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志願軍長津湖戰役失利的原因

揭秘志願軍長津湖戰役失利的原因

原標題:揭秘志願軍長津湖戰役失利的原因



戰後,宋時輪向彭德懷發電報檢討:「這次作戰打得很不好,不僅未能全殲美陸戰1師及第7師,反遭巨大減員,嚴重縮小戰力。……未能徹底完成上級賦予任務,應由職負主要責任,擬在戰鬥結束後召集各軍總結經驗教訓。」


同時總結了五點主要原因:


對作戰環境調查研究不夠;

倉促進入戰鬥準備不充分,對地形、道路偵察不清楚,尤其是敵情不明;


二十六軍南調時間過遲,兵團二梯隊軍使用不及時;


缺乏必要的對美軍作戰經驗與應用軍事教育;


後勤工作組織不良,特別是運輸工具不能適應作戰需要。


敵人對第九兵團士兵的評價是:「中國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呢?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中國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已滲透到骨髓之中。」


美軍自興南撤退後,聯合國軍司令部馬上就第九兵團揮師南下增援西線志願軍的可能性進行了研究,並命令海軍立即查明第九兵團的動向,一直未能查到。當時美國朝野對志願軍恐懼到極點,一度考慮在中國軍隊攻擊下撤出朝鮮。而美軍最為擔心的就是第九兵團三個軍加入西線作戰,但第九兵團沒能參加1950年12月31日開始的對第8集團軍的強大攻勢。


「在這次強大攻勢中,中國軍隊佔領了漢城,聯合國軍被迫後退到平澤至安城附近,如果第9兵團的12個師參加這次戰役,說不定能取得更大的或者決定性的戰果。」


「給瀕臨危機的第8集團軍最後一擊已經喪失了時機。這樣,長津湖戰役就給以後的戰役帶來很大的影響。」


美軍由此慢慢得出結論,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損失慘重,美國人開始從對中國志願軍的恐懼中擺脫了出來。


因此,1951年2月26日,第四次戰役還在進行時,美國《時代周刊》就得意的發表社論:「第1陸戰師突破自詡不敗的中國軍隊的重圍到達興南,帶著裝備、傷員和俘虜起航去釜山時,朝鮮戰爭就可以採取不同的樣式了。長津湖作戰的消息、照片和電影等對決定合眾國的政策,比大辯論(關於中國軍隊正式介入後,美國應採取的政略和戰略進行的辯論問題。)的所有言論作用都大。美國人民和得到加強的第8集團軍,現在決心留在朝鮮。」

以上,是當時的人做出的評價。


現在我們自己來看。


先看美軍。美軍的問題在之前講過了一些,美軍各個高級指揮官都沒能正確分析戰場形勢。這一方面是能力水平的問題。麥克阿瑟在第一次戰役時就看不到志願軍暴露出來的問題,到了第二次戰役還是看不出。一次是偶然,兩次就是能力了。當時在西線,美軍確實慘敗了;但在東線,真實的戰場局勢對美軍極為有利。12月4日至6日,陸戰1師的一部1萬餘人,吸住了第九兵團幾乎全部的力量。而此時美韓軍其餘地面部隊還有8萬多兵力,第九兵團當時只剩下89師、78師、94師281團可以應對這8萬多美韓軍,特別是左翼,只有94師281團在掩護,而這個方向的美韓軍是美7師主力和韓首都師、3師,如果麥克阿瑟敢於從這個方向突進,第九兵團反過來會被切斷後路,反被美軍包圍(阿爾蒙德命令美7師撤退時,居然都沒嘗試過對赴戰方向發起試探性攻勢,真是奇怪也哉)。



至於為什麼麥克阿瑟看不到這點,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美軍上下從他到普通士兵已經完全被志願軍嚇破了膽(甚至可以說是整個美國都被嚇破了膽);


二是美軍的戰場偵察做的並不好,這主要是陸戰1師的問題,光靠空中偵察是不夠的,想知道志願軍的詳細情況得進行大膽的戰鬥偵察,陸戰1師從頭到尾都沒有這個勇氣(這點也可以看出來,美海軍陸戰隊戰史數字胡編亂造,陸戰1師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殺傷多少志願軍,美軍對第九兵團傷亡慘重的判斷是3個月後才做出的);


三是西方軍隊對側翼的重視到了病態的程度。在當時的美軍理念中,一旦側翼受威脅或者後路有被切斷的危險,就會怕的要死,只知道撤退撤退再撤退。(參見《隆美爾》那篇文章)


我們之前二十六軍不敢動,除了後勤原因,其實就是怕我們自己的左翼——赴戰嶺方向,美軍從這個方向突擊,威脅二十軍和二十七軍的後路,當然也包括從惠山方向進行大迂迴。


當二十六軍向下碣隅里投入戰鬥後,我們的防備兵力就不足了,美軍的機會就來了。試想,如果此時麥克阿瑟命令美7師32團、17團向赴戰方向突擊,韓首都師跟進;韓3師保護側後對付已經消失的朝鮮人民軍。美3師7團咬住89師,65團向古土裡急進。第九兵團怎麼來對付這些部隊?

當然了,麥克阿瑟已經嚇的魂飛魄散,只知道撤退了,這個問題就不糾結了。但是,真的在戰場上,不可能把希望寄託於敵人愚蠢上。



再看陸戰1師,前面說過,當時陸戰1師消極怠工,導致東線美軍的戰線成一條斜線,如果陸戰1師像美7師一樣發展進攻,第九兵團根本來不及進至預定地域,甚至可能出現二十七軍來不及入朝,二十軍就得和陸戰1師單獨交戰的局面,整個戰役部署會被完全打亂。而且就不會第九兵團偷偷對其形成分割包圍的態勢。該師師長史密斯因為不信任陸軍,又每到一處就留兵把守,最後出現了處處留兵,兵力分散在興南、咸興、真興里、古土裡、下碣隅里、柳潭裡,成一字長蛇狀,首尾不能相顧。後來因為陸戰1師一路奔逃,之前留下的部隊起到了救援掩護作用,史密斯被誇成了一朵花,這真是滑稽了。這明明是自動分割孤立自己的部隊,導致在柳潭裡、下碣隅里被包圍的原因。如果陸戰1師不分兵,韓26團在社倉里不歸建,美3師以7團跟進在陸戰1師之後,陸戰1師3個團戰鬥群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拳頭。如果15日陸戰1師進至下碣隅里後(此時僅有二十軍先頭部隊兩個團趕到阻擊),不在此逗留8日之久,而是在16日或17日,以兩個團戰鬥群前進至柳潭裡;陸戰1團戰鬥群跟師部進至下碣隅里,以一個營進至後浦為警戒保護下碣隅里,二十軍會很難受,它必須在這時就發起攻擊,以保障二十七軍向戰區開進。這樣一來,仗就難打了。不過史密斯又是消極怠工,又分散自己的部隊,最終導致美軍沒能爭取到戰場主動權,反而陸戰1師被包圍,陷入極大被動。


再看志願軍方面,除了第九兵團自己總結的。現在流行的觀點是,第九兵團應該先打下碣隅里。我們重點圍繞這個問題展開。


我的觀點很簡單,認為應該先打下碣隅里是錯誤的,凡是持這種觀點的都不懂軍事。原因很簡單。這麼提的人都沒去考慮第九兵團各師在開戰前機動的位置和能力。我在《諸葛亮北伐》那篇文章就講過了,打仗這個事並不是個複雜的事,首先要看的是敵我部隊機動的能力,在什麼時間節點能有多少部隊到達指定位置。按照二十軍和二十七軍的機動能力,開戰前各部到達的位置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如果首先要拿下下碣隅里,就必須以二十軍集中主力部隊來圍攻下碣隅里。那麼至少要有兩個師攻擊,兩到三個團做預備隊。實際能到達指定位置的只有59師和60師,58師都來不及趕到。


這樣就帶來下一個問題,59師和60師能不能拿下下碣隅里?之前說過,彭德懷選擇這一線為預定作戰地域,原因就是美軍會被長津湖的地形天然的被分割。美軍會被分割,那麼我軍也會被這地形分隔開來。根據當時的戰場情況,美軍在新興里、柳潭裡、下碣隅里被二十軍、二十七軍分割包圍。兩個側翼是社倉里和赴戰。那麼1個師必須去切斷古土裡到下碣隅里的道路,防止正面的美軍北援。下碣隅里到柳潭裡的道路必須有1個師切斷,防止柳潭裡美軍回援。社倉里和赴戰方向必須有1到3個團的部隊去保障側翼。這樣一來,60師在古土裡、下碣隅里之間,59師在柳潭裡、下碣隅里之間,58師沒趕到,89師必須拿出1到3個團去社倉里,變數只有89師能拿出1到2個團,60師不要預備隊,可以拿出1個團。請問怎麼集中二十軍主力圍攻下碣隅里?(如果以後大家和別人討論這個問題,有人說可以讓二十七軍來切斷各通路,二十軍集中力量來打下碣隅里。大家可以這樣問他?請問二十七軍進至哪個位置了?他們有沒有能力進至你想像的位置?)


所以,從毛澤東到彭德懷到宋時輪都計劃從北向南攻,最後由二十七軍協助二十軍拿下下碣隅里。這就是基於對我們機動能力、戰場地形、我軍各部位置而形成的通盤考慮。


問題出在宋時輪使用二十七軍不當,把柳潭裡作為主攻方向。當時的情報是新興里美軍1個營,那麼柳潭裡自然是將近2個團戰鬥群。宋時輪擺出的攻擊陣型是79師、89師267團攻柳潭裡為主攻,80師攻新興里(81師242團起的作用和59師是一樣,是截道部隊),58師攻下碣隅里,試圖3點開花同時攻克。這個錯誤都不用我解釋,大家一看就能明白。這又是輕敵,想著一口吃掉美軍;又是主攻方向不對,沒選薄弱環節;又是平均使用兵力,違背我軍基本原則。


從陸戰1師從柳潭裡突圍那段戰鬥來看,當時的主要作戰力量79師和59師僅以2個師多一點的兵力就打掉美軍兩個團戰鬥群近半。如果能夠合理運用當時手上5個師又2個團的機動兵力,第九兵團是有絕對的能力吃掉陸戰1師師部和兩個團戰鬥群的。


現在的情況是下碣隅里是截斷敵軍的要點,我軍雖然暫時無法攻取,但既然情報是新興里美軍為一個營,就應該集中二十七軍主力以此為主攻方向,在此打開戰役突破口,以79師、80師圍殲敵軍,81師監視赴戰方向並以1個團為前兩個師的預備隊,58師監視下碣隅里美軍,打擊其敢於向各個通路出擊的部隊(主要應放在柳潭裡方向)。二十七軍得手後直接南下發展進攻,再與58師一起圍攻下碣隅里,來切斷柳潭裡美軍退路。89師267團和59師一部向柳潭裡佯攻,接著59師全力阻擊柳潭裡美軍回援。如果柳潭裡美軍回援,命94師從北向柳潭裡進攻,配合59師阻擊。(89師也可視情再加入1個團作戰)


這樣,一旦二十七軍主力得手,再以58師協助,3個師全力拿下下碣隅里,柳潭裡美軍插翅難飛。


這裡就要求59師必須能肅清通路上兩個美軍連,並持續阻擊柳潭裡美軍,所以我在之前就說59師是非常關鍵的。因此一旦柳潭裡美軍試圖回援,考慮267團不歸建,配屬給59師比較合適。


這個問題就說到這,戰役中具體指揮的問題之前的文章基本都講到了,有的講的簡略的部分就不再說了,長津湖戰役的篇幅已經太長了。


最後一個問題,還是來說說二十六軍。


二十六軍在戰後是作為主要責任者的,軍長張仁初在志願軍總部做檢查,88師師長吳大林和政委龔傑都被撤職,吳大林更是因為指揮失誤、行動遲緩、中斷與軍的聯繫及走錯方向致脫離部隊一天等原因(還被人揭發美機空襲時躲到廢棄坦克里逃命),被指責為「右傾消極畏戰情緒」,差點被槍斃,後經多方說情,被解職送回國內。


歸結起來就一句話,第九兵團除了二十六軍外一致認為戰役失利的責任在二十六軍,於是二十六軍認為主要在88師。


而88師官兵的看法是:「為從來沒打過這麼窩囊的仗,為從來沒遇見這麼窩囊的指揮而痛苦。」


我個人覺得,全部把責任推到二十六軍頭上並不對。第九兵團是12月2日命令二十六軍於3日晚進攻下碣隅里。按照當時的戰場態勢,如果這一設想能實現,還是有很大可能攻克下碣隅里的,此時柳潭裡突圍美軍才進至福克斯高地,距離下碣隅里還有一定距離,中間還有81師243團在阻擊美陸戰5團、7團戰鬥群。如果能在3日晚,一晚上攻克下碣隅里,突圍至半途的美陸戰5團、7團戰鬥群將進退維谷,定會被志願軍殲滅。


可問題是,12月1日,二十六軍才進至袂物里、西德里一線,位於長津湖北,各部距離兵團指定的攻擊下碣隅里的位置有40公里至75公里。在空中美機威脅空前強大的情況下,要求二十六軍各部一日夜強行軍這麼遠的距離實在是有點強人所強。


導致的結果就是,二十六軍各部為了執行兵團命令及時到達預定地域,被迫在空前強大的美機威脅下強行軍。76師、88師師部被炸,軍炮兵團和軍後勤的汽車被炸了個精光,各戰鬥部隊也是損失慘重。


結果還是無法在12月3日晚按兵團命令發起進攻。實際上,只要錯過這一天,後面再打已經沒有意義了,柳潭裡美軍在4日已經全部進入下碣隅里。戰機已經消失,但這個戰機的消失責任並不在二十六軍,而在第九兵團兵團部。


不過,二十六軍自己的問題也很多,他們作為預備隊在後方待了好幾天了,從後面的情況看,可以肯定是沒有好好做戰前的準備工作,各部在開進途中不斷迷路,地形完全是一點都不熟悉,也不吸取前面部隊的經驗,防寒防凍防餓工作做的都很差,有的機關瞎指揮,導致下面有個營按指揮走錯了路,幾乎全凍沒在一座山上,戰前的針對性教育訓練估計也不咋滴,有的部隊居然把美軍坦克當成房子去衝擊。部隊的畏戰情緒也比前面兩個軍強,有個營長帶頭往回跑,被宋時輪親手槍斃。軍在作戰指揮上又厚此薄彼,讓距離最遠的從三十軍過來的88師去下碣隅里南邊打阻擊,而不是讓距離最近的76師去,結果76師4日就到下碣隅里北指定地域了,後面部隊卻沒法跟上,自然無法組織攻擊。如果76師到下碣隅里南擔任阻擊任務,美軍突圍沒那麼輕鬆,三個師能夠在6日同時攻擊下碣隅里美軍。


即使有天氣、後勤、裝備上各種原因,但如能正確指揮還是能夠做到殲滅美軍的。因為林林總總的原因,第九兵團未能殲滅美軍,自己卻付出了: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的慘重代價。直接導致第九兵團無法在第三次戰役中使用,敵人的事後分析那是相當正確的。


第二次戰役東線確實沒打好,還是來看西線吧。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原創發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美軍研究:航空母艦艦載戰鬥機八十年的歷史變遷
中興出了大事以後,晶元戰爭即將開始,中國怎麼辦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