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後,此國想趁火打劫,結果淪為趙國的練兵場

長平之戰後,此國想趁火打劫,結果淪為趙國的練兵場

戰國後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崛起,與之相對應的是東方列國的沒落,唯有趙國還可以與之抗衡。然而,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精銳盡數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力一下子衰弱下來。本來,趙國衰弱,東方六國更應該合縱對抗秦國,防止被逐個擊破。有一個國君卻並不這麼想,在此時還想著趁火打劫,對趙國下手。

這個國家就是燕國,當時是燕王喜在位。本來,燕王喜是打算和趙國結盟,為此他派相國栗腹去和趙國談判,還帶去了五百金作為酒資。可是,栗腹回國後,向燕王喜報告說:「長平之戰剛剛結束了,趙國的青壯年基本都在這一仗死絕了,不乘機攻打他們,等他們小孩都長大了就麻煩了。」

燕王喜一聽,馬上露出貪婪的神情,召集群臣來討論,都認為可行。只有兩個人表示反對,一個是昌國君樂間,一個是大夫將渠。

樂間說:「趙國是四戰之地,他們的男女老幼都能作戰,這仗不好打。」燕王喜傲然的說:「我起全國之兵,大約是趙軍五倍,還有什麼打不過的?」 樂間還是搖搖頭。

將渠則從道義上勸燕王:「我們剛剛和趙國結盟,還送去了五百金,現在他們有難,我們馬上發兵攻打,太不仁義,太有違天理,不會取勝的啊!」燕王不聽。在大軍出發之前,將渠甚至流著淚,擋著燕王的馬車,拉著印帶阻止。燕王一腳將他踢開,心急火燎開往趙國。

燕軍分為兩隊,一部分由栗腹率領攻伐鄗邑,另一部分由卿秦率領攻伐代邑。燕王作為偏師,緊隨其後,準備隨時支援。趙國則派出廉頗為將,來對抗燕國。

燕國兩支軍隊都順利達到目的地,然而,大將廉頗不愧是沙場名將。他先在鄗邑擊敗栗腹,又在代邑擊敗了卿秦,輕鬆解決了來勢洶洶的燕軍,並俘獲大將樂乘。廉頗仍然不罷休,一直打到燕國都城薊城,將其團團圍住。

燕王喜這才知道大事不妙,也後悔自己的輕舉妄動。他派人向趙國求和,沒想到趙軍卻不給他面子,而是要久有賢名的將渠來議和。燕王無奈,只好又不顧身份求著將渠出山,並任命他為相國。

將渠來到趙國後,好說歹說,既承認燕國理虧,又答應割讓五座城池,這才讓趙國撤兵。

從此,趙國和燕國就算結了仇。趙國國君一個個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許打不過秦國,都將怒火發泄到燕國身上。一旦和秦國交戰獲勝,就攻打燕國搶奪財物慶祝,一旦在與秦國的戰事不順,也要攻打燕國發火。

公元前249年,廉頗帶著上次俘獲的大將樂乘一起,攻打燕國。樂乘本來是燕國人,因為憎恨燕王不聽從自己的建議,被俘後索性投降了趙國。他在戰場上盡心竭力的賣命,將自己的祖國打得大敗。燕王喜賠了很多重禮,才將他們送了回去。

此後,趙國發生了一些變故,樂乘被廉頗逼走,廉頗自己也一氣之下投奔魏國,趙奢、藺相如早已身故,朝中人才凋零。但是,此時卻出現了一顆將星,他就是李牧,東方六國之中最傑出的將領。公元前243年,李牧拿燕國試手,連續拿下武遂、方城等城池。燕王喜再次賠禮道歉,才將這位大神級將軍送走。

本來,趙國也以為多次打擊將讓燕國膽寒,讓燕王清醒。沒想到,燕國趁李牧在西方和秦國動手的時候,又前來挑釁。這是以為從趙國逃來一個叫做劇辛的人,他拍著胸脯隊燕王說:「現在趙國負責東面戰事的是將軍龐暖,這人我熟悉,容易對付。」

大概是多年的國恨家仇,燕王喜再次拍案而起,讓劇辛領兵,攻打趙國。要知道,上次燕王分兩路出兵的時候,帶足了六十萬人馬,這次只掏出了兩萬精兵。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勇氣,硬是將這兩萬將士送上前線。

結果在龐煖和劇辛兩位老朋友的交戰中,劇辛兵敗而死,兩萬精兵全軍覆滅。燕國再一次自取其辱,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

參考資料:《史記》、《東周列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秦國為什麼要冒險發動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爭奪的上黨高地有多重要?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