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WA|UNStudio|阿納姆中央樞紐站|移動中的城市

WA|UNStudio|阿納姆中央樞紐站|移動中的城市

阿納姆中央樞紐站,阿納姆,荷蘭

Arnhem Central Transfer Terminal, Arnhem, the Netherlands, 2015

建築設計:UNStudio

Architects: UNStudio

阿納姆站的建成與最初的圖紙相隔了19年。荷蘭鐵路基礎設施管理公司、荷蘭鐵路客運公司、荷蘭基礎設施與環境部、阿納姆市政府、UNStudio和Ballast Nedam-BAM聯合施工公司的通力合作造就了這個標誌性的公共交通樞紐,使荷蘭成為國際舞台上的焦點。

20世紀末,阿納姆市政府希望對站區進行更新。與此同時,在國家重大樞紐站改造重點項目的框架下(包括阿納姆),荷蘭基礎設施與環境部提出了滿足乘客數量增長、進而提升國內國際鐵路運輸水平的目標。這就為組織方的荷蘭鐵路基礎設施管理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建築師本·范貝克爾提出了一個未來主義式的方案,賦予這個公共交通樞紐以動人的頂篷、流動的造型、優美的木工和寬敞的乘客隧道。這座大型建築每天可以接待11萬旅客,它有著躍動的線條和將一切融為一體的獨特元素——旋扭的正面。這個扭動的造型在打通空間的同時,不但可以形成人群聚集的場地,也能幫助人們尋找路徑。

由於施工在構造上會很複雜,所以項目被分為兩個階段。2011年,新的自行車庫和站台的隧道建成。同時,荷蘭鐵路基礎設施管理公司的另一個項目——阿納姆鐵路,改變了阿納姆周圍的鐵道基礎設施,並修建了第4座站台和新的站台頂篷。2012年,Ballast Nedam–BAM聯合施工公司接過了阿納姆站項目中的重擔——公共交通樞紐的施工。

這座交通樞紐的頂部沒有用混凝土,而是用更輕、施工更快、質量更高的造船鋼。這就需要高級3D技術以及主創建築師、聯合施工公司和分包商之間的創新協作。2015年11月19日,項目大獲成功,為阿納姆樹立了獨一無二的地標。

這座新的車站將森斯貝克公園和阿納姆的城市中心連接了起來,是通往全國的重要門戶。范貝克爾非同凡響的創意在這裡成真了,而那不僅僅指設計。能一眼看到要去的方向給每位乘客和遊客帶去期盼。自然的高差變化以及碩大的透明立面和天窗,讓這座公共交通樞紐一目了然。例如,主要的目的地:火車站、公交車站、停車場、自行車庫和出入口都很容易識別。經過多年的施工,阿納姆和它的居民如今可以享受一座已然舉世聞名的超現代車站了。(尚晉 譯)

項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客戶/Client: ProRail B.V.

委派主持建築單位/Delegated Principal: ProRail

主持建築單位/Principals: Ministry of Infrastructure & the Environment, the Municipality of Arnhem

主持建築師/Principal Architect: Ben van Berkel

總承建商/Main Contractor: Ballast Nedam – BAM

結構工程/Structural Engineers: 公共交通樞紐/public transport terminal: Arup Amsterdam; 汽車站,停車場,辦公廣場/bus station, car park, office square: Van der Werf & Lankhorst

公共交通站施工造價/Construction Costs of Public Transport Terminal: €375,000,000

建築高度/Building Height: 地上約20m/approx. 20m above main street level; 地下約27m/approx. 27m above lowest floor level

層數/Number of Floors: 地下/Below Grade: 2; 地上/Above Grade: 4

建築體積/Building Volume: ca. 90,000m3

基地面積/Site Area: ca. 11,250m2

總建築面積/Gross Floor Area: 21,750m2

攝影/Photos: Siebe Swart, Hufton Crow, Frank Hanswijk, Eva Bloem

評論

王睦:這座新車站的焦點是中央換乘綜合體:車站屋頂與疏散天橋的屋頂被設計成一體,並且使用玻璃屋頂讓站台及天橋內部光線十分充足;聚集了從商業到住宅、辦公、電影院等多種功能;6種交通方式在空間內部交織穿梭,形成三維穿梭的流線。整座建築也因此需要拋棄傳統的結構體系,轉而採用異形牆體-板支撐模式。這對結構設計和施工都是不小的挑戰。

馬英:「克萊因瓶」不可定向拓撲空間理論的建築轉譯是該項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公共交通樞紐的核心創新之處,從室外地面升起的具有「賽弗特表面」特徵的變化曲面構成了牆面與屋頂一體化的建築形式,建築師試圖詮釋一個沒有內外空間之分的公共交通樞紐中心,從而更加自然地容納與銜接火車站、公交車站、機動車停車場、自行車庫乃至辦公商業等多樣性的彙集流線,使得該樞紐綜合體更像是一個聚集與消隱不同方向人流的「城市黑洞」。這個未來主義式的方案在賦予人們充分想像與流動體驗的同時,又能夠給人以明確的方向指示。交通樞紐中心大廳中「扭曲」與「回扭」的鋼結構主體,在標識空間的同時,體現出「流線」與「力量」的轉化。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804期P56-63。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築 的精彩文章:

WA|CaSA科倫坡與塞爾波里建築事務所|Sinèrgics——社會性聯合辦公空間|共享辦公空間
WA|塞爾加斯–卡諾工作室|河堤市場第二家園聯合辦公空間|共享辦公空間

TAG:世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