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倭利器出了「苗刀」,還有它!——蠻刀

抗倭利器出了「苗刀」,還有它!——蠻刀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政治腐敗、海防松馳,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江浙一帶生靈塗炭,民眾死於倭患者數以萬計。明廷調兵遣將剿寇,卻因軍備不修,屢戰屢敗,導致倭患愈演愈烈。

圖:提刀的倭寇

眼見倭寇勢大,南京兵部意見書張經曾總督兩廣兵馬,深知廣西狼兵勇敢善戰,於是上奏朝廷「寇強民弱,非藉兵不可」,請調狼兵抗倭。

嘉靖三十四年(1555),6000餘壯族狼兵輾轉五省、跋涉近萬里,趕往江浙海防第一門戶金山衛駐防,隸屬抗倭名將俞大猷指揮。金山衛南臨大海、西控浙界、北倚沙灘,既是倭寇主要登陸地,也是他們盤踞的巢穴。倭寇選擇這裡作為巢穴,也是考慮到進可攻、退可逃的原因。

圖:狼兵抗倭行軍圖

俞大猷雖然文韜武略過人,可是手下無可用之兵,也只能是束手無策。等狼兵一到,立即親自率領夜襲普陀山倭寇營寨。根據《明史》的記載,狼兵首領瓦氏夫人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壯族女英雄,她不但精通武術,而且懂兵法、通謀略。

圖:颯爽英姿的瓦氏夫人

倭寇所使倭刀鋒利異常,刀身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良的冷兵器,只有西亞的大馬士革刀可與之匹敵。揮舞起來白光閃爍,「左右跳躍、奇詐詭秘」聲勢駭人。

圖:倭刀

明軍用的腰刀長三尺二寸,重一斤十兩,不但重量不如,而且長度僅及倭刀一半。悲催的是,由於武備不修,明刀質量粗劣,與倭寇短兵相接中無法佔據上風。雙方交鋒,明軍人與刀槍往往會被鋒利的倭刀砍為兩段,造成極大的恐慌。

知已失彼、百戰百勝,對此,俞大猷與狼兵首領瓦氏夫人早有準備。在誓師出征前,瓦氏夫人就當眾表示:「不效尺寸,何以歸見鄉黨?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在她的感召之下,狼兵紛紛表示奮勇殺敵。

狼兵克敵制勝的法寶,並無希奇之處,就是他們平日使用的兵刃——蠻刀加藤盾!蠻刀,是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刀的總稱。一般的刃長四尺,刀柄二尺。與其它冷兵器不同的是,蠻刀的刀鞘中藏有一長一短兩把刀。蠻刀「以褐皮為鞘,金銀絲飾靶,朱皮為帶」,從長度上比較,一把蠻刀與倭刀相差無幾,兩把加上臂展,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倭刀的長度。

瓦氏夫人與手下二十四員將領武藝高強,善戰無前,手中揮舞的蠻刀快如閃電,銳不可當,與之對敵的倭寇死傷累累,數次對壘下來,聞風喪膽。

與鋒利的倭刀對陣,蠻刀絲毫不落下風。原來,每一名狼兵手中的蠻刀,都是量身打造的。據明人鄺露《赤雅》煉刀條記載:在壯鄉,每個兒童的出生,意味著族中多了一個戰士。家中長輩會挑選一塊和嬰兒重量相等的精鐵,一直泡在藥水中。直到這個孩子長大成年,才開始鑄造只為他個人使用的蠻刀。在鑄造過程中,一邊鍛打,一邊念叨「刺熊沖堅,服以終老」。

圖:蠻刀復原圖

刀,是每個壯族男子伴隨終生的夥伴。對於狼兵而言,如同生命一樣貴重。刀在人在、刀亡人亡,因此,每一柄蠻刀的鑄造都不敢有些許的馬虎。

狼兵與倭寇作戰時,都披有本民族特色的皮甲。這種甲,「自盔下並以堅生牛皮而油灌之,甲特周前後胸背而已,兩肩兩臂手及兩股並別為小牛角片」。這種皮甲輕便異常,披了作戰進退靈巧自如。後來批量仿製生產,成了明軍的制式裝備,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狼兵作戰披的盔甲

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狼兵人手一柄蠻刀外,還配有本民族的盾牌。有刀有盾,攻防兼備。狼兵使用的盾牌名為燕尾牌,以柁木、桐木製成,高五尺七寸(與狼兵身高彷彿)、寬不滿尺,正面飾有鯽魚圖案。

燕尾牌木質堅密,使用輕便,就算是被倭刀砍中,也不會斷。狼兵操刀挾盾,可御可擊、攻防兩利:用燕尾牌遮蔽全身,手中蠻刀時不時乘隙而出,殺的倭寇手忙腳亂、死屍狼籍遍地。

狼兵初戰告捷,給了侵略者一個下馬威,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

此役,一掃明軍每戰不勝的陰霾,極大鼓舞了士氣。

第二天,倭寇糾集人馬前來報復。明軍出戰,殺死九個倭寇自己卻死傷三百餘人。次日,倭寇又來耀武揚威,明軍避而不戰。瓦氏夫人侄兒岑匡才十七、八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激憤之下,單槍匹馬沖入敵陣。其餘明軍將領集聚軍門觀戰,卻無一人出手相助。岑匡一人寡不敵眾,在奮力殺死六名倭寇後,壯烈犧牲。

數日後,兩三千倭寇隊伍將一員明將包圍。命在頃刻之際,瓦氏夫人單人獨騎披髮舞刀,沖入重圍,一番血戰後,成功將明將救出。

瓦氏夫人自幼習武,所以敢於獨身犯險。普通狼兵的戰鬥力強悍,則是因為軍紀嚴明。瓦氏夫人主兵,規定「七人為伍,四人專主擊刺,其餘三人專主割首」,七人分工明確,所獲戰功,大家分享。負責斬割倭寇首級的三名狼兵,還負有「照護主擊刺者之責」。

在與倭寇對壘時,狼兵不聽號令者斬,膽怯退縮者斬,臨陣逃跑者斬,謠言惑眾者斬,敵人敗退,搶奪財物不追擊者斬。因為軍紀嚴整、賞罰分明,狼兵有進無退、人人勇猛無畏,「故其兵可死而不可敗」。另外,瓦氏夫人一生戎馬生涯,總結出了用於實戰的陣法,將狼兵編為哨、隊、甲的三級作戰序列。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基礎上,發展創製了「鴛鴦陣」:「凡每甲一人當先,八人不救致令陣亡者,八人俱斬。一甲被圍,二甲不救;一隊被圍,本哨各隊不救;一哨被圍,別哨不救,致令陷失者,俱依法斬其哨、所、甲長。」

鴛鴦陣,對蕩平倭氛,發揮了重大作用。

瓦氏夫人的兵法,戚繼光也得以繼承發展,收入了其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由於瓦氏夫人統馭有方,狼兵每與倭寇作戰,「賊輒披靡」。以至於江浙一代到處傳揚著「花家瓦,能殺倭」的俗諺。

與瓦氏夫人同時代的徐渭,根據瓦氏夫人和狼兵抗倭的故事,寫了一出雜劇《雌木蘭》。劇中木蘭姓花,原來瓦氏夫人姓岑名花,嫁與田州(今廣西田陽)土官岑猛為妻後,因諱同姓不婚,所以以名為姓,改姓花。田陽壯語「花」「瓦」同音,因此被稱為瓦氏夫人。

圖:雁翎刀

現在壯鄉的壯刀,似乎與宋代所記載的蠻刀,更接近一些。或者,蠻刀的形制與畲刀類似。金庸大俠的《鴛鴦刀》雖然寫的是雙刀,但是屬於插科打諢的短篇,不是雙手刀,而是夫妻合璧的刀法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閱。

圖:明代鴛鴦雙刀

重溫歷史,可以傳承古人尚武精神。武備不懈,是中華民族崛起振興所必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課堂 的精彩文章:

「封神榜」時代的兵將們穿什麼打仗?小議夏商時代甲胄!
牛人果然好手藝!圖看一把威風凜凜的八面漢劍的誕生!

TAG:中華冷兵器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