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百多年的傳說被證實,他們如何揭開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謎?

三百多年的傳說被證實,他們如何揭開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謎?

傳說和歷史隔著一次考古發掘,江口水下考古印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其沉銀地點歷來眾說繪紜,史學界也對此長期存在爭議。史料記載,張獻忠(1606——1647年),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義,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政權。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與明朝參將楊展遭遇,戰敗船沉,大量財物沉於江底。

2016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17年1月5日-2017年4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出水各類珍貴文物30000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確認沉銀地點為彭山江口。

2017年,4月20日,「江口沉銀遺址」二期發掘成果公布,又有大批文物重現天日。

我是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領隊劉志岩,回首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掘,真是一次有趣且難忘的經歷。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的手裡,張獻忠江口沉銀就這樣從傳說變成了歷史。看起來傳說和歷史之間似乎只隔了一次考古發掘,但這背後卻是數十個考古人99個日夜的艱辛工作。

關於「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以及歷史之謎,歡迎大家一起聊聊!

關於張獻忠沉銀的傳說

Mr. Cypress當地關於沉銀的「傳言」,實際上很久了,為什麼沒有很早就引起你們的關注?

劉志岩:從2009年我們已經在關注江口沉銀遺址,但是一直沒有開展考古發掘。因為考古發掘需要制定科學的工作方案,要有技術和資金的支持,而且要得到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的批准才能夠實施。目前,我國不主張主動發掘地下文化遺產,每年為了解決學術問題而獲得批准的主動考古發掘屈指可數。江口沉銀遺址,在2013-2015年曾遭到嚴重的盜掘,為避免盜掘對遺址本體的進一步破壞,我們在2017年初對其進行了首次搶救性發掘。

蜜汁關於沉銀,有怎樣的傳說?是如何發現的?

劉志岩:關於張獻忠沉銀的傳說,在四川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彭山江口當地流行的版本是「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而在江口鎮確實有一個石龍村,石龍村的旁邊就有條石龍溝。這條石龍溝一端連著岷江,另一端的盡頭是一堵絕壁,上面雕著一條張牙舞爪的巨型石龍。石龍的真實存在,給本就撲朔迷離的張獻忠沉銀傳說蒙上了更為神秘的面紗。

2005年,岷江河道內的一段木頭,讓我們離揭開這層面紗似乎近了一點點。這段木頭是岷江河道中挖出來的,中間已被掏空,裡面赫然擺放著7枚五十兩重的大銀錠。銀錠上銘刻的文字既有「京山」、「湘潭」等地點,也有「崇禎十年」等時間——這無疑是一批來自明代湖廣地區的官銀,但怎麼會出現在彭山江口的岷江河道里呢?那段裝載銀錠的空心木頭成為破解這個謎團的一把鑰匙。文獻里記載張獻忠正是用這樣的方式運載銀兩,但這到底是不是張獻忠的沉銀?未經過科學考古發掘,證據也顯得過於單一,所以在當時並不太具有說服力。就這樣隨著河道內工程的結束,岷江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

泡泡請問張獻忠的寶藏的來源是哪裡?是搜刮自民間還是搶劫的官府?

劉志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都有。

2016_傅明廷既然知道沉銀,那時掌握的沉銀地點等信息肯定較後世更豐富,但為何沒打撈出來?

劉志岩:文獻記載,與張獻忠作戰的明朝參將楊展曾經打撈過,因而富甲一方。此外在乾隆五十九年也做過一次打撈,獲銀三千餘兩。但是那個時代的技術畢竟有限,況且沉銀的數量也比較大,所以現在通過考古發掘還是可以獲得大量文物。

彭山江口古鎮

挖掘地點是如何確定的?

乾坤我在

小岩子挖掘地點是怎樣確定的?查閱史料文獻?高科技儀器?還是早已經有位置估計?

劉志岩:首先我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挖?根據之前了解到的情況,文物在江底,上面還覆蓋有厚厚的一層鵝卵石。潛水探摸是水下考古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但是針對岷江水流急、能見度差的實際情況,這種方案一開始就被否決了。圍堰是另外的備選方案,但是用什麼材料圍,圍多高,選擇在什麼時間圍這些也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但與潛水的方案比較,圍堰具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如可發掘面積更大、可參與人數更多,安全係數也更高等等。最後經過專家論證,圍堰發掘的方案最終得以確定。之後,就是惡補各種有關圍堰工程的理論和技術,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這些已經遠遠超過了我之前的知識儲備。圍堰考古,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全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接下來的問題是挖哪裡?滔滔岷江,到底寶藏何處?我們沒辦法採用陸地上常用的洛陽鏟在水裡進行勘探,因此選點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棘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地點選擇的正確與否是這次水下考古能否成功的關鍵。當然,最理想的結果是可以將整個遺址全部進行發掘,這樣就不會有遺漏,但現實情況是,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錢。從安全和成本的角度考慮,圍堰考古只能在岷江的枯水季節進行,也就是說,每年有四個月左右的工作時間,圍堰施工大概還要佔用其中的一個月。如果第一次地點選擇失敗,不光是造價不菲的圍堰會白白浪費,而且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再進行第二次圍堰和考古發掘。怎麼辦?為了正確選點,陸地調查與水面探測雙管齊下。先通過對遺址周邊居民以及河道施工人員的走訪調查,圈定了四個大致分布範圍,然後再通過電法和磁法等科技手段進行水面探測。

經過對陸地調查和水面探測數據的綜合考量,最後將發掘區域選擇在了其中的「望江台」地點。當時選擇這個發掘地點還是面臨著巨大壓力的,包括當地文物部門的同行都認為這裡之前挖過沙,不會有什麼重要發現。但是我選擇了堅持,因為我相信自己的調查結果,這裡就是最佳發掘地點。

乾坤我在請問水流的影響對文物總量的完整性是否有影響?是如何保障文物發掘的徹底呢?

劉志岩:水流對文物埋藏肯定是有影響的,因為是水下是一個動態的環境。如果遇到大洪水不排除現在埋藏在水下的文物會被沖走的可能性。我們本次考古發掘採取的方法是先圍堰再發掘,在圍堰內按照田野考古的探方法進行發掘,使用RTK對出水文物進行精確定位。對發掘過程中產生的所有砂石進行水洗和篩選,避免細小文物的流失。

文物出水現場。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圖

90後想問下劉領隊,目前對遺址發掘過程中採取了哪些保護性發掘措施?謝謝。

劉志岩:因為水下埋藏環境與陸地不同,對不同質地的文物要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金、銀較為穩定,銅、鐵要防止進一步氧化腐蝕,木頭要脫水和加固,現場進行應急處理,然後運回實驗室進行保護。

蔣怡劉老師好,二期發掘相比 一期,新技術運用了哪些?對你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從二期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新出現了瓷器,還有哪些新的文物種類?有沒有曾出現戰船遺骸的可能?一期曾發掘出一個殘損的印章,如今印章修復好沒?

劉志岩:你的問題都問的好專業。目前我們除了地球物理勘探的多種方法綜合解譯,還在準備做沉積和水力相關方面的研究。

考古發掘現場

關於發掘出水的各類文物

tito如何判斷這批東西到底是不是張獻忠的沉銀?

劉志岩:清人彭遵泗在他的著作《蜀碧》中,關於張獻忠沉銀曾有過這樣的記載:「獻聞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數十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且欲乘勢走楚,變姓名作鉅賈也。展聞,逆於彭山之江口,縱火大戰,燒沉其舟。賊奔北,士卒輜重,喪亡幾盡;復走還成都。展取所遺金寶以益軍儲。自是富強甲諸將。而至今居民時於江底獲大鞘,其金銀鐫有各州邑名號。」這段歷史記載中,「獻」是張獻忠,「展」指的是大明參將楊展。二人於彭山江口遭遇,張獻忠戰敗沉船,船上所載大量金銀也隨之沉沒。這批沉寶楊展曾經打撈過,周邊的居民也曾經打撈過,而且當時打撈上來的銀錠刻有各州縣的名號,這與我們如今的考古發現相當契合,而且沉船的地點也對得上,但我們缺的是直接證據。什麼證據最直接?有張獻忠的名字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退而求其次,能夠發現關於大西政權的標記也成。然而就是這樣的證據,又讓我們足足等了一個月。

西王賞功金幣

2017年3月4日,第一枚刻有大西政權年號的銀錠出水,除了年號外,銀錠上面的文字甚至還記錄了一位不見於歷史記載的名叫毛致道的大西縣令。流傳了數百年的張獻忠沉銀傳說,終於到了揭開面紗的一刻。從這天開始,西王賞功幣、大順通寶錢,這些直接與張獻忠大西政權有關的文物不斷出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他本人冊封妃子的金冊。野史中關於張獻忠與他妃子的故事有一籮筐,真真假假,不能全信,但眼前的這頁金封冊確是無比真實的。與大明的金封冊相比,這頁金封冊要窄一些、短一些和薄一些,行文風格也頗為不同,冊文中使用了詩經中的典故。這無疑是張獻忠手下的那些舊文人,慕古人之風,才拽出了「螽羽合集,內教以光」這樣的文辭。遙想當年大西王張獻忠攻陷成都,佔據蜀王府,御前冊封妃嬪,想必是非常得意的。在美女與金冊的光芒中,一代梟雄走上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巔峰。

墨跡都挖掘出哪些文物?

劉志岩:江口共出土文物3萬餘件,大致分為五類:搶劫明朝藩王的財物、州縣官府的庫銀、民間百姓的金銀財寶、張獻忠自己鑄造的貨幣、打仗用的兵器。

經考證,這些文物的歷史範圍橫跨明代中期至明代晚期,長達130年左右。所跨區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其範圍涵蓋了明代大半個中國。

2016年12月15日,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視覺中國 圖

無憂第二次考古發掘時都有哪些文物出水?

劉志岩:本次發掘區域在上一年度兩側,向外延伸300米。發掘的工作時間是87天,面積為1萬平方米,出水1萬兩千多件文物 。此次最主要的成果是明代蜀王金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問吧 的精彩文章:

在夏商周時期的上古文言里,人人都自稱「朕」
飛馳吧!「網癮少年」的磁懸浮大業

TAG:澎湃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