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年無休小長假扎堆,被資本偏愛的音樂節穩賺不賠?

全年無休小長假扎堆,被資本偏愛的音樂節穩賺不賠?

導語

五一小長假的落幕同時也宣告著各大音樂節暫時告一段落。從「草莓」、「迷笛」,再到今年首度引進國內的格萊美音樂節,它們每天都用數以萬計的人流量在宣示著自己有多大的市場,伴隨著音樂消費的升級嘉賓也越發多樣化,被資本偏愛的音樂節吸引著大量的樂迷、粉絲和中產階級,看起來似乎是一樁穩賺不賠的生意。

作者|萌貝貝

關於音樂節,第一印象非「人多」莫屬,從人牆、人造浪、開火車、跳水,每一個都是音樂節的專屬標籤。在這裡只要音樂聲起,所有人會跟著歡呼雀躍,在觀眾人群中狂歡的男男女女和西裝革履、職業OL的自己截然不同。音樂節就是一個可以讓人擺脫自我,或叛逆,或者神秘、純粹的地方,這裡不光有青春、情懷,還有關於包容和理解萬歲。

1

音樂消費升級,音樂節扎堆小長假

五一小長假期間,草莓、迷笛、格萊美扎堆舉行,北京、上海,又一次陷入音樂的狂歡。今年的草莓音樂節對於北京來講格外特別。草莓再次回歸北京,免去飛往其他城市的舟車勞動,給無數在北京的青年又一次方便「放肆」的借口,場面火爆依舊,一票仍然難求。

首次在國內舉辦的格萊美音樂節人流量達到5萬餘次,「最大的噱頭不是首次,而是格萊美這個全球矚目的『IP』。」和草莓、迷笛的狀況一樣,即便交通再不方便,單日人流量也是以萬為單位計算的,為了看一眼喜歡的歌手,或者滿足消費需求,外在的一些不便利因素也就無可厚非了。

從免費、幾十元到現在的幾百元,音樂節這個舶來品在2000年開始之後,門票的價格一路飛漲,這一漲幅和人流量的增長趨勢也是成正比的走向。遇到過政策管控,經歷過井噴式增長,音樂節從一個變成兩個,到如今已經攀升至200多場,截至目前除了「老牌」的迷笛和草莓之外,大理洱海音樂節、成都朋克音樂節、西部大漠音樂節、武漢春浪音樂節、獼猴桃音樂節等等以音樂種類、地域名稱或水果品種命名的音樂節逼近百位,而每年的五一都是舉辦音樂節的黃金時期。

在現如今唱片衰敗的階段,音樂節的生長趨勢喜人,「不看一場,好像枉為青年」,有些人是為了偶像,有些人是為了青春和理想,而有些人純粹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音樂節也從最初樂迷的嘉年華、文藝青年的大型廟會變成了粉絲或路人的打卡聖地。

互聯網信息時代,也許很多人不會再為一張專輯徹夜排隊,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音樂付費,電子專輯、付費單曲似乎早已成為家常便飯。而偽文藝、偽rocker也成為諸多路人的標籤,每個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對小眾文化的鐘愛,其實只是不願在大眾高呼「小眾文化時代」的當下,被萬人「淘汰」。

除此之外,90後、00後這一代新青年,他們具備獨立特行的性格特徵,他們接觸過繁雜的音樂品種和新鮮事物,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之下,他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小眾偶像(逐漸成為大眾偶像)買單,而音樂節恰恰是他們狂歡的首選,正如他們所說「為了青春,為了理想,為了偶像。」

而一些沒有從年少時感受到這一文化衝擊的中產階級,他們也願意為此而消費,「好像是為了彌補缺失,又像是為了情懷和姑娘買單。」隨著音樂消費的不斷升級,這種「小而美」的音樂節成為形形色色人們的花錢聖地。

2

嘉賓多樣化,再不只是樂迷的狂歡

如今音樂節的嘉賓除了謝天笑、逃跑計劃、新褲子、後海大鯊魚等等這些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故事的嘉賓之外,搖滾樂壇的老臘肉許巍、崔健、黑豹樂隊也頻頻現身。新一代歌手竇靖童、陳粒、李志也都是音樂節標配,除此之外,張曼玉、謝霆鋒、陳偉霆、田馥甄也都成為常客,由此會發現,音樂節的嘉賓再不是小眾的搖滾、電音、爵士歌手或樂隊,越來越多的人氣藝人,搖滾老炮都輾轉演出,甚至他們可以稱為音樂節的新名片。

嘉賓的多樣化直接影響到的就是粉絲的多樣化,音樂節再不是樂迷的小私心,轉而變成了粉絲的狂歡。在首屆格萊美音樂節上會明顯感受到現場觀眾的差異。當天謝霆鋒以歌手謝霆鋒的身份現身,LED背景大屏幕剛顯示出「謝霆鋒」三個字時,現場的應援聲就此起彼伏。放眼望去,舞台下方前排幾乎都是歌手謝霆鋒的應援手幅和燈牌。

當謝霆鋒演出結束離場時也會明顯感覺到人群的流動,這一情況在陳偉霆表演之後也很明顯。陳偉霆依舊發揮著自己長跳型歌手的特質,充滿誘惑力的身材引得粉絲尖叫不斷,從手幅、手賬到燈牌,應援設備絲毫不亞於演唱會,這對於音樂節人擠人的場合來講似乎並不方便,然而卻絲毫阻擋不了粉絲的熱情。幾首唱罷,幾乎有一半的觀眾離場,左右舞台的對比十分鮮明。

除了人群流動性能看出差異化之外,從不同音樂人、樂隊的表演過程也能略知一二,粉絲絕不會為了不是偶像的人吶喊,但為音樂節慕名而來樂迷們,幾乎每一個都很捧場,他們喜歡現場不同嘉賓的表演,從呼喊的分貝到揮舞的雙臂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青春、情懷、叛逆、壓抑等不同的情緒。

嘉賓的多樣化,直接導致音樂節不再僅僅是樂迷的狂歡,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愁。

3

被資本偏愛,但盈利依舊難實現

音樂人和樂迷瘋狂,讓音樂節背後的生意也越發的瘋狂,當受眾越來越多的會後,音樂節的商業發展空間自然會無限放大。當具備商業空間發展的條件時,資本肯定不會缺席,尤其是對國內文化產業躍躍欲試的資本家們,當然也會抓住音樂領域的存在的商機,而音樂節則備受偏愛。

回看音樂節在國內發展的軌跡,從2000年到現在18年的時間裡,音樂節從無名「趴體」已經成為了萬人狂歡的聚會。迷笛校長張帆在2000年自費在學校禮堂辦了一場演出,花費5萬元,吸引了1000多人觀看,當時那張免費的演出就成立後來備受中國樂迷推崇的第一屆迷笛音樂節。

音樂節免費觀看的習俗一直到2005年10月才得到改變。第六屆迷笛音樂節,票價一天30元,四天通票100元,開啟了中國音樂節的門票時代。而音樂節的首次盈利則是在2007年10月,120萬元的投入,換來了140萬元的收入。

2009年5月,摩登天空主辦的「草莓音樂節」在北京通州舉辦第一屆,此後便成為樂迷瘋狂pick的音樂節。和迷笛音樂節一開始都是張校長自己支撐不同,草莓音樂節有更多資本的支持,背後的摩登天空已經擁有多輪次的投資。

其他的音樂節里,比如電子音樂節背後有叢林文化,張北草原音樂節的資本投入是音樂時空,去年的獼猴桃音樂節則是愛奇藝主辦。不斷刷新自我模式的音樂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除了賺取門票錢這種基本的商業模式外,贊助費和廣告商都是很大的佔比。

當然音樂節現場的美食攤位、創意市集或者衍生品的開發售賣都是商業收入來源,即便是在數以萬計或十萬的人流量之下,收益並不可觀,近兩年的音樂節中能賺取收益的佔比也只是在15%-20%之間,除去草莓、迷笛這一類成熟具備規模的音樂節之外大多數都是虧損或勉強持平的階段。

音樂節和演唱會的成本大致相同,從場地、舞台搭建、安保、批文、宣傳、藝人、後勤、現場能源布置等都需要成本支出。尤其是藝人這一項,舉辦一屆音樂節邀請藝人數量在十位到幾十位不等,天數也是一到三天左右,成本幾乎能花費總預算的一半。從業內了解到,舉辦一屆大型的音樂節,「去年的預算成本就已經達到了千萬。」

在高額的成本和不美好的票房來看,音樂節的成本和收益天秤難以達到平衡。值得慶幸的是,票房並非音樂節的主要收益來源,贊助費和廣告商的投入才是,但是假若成本過高似乎也難以實現盈利。再加上國內市場衍生品一類的生意也難以同國外成熟的模式比較,從而這被資本偏愛的音樂節,並非是旁人眼裡看到的只賺不賠的好買賣。

雖說收益不佳,但對於資本家們來講看流量收益要多於金錢收益,廣告商和贊助商他們希望有足夠的曝光量和帶貨能力,而音樂節受眾不管是從人流量還是消費能力都能滿足其需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大型的音樂節總冠大多以汽車這一類的產品為主。此外對於主辦方來講,每一屆成功的音樂節都是為其積攢資本引進新一輪融資的絕佳途徑。

在資本的偏愛之下,音樂節模式的不斷刷新,質量也一再提升,除了音樂人和樂隊營造的現場效果之外,越來越多的跨界活動也實屬令人興奮。一屆音樂節已然成為音樂、電影、AI、教育、娛樂等多種元素的融合,總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給樂迷帶來驚喜。

雖說現如今大多數的音樂節還難以實現好的收益狀況,但是能有著高度呼籲和瞬間集結萬或十萬人的活動自然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當然這其中危險和機遇是並存的。

娛樂新觀察

泛娛視界洞察者

微信公眾號ID : YLXGC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新觀察 的精彩文章:

今晚來了!江蘇衛視帶你領略 《南方有喬木》,年度強勢IP劇三大看點搶先看!
「品格」系列過億次討論背後,是觀眾對優質劇集的「如饑似渴」?

TAG:娛樂新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