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解人心何解詩?魯迅《亥年殘秋偶作》讀解

不解人心何解詩?魯迅《亥年殘秋偶作》讀解

文 朱飛軍

今晨起床,翻看早年一本供青年自學讀本《魯迅小說詩歌散文選》,翻到魯迅的詩《亥年殘秋偶作》。這是一首名詩了,當年在各種場合被引用,我也是熟悉的。但那時自己不懂詩,所以只是且讀且聽之而已。今日再讀,又看書上的解釋,感到解釋的不對。

先看詩: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再看書里的白話譯文:

「我已驚駭這肅殺寒秋來臨大地,怎敢違心地用筆去讚美春天的溫煦呢?

我置身於廣漠的人世間百感交集,在華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員竟然紛紛逃離。

衰年欲隱居江湖卻無以生息,夢裡欲上天卻由雲空墜落渾身寒慄。

傾聽雞鳴偏是寂然無聲,起身望天只見星斗已呈橫斜(天快亮樣子)。」

還有注釋:

這首詩作於1935年12月5日,是作者魯迅贈與好友許壽裳的。許壽裳在1936年的《懷舊》中記載了這首詩的具體創作背景,他說:「去年我備了一張宣紙,請他(魯迅)寫些舊作,不拘文言或白話,到今年七月一日,我們見面,他說去年的紙,已經寫就,時正病卧在床,便命景宋檢出結我,是一首《亥年殘秋偶作》。」

毛澤東主席領導的紅軍長征,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當時,魯迅和茅盾共同去電祝賀,說:「中國和人類的未來,都寄托在你們身上。」這詩就是為了表達中國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黨領導的革命上的意願而作。

我仔細辨讀後,感覺這個理解恐怕不符合魯迅的原意。

翻開網路,看看還有什麼別的理解?結果基本是千篇一律,或大同小異,至少是對詩意本身的理解是一致的。

我卻以為書本上對詩的理解差不多曲解了原詩的含義。分三點來說明:

第一:前兩句把「曾驚秋肅」翻譯成「我已驚駭這肅殺」;把「敢遣」譯為「怎敢違心」就把意思完全譯反掉了,這是明顯的錯誤。「曾驚」是曾經,「已驚」是已經,這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概念;「敢遣」是敢於遣,「怎敢違心」是不敢遣,又是一個天翻地覆的理解。把詩人的正說成反,把歌頌衍化為批判,這是多大的問題啊!

在這裡,魯迅先生是說:我曾經為當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感到震驚和激動,所以不顧一切地上陣,帶著滿腔熱情寫了那麼多的文章。「秋肅臨天下」應該是指當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大潮」,如君臨天下一般,肅殺了舊制度的污泥濁水,是一件令人揚眉吐氣的事情,所以用「曾驚」這樣的辭彙;在這裡「敢遣春溫」是表達自己當年抱有的理想主義激情,以筆作武器投入戰鬥的情形。

第二點:「金風蕭瑟走千官」並非具體的「指1935年6月何應欽與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後國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員從河北省撤走。」而是指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或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運動以來主宰國家政務的各類官員們走馬燈似地輪換,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為著國家民族利益服務的。這是魯迅感到痛心的原因。相對應的上一句「塵海蒼茫沉百感」就是指對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眾和由這樣的民眾組成的社會了。魯迅對於民眾的遲遲不能覺悟表示痛心,心裡感到茫然。這樣理解與第一第二句才成為合理轉折的邏輯關係,才有深刻的力量。

第三點:詩的立意必須符合作者的身份、思想、價值觀和他的性格。這首詩寫於1935年12月,第二年的10月19日作者就去世了,這是他所留下的最後一首詩。考慮到他的病(「時正病卧在床」),恐怕他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這首詩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感懷。所以,詩的首兩句才會是從自己最為關心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寫起的。第三、四句對民眾覺悟不夠,社會環境沒有根本改善從心底里感到迷茫和痛苦,所恨在於「走千官」(也可指社會精英們)只是逢場作戲,忙著個人的私利而已。五、六句是「不如歸去」式的感嘆和對現實的深深失望。這是對前面的經歷和不如人意的現實之嘆惋。最後兩句中「闌干」是指橫斜的樣子,「星斗正闌干」只是說夜空中的星斗橫斜地掛在天空上面,未必就是要天亮了。可以有多種含義:一是希望,一是詢望,還有一種是信念。

原來的理解是把魯迅當作一位政治家、政客、或者是什麼政治人物了,因為只有政治人物寫詩才會與現實的具體事件聯繫的那麼緊密,說是為「紅軍長征,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而作的,這只是想像和附會罷了。魯迅一生要抗擊的是舊社會的舊制度、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他的目標是要「喚醒民眾」。實際上他的目標更大,所以詩也更深刻。

我想說的是:好的理解是求真求實、即人即事的,不會脫人離意去隨意衍化。試想:諸位這麼曲解魯迅,魯迅在天之靈是該笑呢還是該哭呢?

最後,試將我的白話翻譯附在後面:

我曾驚奇地以為那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可以把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從被長期愚昧的泥潭裡舉拔出來,於是我是懷著滿腔熱情用我手中筆去戰鬥啊。

曾幾何時,河山依舊,人物依舊,換來的仍然是「塵海蒼茫」的愚昧和混亂;你看看那一批批高官走卒們在燈紅酒綠里沉醉,而他們也不過像一個個檯面上的小丑一般,最後還是被歷史的颶風颳得無影無蹤了。

可是我還有什麼希望呢?我曾經為之奮鬥的理想依然是空無所成,我「不如歸去」吧,可是那家鄉就連賴以生存的「菰蒲」都已經被殘剝盡了。想到這裡,我就像是從夢中的「空雲」中墜落下來,猛然驚醒,直覺得「齒髮」皆寒。

深夜中想要聽一聲報曉的雞鳴,卻偏偏是萬籟俱寂;只好披衣而起,看到了那橫斜地高掛在天空中的明亮星斗。

魯迅自書《亥年殘秋偶作》

編輯 孫樂怡

—— END ——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繫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周刊出品

掃一掃,帶你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的精彩文章:

王自力:徜徉書道 感悟快意人生
張守慶:「藝術即自由 越分享越多」

TAG:杭州日報藝術典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