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有些教育,老師無能為力,只能靠父母

有些教育,老師無能為力,只能靠父母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教育好孩子,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

然而在有些家長眼裡,從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教育孩子變成了老師和學校的事情。

其實,有很多事情老師無能為力,需要父母親自來引導孩子,否則你在教育孩子上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深深的遺憾。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習慣

人們都說:

「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

0~6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機,孩子身上很多習慣,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有的孩子把閱讀當習慣,是因為父母熱愛閱讀,一家人把讀書當成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

有的孩子把玩遊戲當習慣,是因為父母經常躺在沙發上捧著手機玩。

有的孩子愛宅在家,是因為父母一下班就窩在家裡看電視。

孩子的習慣,往往都是父母給的。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需要父母的付出,甚至要比孩子付出得更多。

老師給不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被父母慣壞了。

曾經有位幼兒園老師對我說:「我們這很多孩子都會自己獨立用餐,但總有那麼幾個孩子,一到吃飯的時候就開始鬧情緒。」

了解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家裡,從來沒有自己吃過飯,園裡的老師日復一日耐心地教,回到家,大人又開始追著喂。

好像只要有父母在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幾率也隨著減少。所以很多孩子除了學習,自理能力幾乎為0。

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要「狠」點心,縱使萬般不舍,也要懂得放手。

如果獨立自主、講衛生、整理東西等等這些自理能力,父母沒有慢慢教給孩子,那麼等孩子進入集體生活就會遇到諸多問題。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修養

現在的人喜歡將沒有教養的孩子稱作「熊孩子」,其實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喜歡搞破壞的熊孩子。

一個孩子的行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關,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熊孩子只是現象,熊家長才是本質。

曾經在微博上看過一張照片,地鐵車廂內,孩子把爆米花灑在車廂,父母跟孩子一起,一粒粒撿起,有這樣一位遵守規則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氣。

活潑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不代表父母的不作為,需要父母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理解、遵守社交禮儀和規則。

孩子未來走得遠,不是看他的成績,而是孩子的品行和修養。如果說老師的主要責任在於教書,那麼育人的責任,更多還是要看家長。

老師給不了孩子幸福感與安全感

央視拍的紀錄片《鏡子》中,有個十四歲的孩子叫澤清,父母文化程度很高,家境殷實,然而這個孩子卻輟學在家,無所事事,經常對媽媽出言不遜,管她叫「賤人」,甚至當著爸爸的面用凳子砸媽媽。

當聽完這個孩子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會對母親拳腳相向。

有的父母,雖然無比愛孩子,但卻非本意地害了孩子。

一個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遠比在父母恩愛,家庭和諧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痛苦得多。

孩子的成長,需要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但是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溫暖,老師卻無法傳遞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永遠大於老師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家庭是他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接觸最多的人,最初的階段,他們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適應這個世界的。

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會模仿父母的肢體動作。看到電視,像父母一樣去找電視的電源開關。過家家的時候,學著爸爸媽媽在玩具廚房裡切菜做飯......

等到孩子大一點,父母的一言一行,更加逃不過孩子的眼睛。說話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態度、生活的習慣,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

天下的父母,總想著把孩子送進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卻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父母的教育不當或缺失,再好的學校,再優秀的老師,都很難糾正和彌補。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本文由錢志亮工作室授權轉載 ID:qzlgzs。

編輯:好書指南 微信號:aidushuba

喜歡請分享或在頁尾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書指南 的精彩文章:

請停止你的無效抱怨

TAG:好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