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從異鄉來 | 三探龍門石窟

風從異鄉來 | 三探龍門石窟

三探龍門石窟

曾紅雨 撰文/攝影

遠眺香山寺

「上面怎麼樣?」問一對從香山寺下來的夫妻。「不怎麼樣,太新了,別上去了,很累的。」女人見我步履維艱,好心建議。

三探龍門石窟,期間間隔近20年。20年,自己的人生走向變化很大,喜愛的事物、感興趣的人甚至南轅北轍。第一次去龍門,懵懂,大家看啥我看啥,伊河對岸沒有去,便認定是不值得一去,未曾詢問那座斗拱交錯的建築是什麼,或者問了也沒有走心。第二次去龍門,記住了正經歷人生變故的閨蜜在盧舍那大佛前的一句話:「我心裡暖暖的!」也記住了對岸有香山寺和白園,依然沒有去成。今天的第三次,就是奔著它們倆去的。沒想到景區已大變模樣,整座山都被圈了起來,遊客必須坐景區環保車繞山一周才進入當年的正門。這一繞就糊塗了,下車便隨著人流進入石窟,離伊河對岸愈來愈遠。

龍門石窟是可以一來再來的所在,爬上爬下觀石刻,不覺已過數小時,轉到香山寺腳下,膝蓋疼痛加劇,仰望高高的石階,心生畏懼,於是才問那對夫妻。詢問別人的意見就是給自己台階下,別人認為怎麼樣與我又何干?

觀石窟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陽,結緣香山寺幾十年,自號香山居士。為它的落敗痛心,苦於無錢修復。831年,摯友元稹去世,臨終時,托白居易為其撰寫墓志銘,並贈送價值六七十萬貫錢的謝禮。白居易悉數捐贈香山寺,香山寺才得以再現「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

在山腳下拍了幾張照片,繼續前行,越走越懊惱,此時離景區下班只有半小時。「就是爬上去,寺門也關了,算了吧!」寬慰自己,慢慢走到白園,心想,這裡要詳細逛,除非有人攆。

所謂有趣的靈魂,多是靠大格局、大才氣支撐,否則,容易逆轉成庸俗猥瑣。白居易既多情又有大性情。他持有批判和不安的道德自覺,所以才能吟詠「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他讚美「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堅貞愛情;他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天才少年,又擁有「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至高情趣與品位;既是「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虔誠禮佛之人,又是「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吃喝玩樂之人。王安石曾感嘆:世間好語,都被杜甫說盡;世間俗語,又被白居易說盡。他哪裡只寫俗語啊,他的詩作雖然大多數平易淺切,但也有細膩雕琢之作,《長恨歌》典麗華美,滿紙珠璣。他恣意揮灑,信手拈來,便至佳境,後來者唯有仰慕咂舌。

白園碑刻

年少時,只知道白樂天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後來了解的多了,又有點失望,他竟然曾經攜妓十人游寺院!其實,刨去大是大非,生活中沒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事與人,看人要看底色,還要把此人放在當時的情境中,放到歷史的大背景下。皮日休所云「吾愛白樂天,逸才生自然」,正是後世人喜愛白居易的根本原因。雖然隔著一千多年,人類共同的生命默契並沒有改變。

在白園,穿過青竹環繞的白池,拾階而上,看樹,看草,看碑刻,一首首默念他的詩,有不熟悉的就直接百度。這裡依山傍水,山勢舒緩,除峰頂為白居易墓外,還建有松風亭、白亭、翠樾亭、道時書屋、樂天堂等,只看名字就是享受呢。園子佔據了整整一座山峰,而山峰恰巧叫「琵琶峰」。草長鶯飛時節,這張翠綠欲滴的琵琶自然會讓人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盤」。

走到墓冢之時,已無他人。夕陽斜打在枯草及墓碑之上,風爽日暖。白居易去世後,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知他生平嗜酒,拜墓時都用杯酒作奠,所以墓前方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現在,墓冢周圍鋪著幾米寬的方磚,乾乾爽爽,民風已非如此了。環墓冢轉了一圈,將周邊石碑上的文字細細端詳,既有他的代表作,亦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白氏後人立的碑,他受人們喜愛的程度早已跨越國界。據說,白詩明白曉暢的風格、閑適感傷的佛道思想很受日本人喜歡,對日本俳句影響巨大。

白園一角

白居易一生宦海沉浮,幾經坎坷,但晚年活得無拘無束,與詩酒琴園相伴,順暢通達,被譽為「世間第一有福人」。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有《吊白居易》,幾千年中國歷史上只此一例:「……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那日黃昏,站在白園,透過疏離有致的樹木,遠眺龍門,旁觀香山寺。失之香山寺,收之琵琶峰,尚可!歡喜之餘還一直在想,日後會否有機緣第四次探龍門?到那時,香山寺必定是首選。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琵琶行》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共同的命運
一些朋友提到《源氏物語》對白居易的徵引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