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如果你是技術leader,團隊成員不停向你抱怨時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是技術leader,團隊成員不停向你抱怨時你會怎麼做?

接收程序員的技術早餐

作者|廖雪梅

編輯|小智

互聯網 + 時代,技術管理者身邊充斥這樣的聲音:後端研發跟你抱怨技術挑戰小,沒有成長空間;前端小夥伴跟你吐槽做了太多管理系統,想玩各類新技術 RN、酷炫的動畫都找不到試驗田;業務還會不斷告訴你,xx 系統的設計方案完全不符合線下場景……作為技術管理者,怎麼樣趟過這些坑?本文整理自 QCon 2018 北京站上的演講,原標題《強業務驅動的互聯網+時代,技術管理的坑與路》。

寫在前面

作為一名工作 10 年的碼農,見證過像百度搜索、地圖等流量分發時代,也正在經歷以互聯網驅動傳統行業改造的互聯網 + 時代,比如外賣就是被互聯網改造的送餐行業。這兩個不同的時代會有哪些差異,給技術管理會帶來哪些挑戰?想給大家分享自己這幾年的一些心得體會。

流量分發與互聯網 + 的差異性

對於大多數碼農來說,互聯網 + 都是一個新事物,我們很多人也都是從做傳統互聯網(比如流量分發、基礎架構等)走過來,我自己總結流量分發產品與互聯網 + 從產品、技術、管理的主要差異如下:

總體來說,流量分發時代產品精細化,比較容易用技術建立壁壘,技術的話語權也更大,從而技術管理更純粹一些,圍繞技術去做。

而在互聯網 + 時代,突然發現世界似乎變了:產品逐漸做閉環,越來越重;不再只是精細關注每個環節的轉化率,而是去關注整體。比如一個倉儲管理系統,頁面載入耗時不再是什麼指標,而是宏觀去看整個倉庫貨物周轉效率。

你會感覺技術的純度在下降,曾經引以為豪的高並發、性能優化似乎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業務又是全新和未知的。作為一個技術 leader,你從流量分發時代走過來,身上帶著深深的技術烙印,在互聯網 + 時代你和你的團隊可能會經歷哪些坑?又可能有哪些突破之路呢?

互聯網 + 時代,技術管理的坑與路

接下來分享自己的一些體會,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都是一些教訓。

需求越來越難以理解,還 PK 不動

互聯網 + 由於你做的是自己之前不熟悉的行業,一方面專業術語明顯增多,比如你的結算產品會跟你說我們做的是個「代收代付」業務,新零售產品會給你講「掛單」、「廢棄」……一堆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名詞。

除了這些專有名詞,每個行業的運轉模式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有很大的理解難度,需求 PK 也會變得很艱難。

比如我曾經就面臨一個很艱難的需求 PK。大家都知道,對於外賣來說,營銷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在 2015 年左右時期的外賣來說。當時在 PC 上已經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營銷系統,業務不斷提出希望將營銷系統搬到銷售移動端。這個工作量巨大,預估需要做 2 個月。

最開始我一直不同意做,堅持投入產出比不划算之類。後來通過跟隨 BD(線下銷售人員)走訪商圈才知道,BD 都沒有工位,他們天然就是移動辦公,每天在商圈裡來回穿梭。每天拜訪不同的商戶,而商戶的環境很嘈雜,有的是在地下室信號極差,在 PC 上配營銷基本是不可能。BD 沒辦法只能先用小本本記下來,晚上回家統一處理,效率很低。而在競爭極其激烈的時候,活動晚上線半天對商戶單量影響就會非常大。通過這次商圈的實地考察,我才意識到移動端配置營銷對於 BD 如此重要,這是行業的運轉方式決定。於是我們馬上調配人力快速支持上線。

這樣的需求 PK 經歷很多,慢慢我總結出來互聯網 + 模式下理解需求的一些心得:

項目越來越沒節奏了

在互聯網 + 不只你是新人,可能你的業務也是新人,或者即使你的業務是老司機,在線下激烈的競爭之下,也經常會出現一邊打仗一邊調整的情況。那麼作為下游的研發同學,感受到的就是需求節奏感很差,插入性需求很多,瑣碎的需求也在增加。那伴隨而來的就是總是事多人少,暈頭轉向。

比如我曾經就碰到需求池裡躺了 80 個需求,卻只有 3 個研發這樣悲催的情況。第一反應肯定是人不夠,趕緊拚命招人,於是就白天面試,晚上寫代碼,最多的時候看自己的日曆里有 8 個面試(當然我是三面)。結果一個月之後,人是沒招到幾個,項目 delay 問題反而更嚴重了。

這時候自己意識到全力以赴招人短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是得老老實實做項目管理,主要通過 2 個方面來做,對外建立信任,對內梳理項目流程,如下:

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管理,最後不但項目節奏慢慢起來了,跟業務的信任感也更強了,逐漸進入一個良性運轉。這個事件給自己的思考是:

越來越沒成就感了

在互聯網 + 時代,大家會抱怨做的事情越來越沒有技術挑戰了。後端會天天嘆息,用戶量也就幾千個,哪有什麼高並發,哪有什麼性能瓶頸?做的工作大多都是資料庫表的增刪改查,if-else 的業務邏輯;前端也吐槽,大多是內部系統,大同小異。想玩酷炫的新技術,但是產品只關注實用性。甚至想用 nodejs 找個試驗田都難,後端邏輯太重;測試更加是哀怨不斷,每天在功能測試的漩渦里無法自拔,心心念的自動化測試還沒搭好框架,業務邏輯又變了……

更有小夥伴跟你吐槽,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做業務邏輯值得嗎?做結算的花了很多時間理解出賬、入賬、分賬,等哪一天不做結算了,這些同學還有價值嗎?還不如我去做一個 MQ 服務,換一個業務還是可以用得到?我們的行業經驗有多少是可以遷移的呢?

這幾年這些吐槽和迷茫一直圍繞著我,對於成就感問題的解決我是這麼思考的:

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到底有沒有技術挑戰的問題,然後才是團隊氛圍建設問題。

互聯網 + 的出現除了資本推動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恰恰是技術本身。比如移動支付、定位、導航等基礎應用的服務已經非常成熟,連碼農用的各類組件,比如 MQ、redis 等都已經經歷過很多歷練,你可能再也不需要從頭去搭建一個緩存系統了。我理解就是現在做技術開發的基本組件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大了。就像蓋房子一樣,你的磚頭比幾年前已經強大很多,沙子的性能也強大了,原材料升級了,那蓋房子就沒有挑戰了嗎?

肯定不是的,我認為互聯網 + 互的技術挑戰主要來自這幾個方面:

互聯網 + 技術的挑戰來自技術的復用應用。

拿一個可能每天只有幾千 PV 的倉儲系統來說,真的沒有技術挑戰嗎?子系統就有商戶、訂單、庫存等,子系統如何合理解耦,如何做到高可用;業務邏輯還有許可權、日誌、非同步導出等,每一個要做精細,有非常多的講究;另外互聯網 + 的業務是在不斷摸索迭代中,那高度的擴展性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可以看到一個系統到底有沒有技術挑戰,跟純 PV 大小關係不大,主要看業務是不是複雜。只要業務足夠複雜,一定會帶來很多技術挑戰。

再比如解決一個外賣商戶超時不接單就容易嗎?首先你得分析商戶為啥不接單,可能消息丟失沒達到,你需要提升消息達到率,比如使用長連接等技術;也可能端上沒有收到推送,那需要思考端上什麼時候會丟消息?Android 處於後台時候推送可能就收不到,那端上如何保活,在被殺死的時候如何喚起?甚至商戶不接單可能因為播放聲音沒有聽到,那播放策略怎麼定,如果被其他進程打斷了,播放怎麼繼續等等……你會發現一個場景的問題,會牽扯出一堆需要技術上不斷打磨的地方。所以我理解互聯網 + 的技術挑戰來自技術的複合應用。

互聯網 + 技術的挑戰來自用技術解放生產力。

前面說過互聯網 + 產品更關注閉環,因此這時候整體的效率是極其重要的。如何通過技術去提升開發效率,去解決日常工作中的重複勞動就日趨重要了。比如前端如果真的是頁面相似度很高,那是否可以開發日常通用組件庫,甚至做一些基礎的模板,能快速搭建一個頁面出來;每天都有商戶上報來單不響,跟商戶溝通問題復現極其繁瑣。如果能通過全鏈路日誌上報,搭建一個完善的分析平台,問題定位就能快速很多。這些都是很多技術去改變效率的事情,大家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去發現,一定可以找到很多點去做。

互聯網 + 技術的價值一定很大程度來自業務。

前文一直在說互聯網 + 業務很重,那麼技術的價值感一定是逃不開業務的。做一個幾千 DAU 的銷售 APP 在辦公室里可能感受不到成就感,但是你跟隨 BD 去走訪商圈,看到你做的產品對線下有多大的影響,一定會有很大的衝擊感。這種價值感是在無法辦公室里 YY 出來的。所以一定要真實地去觀察和體驗你做的產品。

另外業務的特殊性也會給你帶來很多附加的價值,比如很多人就說 DBA 圈內支付寶的 DBA 特別貴,不是說支付寶 DBA 技術能力一定比別人強多少,更多是他們圍繞支付寶之類銀行金融標準做了很多細緻的工作,這個本事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說了這麼多技術的價值感問題,再簡單說說團隊氛圍建設方面。氛圍和文化一定是圍繞你當前的工作服務的,不得不說互聯網 + 絕不是一個只要你掌控流量中心,就能躺著掙錢的時代了,它是一個非常辛苦的活。那麼對於互聯網 + 技術團隊的文化和氛圍建設應該以務實為主,比如你要誇一個人技術牛,不是因為他用了什麼新技術,而是因為他用技術解決一個業務痛點,這兩種導向差異性是很大的;你的團隊技術分享也不能是天馬行空地天天討論最新的技術,而是討論誰解決一個問題的實際經驗,這個經驗可以怎麼抽象複製解決一類問題。即使是新技術的討論,也要向前一步,討論這些新技術在當前的情況下能用到什麼地方……一句話總結,整體的團隊文化和氛圍一定要打破盲目的技術崇拜,而是實打實地解決實際問題,看起來很不性感是不是,但是在互聯網 + 時代是非常必要的。

OK,啰嗦了這麼多,對於互聯網 + 時代技術管理的坑與路,我認為就是簡單總結為下面這個圖:

哪些是技術管理永恆不變的?

講了很多流量互聯網 + 時代技術管理與流量分發時期的差異性,講了如何破局,最後想簡單討論下無論時代怎麼變遷,技術管理有哪些是永恆不變的?

交付質量,也就是你團隊的項目質量,線上服務的穩定性,我認為是生命線的東西。從需求、設計開發、測試、上線以及運維,需要花足夠的功夫去保證每個環節的質量,保證服務可靠性。你不需要吹你團隊用了多少新技術,有多少技術大牛,如果你的產品 bug 很多,線上服務經常故障,那技術 leader 就是不合格的。這是你作為技術管理安身立命的手藝,永遠都不能放棄,不能降低要求。

做管理就是做服務。對外服務產品和業務,對內服務團隊。是時候放下技術改變一切的妄念了,技術本質是一種工具,就是為產品和業務服務的,讓自己和團隊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就是讓產品和業務成功。同時碼農都有一種傲嬌在,作為技術 leader 一方面需要給團隊小夥伴與足夠的尊重,另一方面用心服務每個人的成長,一定不要讓小夥伴成了「需求翻譯機」,成了真正的「碼農」。

寫在最後,如果真的需要總結一下互聯網 + 的技術管理,我認為就是 3 個方面:

內功:技術、管理

行業敬畏心,尊重你做的行業,做任何行業之前先保持一顆謙卑的學習心態。

服務心態,對外服務產品和業務,對內服務你的團隊。

最後感謝 QCon 給自己這麼好的平台,也認識了很多行業大牛,能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跟大家分享交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QCon PPT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這12張數據治理內涵圖,你看懂了嗎?
從碼農到工程師,只要做到這六點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