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日本德國為何不聯手攻蘇聯?

二戰日本德國為何不聯手攻蘇聯?

作者:潘前芝

二戰期間,軸心國的日本、德國曾先後對付過一個敵人——蘇聯。按常理說,他們有一萬條理由去聯手夾擊攻蘇,就像盟軍後來對付他們那樣。

但整個戰爭期間,他們所有的協作、互助基本停留於口頭和理論層面,連一次最低規模的軍事合作行動都沒有展開過。為何?

二戰蘇軍

日本將蘇聯列為主要假想敵

日本並非不想對蘇戰爭,無論是大的戰略構想還是現實動機,日本都不缺乏。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佔領滿洲,與蘇軍在邊境對峙。滿蘇邊境多年來未曾明確劃界,蘇、日無法達成一致,糾紛不斷。蘇聯不斷向遠東增兵。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著手擴充國防力量。陸軍擬定了《國防國策大綱》,提出「以蘇聯為主敵論」,即「北進論」。與此同時,海軍部也擬了份綱要,主張「北守南進」。日軍內部在進攻方向上各持己見,難以統一。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1936年8月,廣田內閣綜合陸、海軍的意見,把南進作為正式國策,同時也決定要消除蘇聯對日本在軍備上的威脅,阻止赤化的發展。

為貫徹這一國策,日本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在秘密附件中明確以蘇聯為對象。在軍備上,陸軍制定了為期六年的軍備擴張計劃。這一時期,至少日本的陸軍部一直在準備同蘇聯的戰爭。

兩次邊境衝突,日本認清現實

1938年、1939年,日本和蘇聯在蘇滿、蘇蒙邊境的張鼓峰和諾門罕發生兩起軍事衝突,雙方投入兵力超過萬人,結果互有勝負。

諾門罕戰役中的蘇軍

在中國戰場一直順風順水的日軍見識到了與蘇軍的實力,主動示弱,與蘇聯議和,私下裡卻進一步加緊對蘇戰備。

一直高舉反共反蘇大旗的德國,卻在此時與蘇聯搞起了談判。希特勒,為避免在歐洲東西兩線作戰,決定暫時調整對蘇關係。

希特勒

1939年8月23日,諾門罕的戰鬥臨近尾聲時,蘇、德雙方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侵略行為或者攻擊。

消息傳來,日本朝野震驚,責怪德國背信棄義,平沼內閣被迫下台。正在商談的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擱淺。

儘管說德、蘇簽約時,軸心同盟還沒建立,之前的反共協定約束力有限,德國人不算太過分,但這對敏感的日本人的傷害還是挺大的。他們的報復很快就來了。

日蘇簽訂中立條約

1939-40年,德軍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其輝煌戰果讓陷於中國戰場泥潭,同時對蘇戰備毫無希望的日軍看到了轉機。

隨著法國、荷蘭的投降,英國無力東顧,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成為日軍眼中的肥肉,對南進還是北進的糾結被更加明確的「北守南進」方針取代。為免除北方的後顧之憂,日本開始謀求與蘇聯訂立合約。

1941年初,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訪問蘇、德、意三國,其構想是先締結三國同盟,然後通過德國與蘇聯的關係,訂立日、德、意、蘇四國協約,以此迫使美國退出亞洲,為日本南進政策鋪路。

但此刻德國已經擬制好了進攻蘇聯的作戰計劃。松岡的這一構想根本無實現可能。在回國途中,他再度訪問莫斯科,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締結國一方遭受第三國軍事攻擊時,他方保持中立。

當希特勒得知這一消息時,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或許以為與蘇簽約是日本的權宜之計,就像他當年一樣。

蘇日簽訂中立條約

但日本人嚴格地遵守這一條約,在德國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在遠東按兵不動。

德國對蘇開戰,日本選擇南進

日本國內得到德國準備對蘇開戰的消息是在1941年的6月份初。國內在討論對策時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乘機進攻蘇聯,一派主張趁機南進。

剛與蘇聯簽約的松岡極力主張對蘇開戰。然而,大本營-政府聯席懇談會拒絕了松岡的提議,通過了避免立即介入德蘇戰爭的提案。隨後的御前會議確定了帝國國策要綱,決定加快向南擴張,視形勢變化解決北方問題。

不過,日本對蘇聯並未死心,還是在《國策要綱》里加上了一句「秘密進行對蘇武裝準備」,並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秘密從國內向滿州和朝鮮輸送了大量兵員、馬匹和武器,關東軍數量激增到70萬左右。

二戰日軍

日軍參謀本部的想法是,如果蘇聯遠東部隊減少一半,就發動進攻。8月,當得知蘇聯遠東地面部隊向西開拔,飛機和坦克數量都大幅減少時,日軍甚至擬制了8月下旬開始作戰的日程表。

不過,日軍的這一行動被蘇聯間諜佐爾格獲悉並報告給了莫斯科。蘇聯在日軍準備進攻的幾個重要據點加強了防衛力量。

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最終決定,不管德蘇戰爭進展如何,也要放棄1941年內解決北方的想法,而集中力量做好在南方對英、美的戰爭準備。

二戰美軍

日本拒絕德國攻蘇的請求

對於盟友,希特勒的態度是日本與義大利一樣,不過是德國實現野心的工具,所以他強調不能讓日本得知「巴巴羅薩計劃」。

希特勒深信德軍能在那個夏天消滅蘇聯,與其說不相信日本,不如說怕日本在戰爭中搶了他的風頭。

巴巴羅薩行動中的德軍

但是,戰爭發動後的第六天,希特勒的態度卻有了三百六十度大轉變,德國反而催促日本迅速從背後襲擊蘇聯。但日本政府對此反應冷談。

此後,德國再度要求日本儘早參加對蘇戰爭,德日兩國的目標是在動機到來之前,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會師。

這樣炫目的前景依然沒能打動日本政府。此前熱衷於聯德攻蘇的松岡被排擠出內閣。日本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南進上面。

二戰德軍

儘管希特勒對日本出兵蘇聯滿懷希望,但東京總是以「茲事體大,需三思後行」、「正在準備、需要一些時間」來應付搪塞。

日本為何最終選擇南進

日本拒絕德國、選擇南進,有三方面考慮:一是國策本就有南進之意;二是兩次邊境衝突後日本缺乏對蘇作戰的決心和勇氣;三是德國之前一直鼓動日本參加對英作戰,佔領英國在亞洲的領土。

從作戰對象來說,打東南亞肯定比打蘇聯要輕鬆;從獲利角度看,東南亞的資源比西伯利亞對日本更有用,更能實現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但另一個現實問題是,進攻東南亞,美國是繞不開的坎。

二戰美軍

實際上,日本海軍一直在對美備戰,美國也是整個30年代日本的主要假想敵。希特勒曾向日本保證過,一旦日美兩國發生衝突,德國將立即參加。很難說,這個所謂保證對日本最終南進產生多大影響。

不過,德國的真實想法是日本不要去惹美國,而是去打英國,這樣就把美國的一部分注意力和力量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去,從而減輕德國的壓力。

但日本的考慮是沒有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之前,不敢放手在東南亞對英、荷發動大規模進攻。

日本偷襲珍珠港

就這樣,德、日兩國在軍事實力最鼎盛時,由於互不信任以及各自戰略的南轅北轍,始終沒有在二戰戰場上形成合力,後期實力減弱自顧不暇時,這種合作連理論層面都沒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關羽「封神史」:怎樣從被除名到成為中國武聖?
二戰此國壓榨戰俘罕有其匹,數年竟導致近百萬人死亡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