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聊了94個在臨港上班的人,才知道……

我聊了94個在臨港上班的人,才知道……

有三件事是攔不住的:壽終正寢、女人買房、年輕人志在四方。

「我說想在臨港買房,他們憑什麼罵我傻?」

問這話的小伙,也不是真傻,畢竟當年以全村第一的驕傲,從唐山考進了大連理工,後來畢業了,也知道要作為獨生子,需要奔個「解決天津戶口」回到家鄉附近工作。恰巧,勤奮而聰慧的他,留在了臨港。

平時工作忙,也就周末能玩,臨港里可玩的地方又少,只能坐班車出港。

他嫌麻煩,也嫌玩樂浪費錢,最願意帶著耳機高喊「干他啊」。

而那些願意港里港外折騰的,周周往外跑。回來時會帶幾張畫著戶型圖的宣傳單,他以為是這幫「浪逼」們路上墊炸糕用的。

直到他聽說同宿舍的仨人都買了房,著急了:

我不能落下啊。眼前臨港里的房,都不用搶,離公司近,價格還低,不買才傻呢。

有人的廠區VS沒人的居住區

和小伙的公司一樣,臨港里大多數公司都是乾重工業、化工業、船舶製造的。

例如天鹼、大沽化、新港船廠。

2015年臨港的第二產業人數11586,是第三產業人數的近5倍

這個區域里的企業佔地面積動輒近百萬平米,所以除了大片的工廠,能用來居住的地方有兩個:藍領公寓和生活區。

藍領公寓片區有一個東方星城,號稱是廠區CBD,我真把它當做城了,直到導航提示我附近停車,看到的是一個大五金市場、各種勞保店和一排排的小飯館。

東方星城一到中午,各種餃子館、沙縣裡頭,一桌又一桌藍領們把小黃帽排成一排。吸溜麵條的聲音里能聽出誰和誰是老鄉。

下午五點多,東方星城門口的醬貨攤圍得一層又一層,生意好做得很。

生活區則是另一番樣子。

渤海12路附近,樓盤一個手數還富裕,海瀾花園、海港花園、月灣花園。還有今年吵吵著要開盤的碧桂園領港府。前三個基本都是六七年的老盤,可還有很多沒有賣出去,小區里不只沒人,傢具都沒幾件。

26棟樓的月灣花園,也只有三棟賣了出去,這裡面的住戶連一半都不到。

賣的最好的海瀾花園,從開盤到售罄用了整整七年。

同在一個片區,為何人氣差距這麼大?

臨港特色:房住不買

本是同根生的廠區和居住區,有人住,卻沒人買。

一切還要歸因於臨港的企業模式:

一種是精益化管理專業化外協。咳咳,我也不想這麼專業,簡單說就是本公司職員從事監督管理崗,外包的技術工人生產。生活化一點,我是賣漢堡的,我買好漢堡坯、炸雞、沙拉醬,一層摞一層,包起來,賣給你。這個過程中,我負責監督漢堡坯炸雞合不合格和組裝。

另一種是以前常見的流水線生產。就像我們熟知的新港船廠、中糧,都有自己的生產線藍領。

於是就在臨港里聚集了三類人:

1、外包團隊的工人;

2、生產線上的藍領;

3、坐辦公室的大學生。

一開始,外包團隊的工人都住在廠區的集裝箱里,後來被集中治理到藍領公寓,六人間,一個月1800。這些人,因為外包協作而來,項目一結束就到下一個項目,不會留在濱海。

生產線上的藍領們則可以分為無心安定的小年輕和「老」藍領。

無心安定的小年輕們,更高的工資,是他們的根本追求。舉個栗子,三星流水線上二十歲出頭的操作工們,手裡拿的都是Iphone最新款,而剛畢業的大學生也不過用個1999的小米(我不崇尚洋貨,只比較價格)。掙多少花多少的他們,把一切不以高工資為目的的工作都當做耍流氓。

前幾天新公布的數據,2018年一季度天津重工業增速-1%,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當然,留給沒技術的藍領們的機會不多了,於是,流動是肯定的。

泰達人才網上藍領專區里,操作工招聘的數量居高不下。

流動的他們,買房需求低得像新疆盆地。

年輕藍領和外包工人們來來往往,而「老」藍領和坐辦公室的大學生呢?

2015年,臨港的常住人口有3.52萬,而戶籍人口只有0.05萬。解釋來就是租的人多,買來落戶的人極少。

嗯,他們也不買賬。

所以呢?

缺失的買房觸發器

「老」藍領們手頭存了點錢,一心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舉家安穩。

坐辦公室的大多是大學材料、機械、包裝設計等等專業畢業。

他們從四五線縣城來,求的是在大城市扎穩腳跟。

而臨港卻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臨港的偏是眾所周知。這個定位不僅僅是因為肉眼看到的一片空曠、廠區門口集裝箱賣的盒飯能一搶而空。以及,錯過了食堂飯點,只能開車去CBD吃蘭州拉麵。

臨港的偏更在於生活與城疏離。

以配套佼佼者生活區為例。

菜市場、底商、診所、學校半徑都在500m以內。

可仔細看,沒有一家加盟店(表妹耿耿於懷的是她喜歡的楊國福沒個影子)。

清華實驗學校從2016年開始招聘校長,因為人員資質不合格,17年又發布公告繼續招。

不是要求高,而是沒人來。

進出臨港除了兩趟公交,剩下的就是全線標紅的地圖擁堵提醒。

進城需要半格血,成本太高,來往就少了。

所以,「老」藍領和辦公室一族們在此為的是謀一份工資,而買房卻會離開。

這樣的場景在上下班時間的臨港,就像一日三餐,是必需品。

流量強勢,搞不好還以為是生態城和開發區的通勤之路。

他們離開的原因不過一個,近城。

就像是一條海濱高速相隔,他們願意選中部新城,也不願意選臨港。因為中部新城距離均價18000/平的新港,也不過十多分鐘車程。他們開玩笑道,一條高速隔開的天堂和地獄。

大學生們從四五線小城,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成為全村驕傲,進入船廠這樣的國企,得到的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回報。「老」藍領們背負全家希望,努力拚搏,為的是獲得城市更多的資源。

而現在的臨港生活區,卻又把人們打回以前的樣子。

所以,他們沒有選擇買在臨港。

那麼問題來了,臨港的生活區還有救嗎?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臨港有產業,是濱海乃至天津第二產業的重頭戲。況且,臨港的現在像極了當年的深圳蛇口。

1979年,蛇口工業區成立,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前港-中區-後城」的成熟模式。

最初的蛇口就是簡單的港口建設,吸引外資,滿足產品進出口的需求。這點,臨港並不比它遜色。

臨港的大沽口港區,已經建成了34個萬噸級以上的泊位。臨港的企業從這把自己的產品運到海南、山東、廣東,甚至是國外。

蛇口模式的2.0階段,以製造業、加工業為主。和現在的臨港差別也不大。

緊接著,蛇口的工業不斷的騰籠換鳥、產業升級,一騎絕塵。

蛇口在PPP模式下,在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上進行全方位配套改革。例如,招商銀行、平安保險公司和南山港務開發公司脫離公有制,成為全國最早的三家股份制企業。

總得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才知道把如果把它們放逐在海里,是多大的浪費。不嘗試,永遠不知道未來有多大。

相同階段的臨港,迎來了新一輪外力。今年,臨港併入保稅區。前者有地方沒項目,後者有項目沒地方,兩下一拍即合。這對臨港的發展來說,是一次新的外力。於經濟如此,於住宅也是如此。我曾說過,外力消失的時候,最能讓人搖擺不定而心生憂慮。

而臨港的外力不僅僅是整合,更立起了「中歐先進位造產業園」的牌子,重點發展以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海洋高端裝備產業。總之,臨港的規划走的是天津產業轉型的路子,順勢而為。

轉型後,能帶來什麼?

在此,我看到蛇口4.0版在向我招手。2017年,招商蛇口的社區開發營業收入690億,占所有收入的91.51%。嗯,招商規划了社會的發展路線,現在的發力點就在房地產。

蛇口的城裡面,除了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人,更有外國人。

外國人為什麼聚集在這?

一是交通方便,坐船一個小時直達中環,很多在香港上班的老外因為舒服選擇住在蛇口。

二是蛇口完善的配套,別墅、高端公寓、國際學校、海上世界,個個高配。

產業轉型後的臨港,再次集聚的將是現代化產業人才,而為了他們的需求,更完善的配套是大勢所趨。例如,已經建起的譚閣美怡灣酒店,會議室、行政套房都不缺。去年拿地的碧桂園也將要在生活區蓋起主力戶型在三居到四居的洋房。以及在建的海灣財富中心,規劃招入五星級酒店、酒吧街...

規劃中的臨港,朝著北方的新興先進產業城邁進。外來人此刻的離開,也終有回歸的希望。

寫在最後

看到此刻臨港房產市場的樣子,我內心有一絲慶幸。

臨港的落寞,是城市篩選過的結果。濱海的房價和買房政策給外來人的選擇更多。例如,臨港的人們選擇了工農村的二手房、響螺灣的碧桂園以及新港等等。

濱海給外來人更大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大家當做一個螺絲釘,隨便按在一個角落。而濱海的外來人更有自己的生活追求,渴望社交,渴望階級躍遷。

有著更高追求的外來人也正是臨港的房產市場不斷升級的動力。

城市與人的氣場是相輔相成的,濱海給予外來人以熱情,外來人給予濱海以活力。

如此,甚好。

· End ·

謝謝您關注,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地產圈兒 的精彩文章:

TAG:天津地產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