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文人的心靈寄託

文人的心靈寄託

桃源春曉

 郭關古琴

郭關 

00:00/07:27

嵇康在《琴賦》中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所謂君子無故不撤琴瑟,可見當時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琴之所以受到古代文人的喜愛,主要是它和中國古代文人的美學追求相契合,成為他們的心靈寄託。

李贄《琴賦》:「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彷彿是映照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借琴音的傳達及彈琴的姿態,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情、喜好。有的人彈琴豪邁瀟洒、鏗鏘有力;有的人彈琴穩如泰山、閑然自若;有的人彈琴東顧西看、張牙舞爪、心神不定;有的人彈琴面容緊張、聲音躁急等等。彈琴能修身養性,由彈琴可以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及情緒起伏,從外在姿勢的改正到內在心理的調整,久而久之便有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琴到無人聽時工」,彈琴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取悅自己。猶如陶淵明詩中的「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他常在心中撫彈那把無弦之琴,卻很能自得其樂。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伯牙得遇知音鍾子期的那種喜悅。

《樂記?樂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由這段文字可了解古人認為音樂是受人心所控制,,而人心又是受到外界環境之影響。琴的音量小,不適合在吵雜紛亂的場合彈奏,故而外界環境場合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如古人的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等。彈琴不是選擇幽靜的亭台樓閣,便是風光明媚的山林名勝之處。為彈琴創造美好的環境,主要是使心情愉快,憑著美的事物的感染力,將自己心中對美的感受得以提升,而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所謂通過彈琴和欣賞琴的演奏而怡情養性、培養氣質風度,是非常有道理的。

琴聲的醇厚淡泊,能使人的心靈平和安靜,全身舒暢放鬆。「予常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從歐陽修的這段話中可知,彈琴可以排除鬱悶和悲憤,能夠治心、養神。嵇康在其琴賦中也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變;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嵇康和歐陽修兩位都是琴道的愛好者,且認為琴有養生的功能。人與琴的關係就如同知心朋友般,彼此有交流。心與琴和一,心中的不平自然地便淡去了。

「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雖在窮閭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故琴之為言,禁也;雅之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古人視彈琴為人格修養的途徑,把琴德與君子之德聯繫起來的目的是要君子通過彈琴禁邪念、收放心、守禮法,使人成為「克己復禮」的君子。而以嵇康為代表的想要通過彈琴肆志達到自由人格境界的古之讀書人,他們想要建立一種新人格,這種新人格破除儒家人格的偶像,追求自然,要求社會給個體以自由,使人各得其性,自由發展。他們十分注重個體人格的修養,不涉及於功名利祿,不博名邀寵,而是潔身自好,不從流俗,愛琴、操琴,沒有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只是為了培養自己的節操,陶冶自己的性情,增進涵養。他們彈琴、寫琴、贊琴,認為世上的萬物皆有盛衰,只有音樂永恆不變。他們以琴肆志達到自由人格的境界。「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嵇康這首《贈兄秀才入軍詩》雖然是他送兄長從軍的詩,但實際上表達的卻是嵇康本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良宵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吳聲絲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書齋聯拾趣
山水畫應具備文明底色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