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你揭秘!知道這3點,你就獲取了養生的最高秘訣!

為你揭秘!知道這3點,你就獲取了養生的最高秘訣!

現在人們對於養生越來越注重了,每次和朋友在一起幾乎都會聊到養生的話題。

可是關於養生,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學。有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也不知道哪一種方法是真正有用的。

那麼,養生是不是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需要鍛煉身體,吃好喝好休息好呢?怎麼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養生?

古人說過,「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

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除了鍛煉身體,保持自己的身形,更要養心神。身心都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說起養生,可以說是一個大的話題了,那麼到底該如何養生?

現在的人每天過的都很忙碌緊張,壓力也很大,那裡顧得上自己的健康,更別說修身養性了。

當一個人事業有成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健康狀態卻差到不能再差了。有命賺錢沒命花錢的例子,太多了。

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會接收到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

當你的人體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合一的時候,就到達了我們經常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一說到天人合一,你是不是覺得太高了,我有點夠不上?其實也沒有那麼複雜。

我們現在的觀念裡面,認為只要吃的健康,適量地運動就能夠健康一點。但很少有人說道怎麼樣才能獲得自在一點。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

那麼,究竟一個人人可以活到多少歲數呢?

《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

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按照古人的觀點,人活到100-120歲屬於正常現象。可是這個有點太扯了。即使現代人這麼長壽都難,何況是古人?

我們先來看看動物的世界。

冬季,家裡的雞鴨之類的飛禽會換上厚厚的皮毛,像烏龜、熊之類的會冬眠。

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

可以說,動物總是可以做到順應自然變化,最會養生了。所以我們古人一直在向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

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愛美的MM,不論寒暑穿著單薄。

還有現在人幾乎都是被名利、競爭等等事情所困擾,心神不寧,覺都睡不踏實。

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

我們養生,就要先學著順應自然。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還有少一點應酬和夜生活。

這樣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

順則昌,逆則亡。你每天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天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和夜生活,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

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這樣就算是開始真正的養生了。這樣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

我們知道,人性最致命的弱點就是「當時去了之後才會覺得寶貴」。

藥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

「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應該養生了。

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

你應該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

觀念說的好,但是養生真正的具體怎麼做?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

首先,我們說說根據季節變化來養生。

《黃帝內經》里就提到了根據季節變化來養生。

「春者,天氣以生,地道初萌。當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納,緩氣徐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

就是說,春天多風,人應該早起,起來之後散散步,深吸淺呼。鬆散衣發,多出去踏青以養陽氣。這個季節如果懶惰、不運動則會陰鬱,陽氣不能生髮。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卧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鬱胸肋。

因為夏天是天地交化,陰陽各半的時候。萬物茂盛。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鬱胸肋。

應該早睡早起,迎著朝陽散布,清心養神,讓剛剛掛上的果實有一個好的生長壞境。

夏季正是濁音下降,清陽上升的時候。

你若違背自然規律,自身的小宇宙就會陰陽失調。陰不能降,陽不能升。所以就會鬱積中焦。

所以,夏季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運動,出汗,讓毛孔皮膚通透。不要怕熱天天呆在空調房裡。

「秋者,風氣大動。地氣顯明。早卧早起,與雞同興。平心靜氣,內守神思,靜立庭外,以緩秋刑。」

秋天,尤其是秋後,正是肅殺之氣正重的時候。古代處決死囚,都是在秋後。這時候殺人也算是順應天意嘛。

秋季秋風凜冽,陽氣難收而陰氣顯盛。這時夏季的暑濕未散,又有燥風來襲。風客邪於肺,肩背就容易出現問題。

秋季養生,就要和雞一樣的作息。平時做事心平氣和,不要發脾氣。這樣才能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

「冬者,萬物閉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

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大自然的很多動物都冬眠了。

我們在冬季要注意,身體和心神都不要太過勞累。應該早睡晚起。

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去散步、運動。運動的時候要適量,以身上微熱不出汗為宜。冬季如果運動的大汗淋漓,就會把體內積攢的陽氣泄漏出去。

有句話說: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針,秋天的拔罐兒,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來?這也符合了四季的規律。

春天初暖。需要傳統的艾灸來驅除一冬的寒邪。同時溫煦陽氣。

夏天陽氣在表,用針刺來疏泄腠理皮毛。

秋天風大,易感風邪。拔罐兒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冬天易滯。拍打到全身發熱。是最好的保健。

其實,養生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大多數人迷信與西方的「科學養生」方法,慢慢地忘記了生活的一些常識。

《黃帝內經》里說,四季養生里有一靜一動。

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暴怒,過喜過憂都是不對的。

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

你看現在很多想減肥的人,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

過量的強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

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

除了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養生方法,不同的節氣也有不同的養生方法。

古人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

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

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鬱氣,風郁內生。

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

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

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

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

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

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

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

解釋起來就是:

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

穀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懶,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

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鬱結,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鬱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藥物宜健脾養胃。

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甦,土地鬆軟,草木開始生長,但尚幼嫩。

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藥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

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藥物。

穀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穀物開始生長。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

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肚臍下腹)。

同時多吃五穀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溫補為宜。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

小滿芒種:穀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藥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

對於出虛汗的人可以頓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

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

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

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

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引。

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

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

人體肺火盛,用藥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腸、六虛。

用藥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葯。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

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

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症、瘰癧(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

以上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應來養生的方法。

其實就是要順應天時,順應自然,我們的健康指數就會提升。古人提倡的養生的總綱領是順應自然,天然合一。

但是,如果單純的通過不同的季節與節氣養生,只是遵循了「天時」,但古人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地利,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

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

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

現在我們周圍的朋友,大多都有腸胃方面的疾病。其實都跟平時的飲食有關係。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喜歡吃川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我自己也很喜歡吃。

但人心總是貪婪的。往往我們再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要有節制的去吃。

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洼,濕氣重,那裡的人體濕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如果你在北方,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

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

北方有句老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大夫開藥方」。

為什麼冬天要吃蘿蔔?是因為北方以麵食為主,而面屬熱,需要蘿蔔來解其熱毒。還能順氣開胃。

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的發展,不管是啥菜,在任何季節,我們想吃啥菜就能吃到。

但是現在的人吃的好了,身體素質和以前那些只吃蘿蔔白菜的人相比,反而是越來越差。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其實就是沒有順應人的地利去生活。

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體制,就要順應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學南方人整天吃海鮮。那麼疾病就離你不遠了。

所謂「地利」就是順應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習慣,北方人也不要學南方。

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養生。

天時地利,還需人合。

如何人合?在於心。

你會保養,懂養生,但天天在外面和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那前面我們提到的養生方法再好,你做的再好,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你心靜下來的時候,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


鹿、烏龜、鶴這三種動物都不是肉食動物,所以欲求長生,仍須以蔬菜為主。

天地萬物都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本能,就是「必須傳宗接代」的潛能!譬如一棵竹子面臨枯死之前,才大量開花,以求後代延續。

人類和所有動植物也都一樣有這種本能,所以當人縱慾過度,極易耗盡生命,走入死亡之路。

古人認為,人有「三寶」,即精、氣、神。

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滿、氣足、神旺。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

都說做事情需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說讓心動,而是說讓心靜。

只有靜中求動,方能達到心神飽和。

真正的拳師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在用心寫字。

不用心,做出來的事都是沒有生機的。用了心,再難的事都容易完成。

這裡的用心不是動心眼,耍心計,而是指發自內心的真真切切的東西。你真心對人,人必然也會真心對你。

你把以上說的養生方法認真用心的去做。堅持,循序漸進,我們的健康指數就會不斷的得到提升。不僅是健康,還有長壽。

上曉天,下曉地,中通人事。天時、地利、人和。可得長生久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財富玄機 的精彩文章:

TAG:數字財富玄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