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城記:迪拜與新加坡

雙城記:迪拜與新加坡

文/徐李穎

這個假期,去了著名的中東土豪之城——迪拜。

去之前期待看到的是濃濃的阿拉伯風情、挑戰極限的摩天建築、還有以豪奢聞名全球的酋長王子們。

初抵阿聯酋,確實滿目皆是豪奢品味。幾天的深入了解後,卻逐漸發覺迪拜跟新加坡有不少相似之處。

迪拜朱美拉棕櫚島

一個是沙漠之城,一個是赤道島國,自然條件都不算好。

但是前者花大力氣把自己建成了沙漠中的摩登綠洲,後者則充分依靠陽光和冷氣變身為花園城市,雙雙創造了經濟奇蹟,更靠旅遊業吸引著全球絡繹不絕的遊客。

迪拜河

迪拜有一條母親河,一端蜿蜒進城市腹地,另一端注入波斯灣。

河兩岸是整個城市繁榮的起點。至今那裡仍然保留著大片阿拉伯風格的古老建築。

無數條小木船穿梭在河兩岸,只要1元當地貨幣(約0.27美金)就能抵達河對岸。

到了夜晚這裡更是燈火璀璨,古老與現代於此交匯。

漫步在河邊,不免想起新加坡河。

當年萊佛士於此登陸新加坡,就此開啟了新加坡的現代化之路,大批華人前來謀生,新加坡河兩岸就成為他們最初落腳和奮鬥的地方。

這裡會館、廟宇、醫館、餐廳鱗次櫛比,一個繁榮的新加坡就在這裡起航。

如今的新加坡河成為旅遊勝地,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美不勝收。

新加坡河

新加坡的發展得益於有利的地理位置。它扼馬六甲海峽之咽喉,開拓為自由港,大力發展轉口貿易。

在英殖民時代就已經坐擁地利之便。1965年獨立建國之後,開啟了現代化城市建設之路,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而迪拜的騰飛則是從五十年前發現石油開始的。

這源源不絕的黑色黃金給迪拜帶來了享之不盡的財富。不過,相比阿聯酋其他酋長國,迪拜的石油儲備並不算大。

在石油之外,迪拜政府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極發展旅遊業和商業貿易,將自己打造成中非亞貿易中轉站和世界金融中心。

城裡的那些逆天建築,比如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世界最大的商場迪拜商城、七星級帆船酒店、人工打造的夢幻棕櫚島等等,集頂尖商務中心和旅遊勝地於一身,向全世界的商務人士和富人招手。

迪拜帆船酒店

要想吸引商人來此進行貿易、吸引富人來此觀光旅遊,僅靠硬體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新加坡和迪拜簡直是不謀而合。

我在新加坡生活多年,一直為新加坡良好的社會治安、路不拾遺的民風所自豪。

到了迪拜,發現這裡的社會秩序與新加坡不相上下,甚至更好。據說迪拜的社會安全排世界第二,僅次於瑞士。這在政治動蕩的中東地區實屬難得。

迪拜是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實行君主制,現任酋長也是阿聯酋的副總統兼任總理。在迪拜,酋長就是國王,擁有絕對的權利。迪拜的繁榮穩定也得益於強勢政府的有效管理。

迪拜黃金街

社會安全對於新加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說是生死攸關,畢竟新加坡不像迪拜身後有其他酋長國作為後盾。

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新加坡,僅有的資源是陽光、雨水和馬六甲海峽。

它能夠取得與迪拜比肩的經濟成就,高效、法制、安定的社會環境居功甚偉。

迪拜朱美拉大清真寺

兩城的經濟騰飛皆仰賴大量外來勞動力,不同的是,新加坡願意接納移民,而迪拜堅決地「肥水不流外人田」,來打工可以,想要成為公民享受石油紅利絕無可能。

迪拜80%的常住人口來自世界各地,另外20%的土著幾乎不用工作。所以各行各業幾乎都是操著不同口音的外國人。

走在繁華商場里,儼然身處於聯合國。

觀感至此,突然覺得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算非常友善了。

獅城

若一個人把美好的青春、能幹的壯年都貢獻給了一座城,朽朽老矣時卻無法終老於此,故鄉已成他鄉,他鄉仍是他鄉,魂魄將歸於何處?

當全球的大城市都越來越像聯合國的時候,我們內心所渴望的不過是一座值得依賴的城,如果能帶著回憶的溫度,能串起暮年和童年的掠影,那就最好不過了。

—《聯合晚報》4月24日「吟嘯徐行」專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妙書院 的精彩文章:

【莊子說】道通為一

TAG:道妙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