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美術家筆下的馬克思

中國美術家筆下的馬克思

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主題展覽」如期而至。這是繼1983年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主題美術創作後,中國美術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馬克思題材。

忠貞的愛情  張文新

馬克思形象隨美術深入人心

馬克思的形象最早來到中國,可以追溯至1907年。當年,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近世界六十名人》,其中的馬克思像只是照片。現在可見的最早相關美術作品,是1920年《友世畫報》創刊號封面刊登的馬克思紅色畫像。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設置了專門的革命美術創作機構,如1933年成立的「工農美術社」「工農劇社美術機構」以及1936年成立的「中華文協會漫畫組」等。當時,畫馬克思像主要是作為政治鬥爭手段,是革命的象徵,並不作為藝術品來看待。長征途中,廖承志之所以在被張國燾逮捕後沒有被殺害,除了他特別的家庭背景、共產國際的壓力之外,很大程度上還因為,要讓他負責畫馬列領袖像、寫會標等。同時長征的戰友傅鍾在《颯爽英姿·永垂軍史》中談到,承志同志時時處處以革命大局為重。由於他會寫會畫,有時部隊開大會需要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像,他就出來畫好;需要大標語,他就出來寫好,任務完成再被關押。可見當時對領袖畫像的重視。

馬克思和恩格斯  劉開渠

改革開放初期的馬克思題材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物畫家幾乎都有畫馬克思像的情結和經驗。

第一次集中大規模以馬克思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是在1983年。時值馬克思逝世100周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卡爾·馬克思畫傳》以全畫種表現馬克思,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美術界所有中青年人物畫名家。

《卡爾·馬克思畫傳》從馬克思童年畫起,全書分為童年與學生時代、走向生活、遷居巴黎、布魯塞爾三年、在革命年代、倫敦前期、創建第一國際、巴黎公社前後、最後十年、馬克思在中國等10部分,貫穿馬克思的一生。畫傳收錄了30多位藝術家近50幅(件)美術作品,包括高莽的《童年》、張文新的《忠貞的愛情》、王明明的《在共產主義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朱乃正的《逼債》等,並附錄了兩位雕塑家的作品:劉開渠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和潘鶴的《為人類工作》。畫種包括中國畫(寫意、工筆)、油畫(油畫、丙烯畫)、版畫(銅版畫、石版畫、木刻)、水彩畫、水粉畫、素描、雕塑,十分豐富。

其中不乏精品。張文新的《忠貞的愛情》,發揮了畫家明亮純凈的個性語言風格,與表現的內容十分貼合,象徵著馬克思和燕妮青春美好的愛情。張懷江的《起草》,顯示了藝術家簡約概括、生動傳神的深厚功力。鄧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聖丹皮街皮卡爾咖啡館召開的德國工人俱樂部會議上對工人進行說服教育工作》中,每一個人物的造型和神態都非常講究,畫面生動細緻,在集中引導向馬克思的目光下,展現出革命導師的真摯、沉著。朱乃正的《逼債》,以古典油畫的風格,安排燕妮帶著三個孩子迎面而立,左側窗戶的側光線把母子的羸弱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次集中創作在藝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圖解的成分較大,或多或少給藝術創作本身帶來了一定的局限。但作為初開國門之時的一次集中創作,還是為中國藝術家全面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本人起到了積極的啟蒙作用。近日,中央編譯局又一次重新編輯出版了《馬克思畫傳: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版》。

革命的一家人  孫景波

再迎馬克思題材創作熱潮

為迎接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全國老中青藝術名家,創作了24幅大型馬克思主題畫作。參與創作的藝術家包括馮遠、劉大為、孫景波、劉健、於文江、馬剛、王鐵牛、王嫩、井士劍、孫立新、李曉林、吳憲生、宋克、張峻明、邵亞川、苗再新、金瑞、鄭藝、俞曉夫、駱根興、秦文清、黃駿等。

馮遠的作品《世紀智者》中對馬克思的塑造讓人印象深刻。談及這次創作,馮遠說,馬克思的思想學說指引並影響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懷著景仰和尊崇的心意,以情景再現的方式,用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和技法,來體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歷史瞬間的宣言主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已經74歲,是參與創作的畫家中最年長的。他說:「我們這代人是在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下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改造舊世界,建立世界大同的革命理想,是我所信仰和追求的。我年輕時讀馬克思傳記,了解到馬克思為實現推動人類進步孜孜以求的精神和馬克思家庭濃郁的親情人文氛圍。對此有著深厚的情結。因此這次創作,我主動選擇畫馬克思一家人在書房裡朗讀莎士比亞詩歌的場景,表現馬克思作為學者、詩人、丈夫、父親的一面。」孫景波的這幅《革命的一家人》,採用電燈發明之前、燭光的用光,充滿明暗虛實的神秘感和親情的溫馨,襯托出一個書香家庭詩的意境。場景選擇的時間節點是1865年,馬克思、夫人、長女、二女兒和幼女全家相聚的時刻。

金瑞是參與這次創作最年輕的畫家,年僅45歲。他創作的內容是中學時代的馬克思。中學畢業時,馬克思已經寫出了關於人的理想的畢業論文,是一位有理想的青年學生。在塑造馬克思形象上,畫家側重表現人物的睿智。金瑞說,創作時,他的內心一直回蕩著《國際歌》的旋律,默默感受著革命時代的氣息。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是唯一一位同時參加了這兩次馬克思主題美術創作的藝術家。1983年,他創作的《馬克思與數學》突出馬克思個人的造型。這次,他選擇了馬克思到倫敦工人中間去做社會調查、了解產業工人現狀的場景:畫面描寫了19世紀倫敦煙霧瀰漫的生產車間里工人的艱辛。劉大為說,這次創作也是再次學習馬克思思想和人格的機會。

顯然,人們當下更願意看到用藝術打動人的馬克思主題美術創作。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認為,這次題為「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年」的主題創作,在藝術和思想上都達到了新的水準和境界。

歡迎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微信公眾號「文藝菜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的精彩文章:

陳鍾昊 鄒雅婷:數字化時代,讓漢字「活」起來
梧桐:舞台春來早 戲韻動京城

TAG: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