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中最大之恥辱:中條山戰役國軍為何一敗塗地?戰前國軍敗跡已現

抗戰中最大之恥辱:中條山戰役國軍為何一敗塗地?戰前國軍敗跡已現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為了加強進犯中條山的力量,中國派遣軍先後從華中、蘇北抽調第33、第21師團配屬第1軍。日軍大本營於4月19日從關東軍調來飛行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輕轟6個中隊,偵察3個中隊,直協兩個中隊,戰鬥1個中隊)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

日軍的部署是:參戰的日軍主力置於張馬—垣曲一線,將戰場分成東西兩個地區,作戰重點放在西部地區。從全部42個大隊中集結了35個大隊。正面,利用黃河障礙和既設陣地,以挺進部隊從兩側地區楔入,切斷中國軍隊退路,施行包圍。接著以迅速的殲滅戰和反覆掃蕩,將中國軍隊完全圍殲。為了使包圍得逞,日軍部署了雙重包圍,並編成了精悍的挺進隊,專事搶佔黃河北岸的重要地點,截斷其退路。在「勝敗在於八分準備」的口號下,日軍一方面進行適應作戰地區、地形戰況的訓練,另一面利用準備性作戰,擊退了晉東陵川一帶的中國軍隊27軍和翼城以南、絳縣以東與主力脫離的中國第15軍。這樣,就為向中條山的進犯造成了有利態勢。

中條山之戰經過要圖

與日軍積極準備、嚴密部署相反,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由於執行「反共」、「限共」政策,名為中條山游擊根據地,但駐守的軍隊對日本並不主動出擊,以致黃河北岸各「渡口生死攸關橋頭堡,毫不注重,而且未聞有何工事」。 「中條山地區險要各部與敵對陣將近3年,而並未積極加強陣地工事構築」。更沒按戰時需要儲備給養,參戰區域「物資極度貧乏,根本不能輔助軍事」。

1941年4月,日軍開始向中條山周圍地區集結。4月18日,何應欽在洛陽召開黃河沿線第1、第2、第5戰區軍以上長官軍事會議,研究中條山地帶作戰計劃,各戰區在彙報中充分地暴露了在日軍大舉侵犯面前疏於防守的狀況。有的提出,守備兵力不足;有的強調,當地糧食不能自給;還有的提出重兵器不足,等等。更有甚者,不顧大敵當前,還糾纏討論如何瓦解共產黨問題,致使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會議未能拿出任何作戰方案。直到4月20日,第二次「晉南三角地帶作戰檢討會」上,何應欽才提出對中條山地區作戰指示和注意事項。

何應欽像

國民政府對於晉南三角地帶作戰,採取的是消極防禦的計劃。何應欽指出,為了確保中條山,第一步應相機攻取高平、晉城、陽城、沁水間地區,以恢復1940年4月前的態勢;第二步與晉西軍及第2、第8戰區協力包圍晉南三角地帶的敵人;最低限度亦須確保中條山。但是,中國軍隊處於內線,疏於防守,背水列陣,千里饋糧,士無鬥志,談何確保?

在中條山之戰中的作戰士兵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不流血」也可以?抗戰初期如何在5年內改造了3萬餘名「二流子」?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