驟雨,飛動圓轉隨手變化,而不失其度;將起源於張芝,開派於張旭,得名於懷素的狂草發揚光大。代表作《自敘帖》、《苦筍貼》。

《自敘帖》局部圖 懷素

宋元明諸家草書漸漸式微,即使有也是草書夾雜行書,而不純正。僅僅數家可言。

如黃庭堅《諸上座帖》,個別字有小失,但是筆勢雄奇瑰麗、飄縱永逸,自成一格。

《諸上座帖》局部圖 黃庭堅

王鐸,雖然筆勢欠雄健,但是字字連綿、一氣呵成,也可以自成一家。代表作《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擬山園帖》 王鐸

《琅華館貼》 王鐸

傅山,行草筆力雄奇宕逸。代表作《傅青主先生草稿真跡》傅山《小楷金剛經冊頁》。

明,黃道周,筆意離奇超妙,深得二王精髓。

趙孟頫、董其昌,運筆體式圓融,筆力不足。

吳寬,功力深厚,而接體偏狹。

文徵明,緊密遒媚,變化偏少。

包世臣,翁方綱,陷於庸俗。

明早中期,誕生狂草字體,代表祝允明;和古今草合體草書,代表黃道周、倪雲璐。

清代無多大變化,更談不少發展,沈曾植延續古今草合體草書,未脫離黃道周、倪雲璐套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青少年練字三法——三帶法
入春當賞《入春帖》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