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時間觀,可能正在殺死你

你的時間觀,可能正在殺死你

原標題:你的時間觀,可能正在殺死你


1971年的夏天,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地下室搭建的模擬監獄裡,正在進行一次後來震驚世界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主導這次實驗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隨機召集到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學生,並告訴他們,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前提是必須所有人都完成14天的實驗。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劇照

他把學生們分成「囚犯」和「獄警」兩組,實驗完全模擬真實監獄環境,「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被搜身、清洗消毒、穿囚服,戴上腳鐐,「囚犯」們每人被分到一個編號。而充當看守的學生,沒有進行培訓如何做獄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維持監獄秩序和法律的事情。


就在這種背景下,實驗開始了。出乎意料的,這些原本在社會上非常正常甚至優秀的年輕人們,很快進入了自己的角色狀態。


那些充當「獄警」的學生,似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感受到了強大的權威感,從第一天開始,就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酷和無情。他們對「囚犯」們嘲諷、侮辱,他們變成了髒話連篇,粗暴好鬥的人。而囚犯們也在壓力之下逐漸接受了自己是罪犯的身份。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死亡實驗》(2010)劇照


實驗進行36小時後,一位「囚犯」心理崩潰,要求退出;又過了36小時,第二名「囚犯」崩潰……他們深陷在自己作為「囚犯」的壓抑和掙扎中,甚至出現了痛哭、咆哮等癥狀。


有個編號819的「囚犯」生了重病,見到教授的時候痛哭流涕,說他不能再堅持。教授打算放他出去,這時一個看守對所有「囚犯」大喊,「819是個壞囚犯,因為他死了。」於是819低頭哭泣,拒絕和教授出去,理由是他不能走,他要向別人證明他不是一個壞囚犯。


教授告訴他,你不是819,你的名字是xxx。這時這名學生才恍然大悟,離開了模擬監獄。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2015)劇照

最終,實驗在進行了6天後被迫終止。


津巴多教授在後來回憶說,


這些「囚犯」本可以和其他囚友分享他們以前的身份,討論實驗結束之後的計劃和希望,但他們很少這麼做。


反,他們在牢房裡的談話錄音表明,他們大部分的對話都是關於當下生活中不好的方面:糟糕的伙食、惡劣的獄警、辛苦的勞役、失去自由的孤獨,等等。這些「囚犯」從不分享自己的身份,也不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夢想,他們只知道彼此都是囚友。


這個實驗,在證實了外在環境對一個人行為的強大影響力之外,也讓津巴多教授注意到一個問題: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觀」是如何變化和影響他們自己的呢。


身在實驗中的學生們,明知道只有14天的實驗,卻一個個陷入到一種當下的狀態難以自拔。在沒有人提醒的情況下,「獄警」們不斷放縱自己的強制行為,「囚犯」們不斷進入失控的情緒。


津巴多教授想起了自己兒時的經歷。津巴多從小成長在紐約市南布朗克斯的貧民區里,那裡的小孩什麼都沒有,沒有玩具,沒有遊戲,也沒有書。那裡充滿了「活在當下」的想法。


那裡的孩子被環境和貧困所限時,沒有得到教育,很少有人出來告訴他們,世界不隻眼前這麼大。就像僅僅因為專註於眼前這個假的監獄裡的負面體驗,假「囚徒」很快就被絕望所困。



而津巴多卻是他們當中幸運的那個,他在小學時被老師提醒要把目光放長遠,要學會如何遠離當下的滿足,學會通過延遲滿足得到更多的回報。於是他慢慢在窘迫的環境中學習心懷美好的未來,從而最終改變了命運,成為了一個有價值的人。

什麼是時間觀


所以時間觀是什麼?


有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幼兒園裡,老師對小朋友說:


今天我們來玩兒一個遊戲。這裡有一些非常非常好吃的棉花糖,你可以馬上吃掉一塊。但是,如果你現在不吃的話,等老師回去一趟再回來,你可以吃到兩個棉花糖。


你會怎麼做呢?你會立即把眼前的糖果吃掉,還是會抵抗住誘惑,延遲滿足,以收穫雙倍的快樂?



大部分小孩都會選擇放棄延遲的滿足,而選擇在被獨自留在房間之後立馬把糖果吃掉。這個問題,其實就表現出孩子們潛意識裡不同的時間觀。


大部分孩子是當下時間觀,關注眼前的得與失;而另外少部分孩子是未來時間觀,把目光放在日後的收益上。上面的測試還有一個結尾,多年以後,參加實驗的孩子們長到18歲時,研究人員再一次採訪了他們。


他們發現,當年能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和那些不能抵抗誘惑的孩子相比,無論是在情緒管理能力還是社交能力上,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可想而知,這些孩子未來的路也會有所不同。


這就是時間觀對一個人人生和未來的強大影響。

在津巴多的研究中,時間觀分為6種。你更傾向於哪一種時間觀呢?


導向


時間觀


主要特徵


過去導向


積極懷舊時間觀


願意記住溫暖的回憶,更樂觀,更有感恩的心


消極懷舊時間觀


消極對待過去發生過的或想像中發生過的事


當下導向

享樂主義時間觀


注重享受,追求新鮮刺激,迴避痛苦、自我約束能力差


宿命主義時間觀


「我做什麼都沒用,反正要發生的事早晚會發生」


未來導向


未來時間觀


提前做好規劃,能夠延遲滿足,但常會感到時間的壓力


超未來的時間觀


認為有來世,多見於宗教信徒


為什麼說時間觀會「殺人」

其實,每一種時間觀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對於過去導向的時間觀來說,對過去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希望能在當下可以保留和重新恢復過去好的事物或者做法。這一定程度上,會讓他們看不到更新、更好的處事方法。他們抓住機遇、認識新朋友、嘗試新食物、探索新的音樂和藝術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而如果生活在一種強調用過去來評估當下的文化中,人們在經歷過創傷後,更有可能選擇復仇,哪怕造成這些創傷的罪行是數十年以前犯下的。他們不會原諒肇事者,認為這些人一定要接受懲罰。這種報復的思維讓和解的嘗試變得不可能,更會鼓吹暴力和戰爭,會引發更多悲慘的故事。



那些活在當下的人,雖然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卻也有糟糕的情況。


他們通常活得更加積極主動,生活充滿激情與活力,刺激滿滿,嚮往新鮮事物,隨心所欲。然而他們更容易衝動,更缺乏責任感,情緒也更加不穩定。以至於他們更有可能抽煙、喝酒甚至酗酒,在開車、騎自行車和滑雪時更有可能做出危險動作。



更糟糕的是,一份調查顯示,以當下為導向的生活方式和非法飆車、醉駕、開車不系安全帶有著顯著的相關性。


他們總說「去做就好」,卻把事情後果的嚴重性貶低成一個模糊的概率,甚至否定它們和自己的關係。就像那些每年都說要減肥,卻很難成功的人,他們總是看到每吃一口的當下樂趣,卻把會變胖這件事變成一個概率事件。


一個以未來為導向的人的口頭禪是:「要趕上明天的最後期限,就要在今天開始玩樂之前完成所有的任務。」

以當下為導向的人迴避工作,而且容易被性、毒品、搖滾所吸引,而以未來為導向的人把工作當作是一種特別的樂趣來源。對於他們來說,對於未來得失的期待,讓他們當下的決定和行動充滿動力。這樣的人往往更加自律,也更加健康。



然而,以未來為導向的人會體驗到不同程度的日常壓力,有時候也會面臨生活中的重大壓力。他們會因為等人而變得不耐煩和生氣。他們會為工作犧牲一些活動,嚴重時會影響生活的質量。


當任何一種時間觀過度或者在不恰當的時候主導了你的生活,就會帶來很大的問題。比如我們看到了抑鬱自殺的人們,看到了酗酒成癮的人們,看到了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失去生命的人們。


健康的時間觀


好在時間觀是可以利用許多方法改變的。就像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環境以及各種因素造成了學生們過度的當下時間觀。


津巴多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推薦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最佳的時間觀組合。


當你手頭有工作需要完成時,未來導向時間觀必須來到第一線。而當你的工作結束需要放鬆時,享樂主義時間觀則自然而然成為首選。而在節假日時,你需要準備享受家庭生活,積極懷舊時間觀可能最合適,它能幫你進入該有的狀態。


他認為最佳的時間觀是:


?強烈的積極懷舊時間觀

?適度的未來時間觀


?適度的當下享樂主義時間觀


?較弱的消極懷舊時間觀


?較弱的當下宿命主義時間觀


當你可以客觀正視自己的時間觀,並利用每種時間觀的優劣做出調整時,你的生活才可能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


津巴多教授將自己對時間觀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書——《時間的悖論》,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可以讓更多身處困惑和迷茫的人們更清晰的認識自己,並找到調整自己的最佳方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菲利普·津巴多


如果你也感覺迷茫無助,感覺被瑣事纏身,感覺無所事事,不如先從正視自己的時間觀開始,阿信強烈推薦你讀讀這本書。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時間的悖論》


《時間的悖論》


[美]菲利普·津巴多 著丨2018.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曾經被一群「野蠻人」征服
一路買進常春藤:金錢、暗箱操作、賄賂與平權法案的故事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