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時期難民證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抗日時期難民證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原標題:抗日時期難民證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背景


「難民」是指遭到戰爭威脅或受到某種外力壓迫而背井離鄉的人。難民的產生屬於社會演化中的特殊現象。難民遷徙後,可能在條件許可時返回原地,也可能在遷徙地長期定居成為移民。抗日戰爭時期的難民遷徙發端於戰爭,不僅衣食無著的下層民眾參與其中,而且眾多富有之家和知識分子也參與了遷徙。


【抗戰時期的難民】


這一時期的難民大體分為三大類:富裕及曾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政治方面活躍人士或同情國民黨政府的人;愛國者以及不甘受日偽壓迫的人。其中,尤以商人、醫生、工程師、教師、自由職業者和技術工人居多。他們大都是青壯年,具有一定的才能和職業上的經驗,容易適應不同環境的生活。當日寇入侵時,眾多難民被迫離開久居的家園。有的在條件允許時重返故鄉,更多的人難以忍受種族與惡劣環境的壓迫,一再遷徙,最後移居於西南或西北地區遙遠的後方。抗日戰爭時期究竟有多少難民?鑒於其情況複雜,迄今尚無準確的數字。有的資料估計近億或數千萬。據統計,僅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已達2000萬,到1938年7月受戰爭直接威脅的民眾超過1億人口。


藏品



【抗日時期湘陰縣難民證 藏拙居藏品】


老彭說故事


據資料記載,抗戰期間因為日軍慘無人道,殺人如麻,導致人心惶惶,我國各地相繼出現了難民潮,平均每8個人就有一人出門逃難。抗戰期間人口遷移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集體移民,形成了巨大的難民潮,給各移民目的地也造成了巨大的物資及安置壓力。全世界範圍內像這麼大規模的躲避戰爭的移民現象,是十分罕見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


【正面細節圖】


湘陰縣在抗戰期間,也經歷了移民的痛苦。作為長沙會戰的第二主戰場,八年抗戰幾乎打了七年,可以想見戰爭的劇烈程度,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激烈戰鬥的情況下,移民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家園已破壞,誰也不敢天天在槍林彈雨下生活,那種壓力是誰也受不了的。即算是明知道前路凶多吉少,但是逃難多少還有一絲生存的希望,總比天天這樣擔驚受怕要好很多。就這樣,湘陰也像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既有本地人大量外逃,也有大量外地人逃難進來,所以就成立了難民救濟所,協調難民事宜。



【難民須知細節圖】

我這個難民證是由「賑濟委員會湖南省湘陰縣支會」發給難民的,棉布質地,上面有難民名字叫「陳山桃」,離家前也許她家有很多山桃樹吧。上面有編號92554,這是一個很嚇人的編號,接近10萬了,要知道,這是一個縣的數字,放到全國,那是一個天文數字;背面是六條難民注意事項,告誡難民在逃難時沿途有檢查的,只能本人使用,到達目的地後要上繳證件,能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那時幾乎每家每戶都受到戰爭的影響了,很難有條件靜下心來吃一頓飯;安安心心的睡一個覺都成了奢望,真是夜不能寐。和平的價值也許就在此,她是幸福的根源,是家的福祉。有了她,家就安了。


作者:彭胡灣


收藏品屬作者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私自將照片用於任何用途!

歡迎提出您的寶貴建議或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色收藏館 的精彩文章:

航空救國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TAG:紅色收藏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