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嗎?」這或許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嗎?」這或許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媽咪讀呀原創

小小費從幼兒園回來,路上邊走邊聊。他說,今天東東把睿睿打了。我問,那睿睿還手了嗎?小小費說,沒有。緊接著他又說,東東也打過我。我忽然有點緊張,問「那你怎麼處理?」小小費說,我立即告訴張老師、李老師、王老師、韓老師,所有的老師,「東東打我了!」我忍不住好笑說,「你恨不得昭告天下呀」!後來呢? 「後來老師批評東東了。」小小費說。「東東沒再打我。」

當孩子啟動社會生活後,幼兒園、校園的時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主體。而校園霸凌往往似明似暗,像毒蛇一樣尾隨。也許你的孩子正在遭遇校園暴力,但父母卻絲毫未察覺,甚至已經明確接受到孩子的傾訴依然一笑而過,不以為然。

曾經,騰訊對3.6萬名網友做過一次關於校園霸凌的調查。超過一半的人有此經歷,其中有1/4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欺負過。很多人認為,孩子被欺凌,除了拷問施害者,父母也負有責任——很多時侯父母走入了養育的誤區,把孩子教成隱忍或者容易被欺負的對象。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第一種,是父母不允許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總是讓孩子學會分享。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孩子表示,我很喜歡,我不願意分享。父母還強迫孩子分享。錯誤的分享教育其實傳達一個暗示:別人要你的東西,你別拒絕。

有一次,鄰居家的小美有一套新買的書籍。家裡來了親戚,親戚家的熊孩子硬要先借回去看兩天。小美不願意,把書緊緊抱在胸前。她的父母卻說:弟弟還小,你要讓著他啊。你看你這麼「小氣」幹什麼?

明明是最需要得到父母安慰和支持的時候,父母卻偏向外人,反而奉勸小美隱忍。這種方式,無疑埋下了一個忍氣吞聲的種子。

下次,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分享、不樂意去「寬容」的時候,請你支持自己的孩子:「是你的東西就守好了!該說不的時候,大聲地婉拒別人吧!」請相信,孩子會一直感謝父母的支持。

第二種,是當孩子傾訴受了委屈,父母卻不以為然。

同學說,有一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說被老師懲罰了,中午不允許吃飯。同學批評他說:「一定是你不乖,老師為什麼不懲罰別人?孩子撇著小嘴,很委屈。」直到好多家長跟老師反映,說那個老師教學方式「有問題」,甚至偏暴力。同學才覺得心頭一悶——自己一直錯怪了孩子。

對孩子的感受不重視、想當然認為是孩子錯了,嚴重阻礙了親子的有效溝通。不會「告狀」的孩子,往往給霸凌者可趁之機。

第三種,是沒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小區散步,看見兩個小朋友不知為何抓扯起來。其中一個小女孩明顯佔了下風,她媽媽趕緊過來把她帶走。可是帶走以後,她媽媽也沒說什麼,既沒有幫她分析為什麼兩人會起衝突,下次怎麼避免,也沒有告訴她如何化解矛盾。

正確的辦法應該是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交往,產生了衝突到底怎麼辦?哪怕和孩子探討和分析,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很多。

事實上,如何與人交往,與人交往中產生了矛盾如何化解,對父母來說是一門很重要的教養功課。你會發現,那些連自己工作、家庭中矛盾都處理不好的家長,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不會特彆強。

於是,人際關係差的孩子,人緣不好的孩子,容易成為被孤立的目標。落單以後,也許暴力欺凌就緊隨其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咪讀呀 的精彩文章:

深刻!衝擊孩子心靈的11張圖,培養人才的黃金法則!
為什麼男孩小時候更要多抱抱?心理學家的話發人深省

TAG:媽咪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