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糖友:出現5個癥狀,說明你的血管正在「硬化」,小心併發症!

糖友:出現5個癥狀,說明你的血管正在「硬化」,小心併發症!

很多糖友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且都認為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預防併發症。

但稍作研究,就很容易發現糖尿病併發症的病理原因,是對應器官的血管粥樣硬化病變。只是腎、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為主;腦、心臟病是以中血管為主,其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

出現4個癥狀,說明你的血管正在「硬化」,要小心併發症!

癥狀一:「泡沫尿」、浮腫,小心腎病

因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過濾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

早期會出現「泡沫尿」也就是蛋白尿,及浮腫,晚期就會導致腎功能衰竭,這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癥狀二:局部組織潰瘍,小心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主要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為主。

因血糖升高,會引起周圍血管病變,導致局部組織對損傷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受到外界因素損傷或局部感染,很容易發生局部潰瘍。

癥狀三:頭暈、頭痛,小心腦血管

突然感覺頭暈、頭痛,面部一側發緊,一側麻木等情況,可能是腦血管發生了病變,與普通人的腦血管病癥狀一致。

血糖過高的狀態對腦部血管也會產生損傷,會誘發腦缺血癥狀,嚴重者會出現腦血栓、腦梗塞等。

癥狀四:視力下降,小心眼病

眼睛血管很多,除了動脈硬化、高血壓視網膜病變及老年性白內障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與糖尿病性白內障是糖尿病眼病的主要表現。

輕者會出現視力下降,嚴重者會引發失明。

癥狀五:心絞痛,小心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是糖尿病人致命性的併發症,主要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及廣泛小血管內皮增生及毛細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病變。

因血糖升高,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糖化,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缺血、缺氧及損傷,就會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或心力衰竭提前。

血管粥樣硬化病變主要原因不在於血糖高低,而在於血脂多少,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情況。

專家提出,糖尿病併發症除了控制好血糖之外,還應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

控制血壓、血脂、體重,做到「三不」

一:不貪吃

在確診糖尿病後,在飲食上不能像以前那樣什麼都不在意,否則可能會誘導糖尿病併發症的危險。

糖友注意:飲食上不貪吃,注重飲食習慣和結構的調整,保證三餐規律,營養攝入均衡。

1,少食多餐:將原來一日三餐的習慣調整為5-7餐。

2,控制鹽分攝入:很多糖友會出現口乾、口渴情況,若吃鹽太多會加重這種情況,保持清淡為主,控制鹽分攝入。

3,少吃動物性油脂:控制好血脂,也能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提前發生,

少吃動物性油脂,比如豬油、牛油、洋油、奶油、黃油等,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動物油。比如棕亞麻油、蘇子油、核桃油等,可直接食用5-10毫升,也可與無糖酸奶一起攪拌後食用。

現代研究發現,棕亞麻油、蘇子油、核桃油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ω-3脂肪酸含量升高時,膜的流動性和可塑性也會加強;而膜的流動性與葡萄糖轉運存在著正相關,可增加胰島素的調節葡萄糖代謝的敏感性,有利於提高糖耐量糾正胰島素抵抗。

二:不貪喝

糖友忌喝酒、喝高糖飲料,導致葡萄糖或果糖攝入過多,使血糖升高,不利於控制。

滿足「口舌之欲」可每天堅持泡茶,具有降糖、護肝的作用。

蒲公英搖錢樹茶

取蒲公英葉40g、搖錢樹葉15g混合均勻後,每天泡水喝即可。

搖錢樹,據《中國中藥資源志要》記載,具有清熱消腫、解毒、止痛之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搖錢樹葉能增加糖耐量,保護和修復胰島組織損傷,同時對防治糖尿病併發症和降糖葯毒副作用有較好效果。

民間常用搖錢樹葉做茶飲料,味甜,又不會導致血糖升高,尤其適合糖友日常泡水喝。

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炎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泡水後具有降低正常餐後血糖的作用。

眾多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炎症的關係十分密切,蒲公英中含有廣譜消炎成分,廣泛應用於多系統炎症相關性疾病。且蒲公英還有保肝護肝的作用,可以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三:不偷懶

確診了糖尿病不是給判定的「死刑」標籤,控制好血糖,保證良好心態,適量進行運動,還可預防肥胖,但不要太劇烈,一定要堅持才行。

糖友運動提示:

1,糖友要知道自己患病類型,比如是1型、2型?

2,確定血糖相對比較穩定,且血糖<14後,可以適量的運動

3,運動時,身上隨身帶著糖,以免運動過程中出現低血糖情況。

4,運動時間在飯後30分鐘-3小時之間為宜

本文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根號十九 的精彩文章:

男孩查出胃癌,父母不解,醫生提醒:這幾類是高危感染人群!

TAG:根號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