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APP建設的現狀與思考

博物館APP建設的現狀與思考

原標題:博物館APP建設的現狀與思考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人們對信息的載體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博物館實體藏品需要轉換為數字化的電子媒介,例如圖像、文字、聲音及影像等形式,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和APP應用的推廣,使得APP開發成為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博物館APP的類型


國外一些博物館在數字化和移動化上早有動作,例如法國盧浮宮的「盧浮宮HD」、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The Met」、英國大英博物館的「The British Museum」,這些APP製作精美,用戶體驗較好;國內一批博物館也迎頭趕上,如故宮博物院的「每日故宮」、「故宮展覽」等APP;其他博物館也開發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APP,如「北京魯迅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六朝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



綜合來看,這些博物館APP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藏品介紹型。這類APP以圖片展示為主,通常會附有詳細的背景介紹及館藏位置說明,有的自帶語音功能,製作精美,可以使用戶足不出戶游遍博物館,但普遍缺少互動,只是支持用戶將喜歡的文物圖片通過郵件或社交軟體進行分享,比較適合具有一定歷史人文基礎、專註了解文物的用戶群。典型的有盧浮宮的「MuséeduLouvre」,日本的「e-Museum」,故宮博物院的「Touch China」。


二是導覽講解型。此類APP更關注用戶在博物館內的實地體驗,把用戶手中的移動設備變成便攜講解器。有的還提供博物館內部的樓層地圖和導航定位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上的攝像頭自主導覽參觀,例如盧浮宮的「Louvre Audio Guide」、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博任我行」。有的通過手機攝像頭在展品處的標識激活相關內容,獲取講解短片,同時也提供瀏覽中的分享功能。例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Beyond Planet Earth Augmented Reality」、中山艦博物館的「手機導覽」等。


三是互動遊戲型。此類APP通過猜謎、卡牌等一系列簡單的小遊戲,把相關內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呈現。比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設計競賽」,推出了互動繪畫、測驗答題等內容;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Faking It」,要求用戶在兩張照片中找出偽造的一張,這些照片素材都是館藏珍貴的資料,讓用戶看到歷史的「本來面目」,遊戲選定了超過40組照片配合猜謎遊戲,告訴用戶為何這些歷史照片被「動刀」了;還有專門為小朋友設計的「MoMA Art Lab」,孩子們可以基於畫圖板,通過勾畫不同線條、色塊,完成屬於自己的一幅當代藝術畫作。此外,還可以解構名家作品,根據不同提示了解原作的創作過程。



博物館APP存在的問題

App的開發,將現有展覽資源和新媒體結合起來,拉近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也讓更多的人自發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但是,在APP應用開發建設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良莠不齊,跟風現象明顯。當前,博物館APP的開發迎來了爆髮式增長,但背後卻是大量博物館盲目跟風的畸形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完成任務」式,追求APP的存在感,並不立足自身館藏實際,只是將App製作承包給互聯網公司,不問形式、不求效果;「閉門造車」式,不關注APP市場的最新發展,「想當然」地進行應用開發,APP僅僅是製作成了圖片展;「邯鄲學步」式,過分追求APP的形式多樣,卻忽視了館藏展品的數字化建設。


二是推廣乏力,普及程度不高。博物館APP開發的目的在於使博物館承載的文化信息得到更廣泛傳播,這種傳播應該以APP本身能夠在大範圍內被使用為前提。但是,包括大型博物館在內的博物館APP普遍處於一種「無人知曉、無人下載、無人使用」尷尬狀態。在各類APP下載市場的排行榜上,很難發現博物館APP的身影。如果博物館APP推廣乏力的狀態不能得到改善、普及程度不能提高的話,其開發目的便無法實現,發展前景也難言樂觀。


三是本末倒置,展品信息覆蓋不足。APP建設應是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現,但有些「邯鄲學步」式的博物館,本末倒置,把數字化建設理解成是APP應用的開發,這就導致此類博物館APP無法為參觀者提供更詳實、更專業和更有吸引力的信息內容。有的僅僅局限於簡單的文字說明和圖片展示,和文字展板內容基本無異,沒有充分發揮APP信息容量大、展現形式多樣、閱讀觀看方便的特點,為參觀者提供足夠有價值的信息。


四是內容同質,用戶體驗不佳。目前,博物館APP在功能特點上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將傳統博物館的展示和導覽手段簡單複製,沒有真正基於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時代的用戶習慣,結合自身特點做出個性化的程序設計和功能拓展。同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技術支持不到位。

以APP建設推進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全面推進博物館資源數字化。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歷史保存和記錄功能,APP須建設打造一個展覽展示、教育活動、觀眾互動的便捷平台,全面推進面向大眾的博物館資源數字化建設,將博物館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形式傳遞出去,實現與觀眾「零距離」互動。


荷蘭國家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幾年相繼在網路上開放了其高清藏品影像資源,史密森學會在若干年前已建成網上服務,觀眾可對其900多萬件藏品、資料進行在線查詢,目前還在對這些資源做關聯數據化的處理,讓這些資源能更便捷地接入互聯網,開放給各方所用。這些成功案例都可為國內博物館的數據開放工作提供參考。


依託市場化運作,完善用戶體驗。博物館APP大多屬於「長尾應用」,這是自身建設的問題,也是應用本身的特點所致。

因此,為避免博物館APP被湮沒,一方面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招聘培養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型複合人才,另一方面要勇於開拓創新,用好用活互聯網資源,可嘗試將自身的APP開發交由經過市場檢驗的成熟網路公司,充分依託市場化運作,完善提高用戶的真實使用體驗,真正讓一批精品博物館APP成為熱門應用。


在具體開發方面,要注重APP應用的功能集成。


一是集成展示功能。博物館是人類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的載體,如果要掌握某一方面的完整信息,可能僅通過對某個博物館的某些展品的參觀並不能實現,可以在APP內容建設中結合其他博物館的同類、同系列等各種相關展品進行介紹,充分發揮移動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二是集成參觀功能。可以將活動預約、門票銷售或預約等與參觀相關的重要功能移至APP等,現場只留少量工作人員,引導參觀者下載APP,從而形成線下到線上的引流和用戶轉化。


三是集成文創功能。可加入文創產品或紀念品商店,參觀者在線可購買特色商品,或可通過一些銷售活動進行引流,同時可與定位服務、個性化推送形成閉環式聯動,提升營銷手段。


四是集成社交功能。注重微社交元素的注入,可與微信等大型社交平台合作,創新博物館線上服務方式,使得APP在支持引導服務之外,還提供觀眾趣味鑒定、專家問答、自拍、社交等移動在線欄目,建立具有博物館專業特點的微社區,實現與展項內容的交互,選取其中的優秀內容不斷充實館內的展示資源。


基於大數據的信息搜集,打造個性化服務與新型體驗。關注大數據的信息搜集,通過服務與服務、設備與設備、線上與線下的串聯,打造服務生態圈,提供互相銜接的閉環式服務。


對於博物館來說,傳統孤立的參觀講解服務落後於時代,基於大數據的服務生態圈可以提供「銜尾蛇」式的一條龍用戶體驗,能夠增強用戶黏性,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的長期建設和發展。


同時,由於博物館具有良好的產業鏈——展覽、新聞、交通、旅遊、社交、出版物、文創產品等,也擁有非常優質的用戶群體——文化愛好者、學生、旅遊者等,一旦實現二者的有效對接,將提升「互聯網+」博物館的體驗。






-END-


來源:中國文物報 & 文博中國(wenbozhongguo)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圈 的精彩文章:

皇帝們的神回復,讓人無言以對!
文化產業十大趨勢,與文博行業密切相關!

TAG:文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