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上海,遇見卡地亞的「陌生風景」

在上海,遇見卡地亞的「陌生風景」

4月25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展覽正式開幕,

來自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珍藏的

100件藝術品首次來到中國。

它們將帶領參觀者馳騁於多元藝術地帶,

充分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

遇見一道陌生而又熟悉的風景。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巴黎一座玻璃建築內,由法國當代建築師讓· 努維爾操刀設計。基金會常年邀請藝術家們通過臨時展覽與這座建築展開對話、探尋靈感,不僅在於探索藝術界,更在於開拓新天地、充分探索我們生活的世界。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是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中國地區的首次大型展覽,將展出100多組涵蓋藝術、設計、聲音、科學等領域的藏品。其中包括蔡國強、黃永砯等眾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充分展現出基金會跨學科、開放性、多領域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以獨特的視覺語言為人們帶來浸入式的感官體驗。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展覽時間:4月25日~7月29日 (周二~周日 11:00~19:00)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部主任、策展人之一格拉齊婭·誇羅尼(Grazia Quaroni)進行導覽。

整個展覽分為4個區域:5層和7層的主展區,以及1層和3層的大型藝術裝置。正如展覽名稱「陌生風景」所言,這是一場關於旅行的邀約,是一次關於疆域、文字和想像的探險。穿梭於展覽現場,彷彿一會兒站在亞美尼亞草原上,一會兒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偶遇亞諾馬米印第安人,一會兒靜坐在普魯斯特椅上,一會兒挽起生活的發梢,一會兒又落入意識的汪洋,化身雨傘和縫紉機......風景,因陌生而不可預測,因不可預測而激起探索的慾望,成為那個神秘的「統一場」,在展現物質的共同本質和內在聯繫的同時,將人們帶向美麗的他處。

1

北野武: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

作為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的藝術家,北野武(Beat Takeshi Kitano)的作品充分發揮了他的想像力,兼收並蓄的風格結合高飽和度的明快色彩,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此外,在1層還展示了北野武的大型藝術裝置,這是一件以「秀吉」命名的縫紉機,不拘一格又異想天開。

2

橫尾忠則:118幅肖像畫系列

2014年,橫尾忠則(Yokoo Tadanori)受卡地亞藝術基金會委託創作了100多幅風格迥異的重要歷史人物肖像——囊括多位偉大藝術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引人入勝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是一張真誠的面孔、 一份真實的存在和一段真摯的友誼。作品強調了卡地亞基金會在30多年的藝術贊助事業中,對畫像中每一位人物一以貫之的忠誠、與每個人形成的強有力的聯繫、以及這一緊密而開放的共同體與大家庭。

3

馬克·紐森:卡爾文40

1995年,年紀輕輕且名不見經傳的馬克·紐森(Marc Newson)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首度合作。此次展出的作品「卡爾文40」由他2004年創作,這是一款集超前技藝、工業工程和未來主義設計於一體的概念化噴氣式飛機,介於樣機、雕塑和客體設計這三個概念之間,旨在探討藝術與設計,童心和創作之間的複雜關係。

4

莎拉·施: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

莎拉·施(Sarah Sze)將大量日常瑣碎的物品轉化為一個旋轉的懸浮結構,如同星座在空間內延展——從牆至牆,從地板至屋頂,最終完成匯聚,以此探知建築、感受透明度、求索建築內外的關係。

5

羅恩·穆克:在床上

羅恩·穆克(Ron Mueck)超寫實主義的雕塑十分奇特,它們令人著迷,卻也令人不安,他的作品徹底改寫了當代雕塑的藝術語言。它們或龐大,或矮小,但從未與人體尺寸相當。此次展出的作品之一——在床上,超級龐大的體積結合栩栩如生的血管、皺紋、髮絲、膚色,借鑒日常生活中人們共同的幻想和經歷,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和情感共鳴。

6

謝里·桑巴:我愛色彩

謝里·桑巴(Chéri Samba)是一位真正的非洲藝術使者,活躍於世界各地。《我愛色彩》系列是配有文字和色彩生動的自畫像。

7

讓-米歇爾·奧托涅爾:獨角獸

由吹制玻璃和金屬製作而成的藝術裝置充滿了慢慢的巴洛克式奢華風格,遊走於戲劇性和宗教性之間,讓人聯想到遊行華蓋及缺失的主體。

8

墨比斯:又見地球

墨比斯(M?bius)可謂是世上最無可爭議的漫畫小說大師,其作品橫跨「現實虛構」與「科幻虛擬」兩個領域。 3D動畫電影《又見地球》, 敲響了環境保護的警鐘,呼籲人們如果想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就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

9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蜉蝣

這是法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為此次「陌生風景」展特別創作,這件委託作品是藝術家的最新創想,展現了蜉蝣的一生。參觀者在欣賞裝置錄像的短暫時間裡與蜉蝣圖像糾纏在一起,如同人類在世間轉瞬即逝。

10

森田大道:東京色彩

森田大道(Moriyama Daido)的照片見證了戰後日本的劇變,表現了日本國內現代行為與世俗傳統的矛盾狀況。他拍攝的關於東京的照片,特別是新宿狹窄的街道景觀,傳達出其對都市世界原始而又尖銳的設想,揭示了東京生活的恆常與變化。

11

亞歷山德羅·門迪尼:嬌小的大教堂

「我以藝術家方法論工作,即在有工業或建築設計項目時,我必然按照具體需求來進行設計,這種方法行之有效。但只要有一點可能,我就任想像自由馳騁。」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的《嬌小的大教堂》是一件縮小後仍然十分壯觀的作品,在這座教堂里佇立著一尊神像——既屬於又不屬於所有存在的宗教信仰。

12

雷蒙·德巴東:法國

雷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on)週遊世界,以結合文本、筆記的形式進行攝影報道,希望能夠盡情地探索每個領域與概念,自2004至2010年,他走過法國每條公路、每個地區和每種地形,只用 8×10 鏡頭記錄經歷的一切,讓觀眾體驗真實而又多變的異域風情。

13

迪勒爾·斯科菲帝歐+仁弗洛設計事務所:出口

《出口》是一件基於調查當今人口遷移及其主要原因的沉浸式藝術裝置,由從全球數以百計的信息來源收集到的數據生成。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法國哲學家和城市理論家保羅·維利里奧(Paul Virilio)提出的一個觀念,創作於2008年,在2015年巴黎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之時,更新了新數據,反映了自首次展出以來,遷移模式的驚人演變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此次展覽也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繼續發掘中國新銳藝術家、探索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的絕佳契機,一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如高山、胡柳和李永斌,將和黃永砯、蔡國強等已經獲得國際聲譽的中國藝術家共同展出自己的作品。

▲蔡國強:白聲。這是一幅讓人聯想到岩穴牆壁裝飾藝術的大型壁畫。

▲黃永砯: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展覽內容包含1988年策展人與藝術家對談的照片,還包含被該書剩餘物覆蓋的1張桌子和5把椅子,作品旨在質疑文本對歷史和文化的壓迫性影響。

▲胡柳:浪,9月17日。以鉛筆線條重複交疊後形成的整幅黑色畫面,是心理和時間在黑暗中的密集展開,從而塑造了有精神深度的空間。

▲高山:第8天。高山在出生第8天即被領養,他的養母把他撫養成人。《第8天》正是圍繞著他母親的日常生活所展開的一場親密訴說,通過對其母親的日常生活、生活用具及母子之間的關係,嘗試挖掘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牽絆。

▲李永斌:臉16。作者將自己面孔的圖像投射在六炷香燃燒時升騰的煙氣上。隨著煙氣的飄動,面孔也變得飄忽不定。這既是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懷疑,也是對所有的生命和物質世界的懷疑和反思。

文字 / 王昱心

圖片 / 上海當地藝術博物館

美編 / 晨曦

致青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TERNI設計時代 的精彩文章:

「點石成金」的巴西兄弟:來自熱帶的現代主義者@設計上海
Airbnb愛彼迎十周年:處處是歸屬,時時有驚喜

TAG:INTERNI設計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