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恐懼死亡時,到底在恐懼什麼?

當我們恐懼死亡時,到底在恐懼什麼?

—1—

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初三畢業那年的夏天。我的同桌,一個大眼睛、大耳朵、古靈精怪的男同學,去湘江里游泳,再也沒有上岸。後來,到了他的家——那個曾無數次盛情邀請我去的家,原來是個狹小昏暗的房間,床鋪和書桌都在客廳,牆上掛著他的遺像。一個故作堅強的老爸,一個已經崩潰的老媽。我傷心得哭了一整晚。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相信他死了。

我很內疚,和他同桌時,對他太不友好了。儘管他想了很多辦法逗我開心,可我總是諷刺、嘲笑、打擊他。我的文具盒裡,至今還保存著他送我的禮物:一塊吸鐵石。多少次在夢裡轉轉回回,我總是夢見他,在竹林里幽怨地看著我,一如15歲少年時的模樣。

後來,再有如他般對我好的男孩子,我變得小心翼翼。我不再是那個驕傲、任性、渾身長刺的小公主。我不想傷害任何人的善意。他的離去,教會了我「善待別人,珍惜當下」。如果,還有一次機會的話,我會開開心心地和他成為好朋友。

—2—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過的生死也越來越多。可我總覺得那是別人的,離我好遙遠。直到這幾年,父母年事已高,健康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頻繁地出入醫院,經歷了許多生死攸關的時刻。幸運的是,他們都有驚無險,可這以後,我經常擔憂他們。

一夜間長大的我,開始尋找生與死的答案:哲學、心理、宗教,但一直找不到能說服自己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爸爸參加同學聚會,全是8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無關財富、成就、地位,而是死亡。其中一位王伯伯,指了著在場的每個人說:「我死後,絕不會讓家人通知你們,所以,你們都不會接到我死亡的消息,更沒有什麼葬禮。」

他掏出脖子上的小藥瓶,瓶里有三顆葯,不是救命葯,而是「送命葯」——是為有一天大限來到而準備的。三顆葯已經在瓶里呆了好幾年,他笑嘻嘻地說:「不知道藥效是否已經過期了?」

第一次聽說有人以這樣的態度直視死亡。如此坦白、直率,好像和一個老朋友握手:我來了。或許,在他看來,對死亡的擁抱,其實是對自己所做的一個很好的告別。要做的事情已經做完,要完成的心愿都已經達成,沒有什麼可以後悔惋惜的,向過去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3—

我猛然意識到,或許人們對自己的死亡並不害怕,而真正害怕的是活著的人。「你被拋棄了」突然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或許,我害怕親人的離去,更害怕他們死後自己無處安放的孤獨。這就是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

存在主義心理學有四個核心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其中,死亡焦慮是一種永恆性的深刻存在,只是,大多數時候它都很隱蔽。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提到,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恐懼著死亡,有的是外顯的死亡焦慮,有的是隱秘的死亡焦慮。揭示隱秘的死亡焦慮常常需要一番探索。不過,無論你的意識如何精心隱藏,關於死亡的想法都會不經意地冒出來,散播到你的夢裡。可以說,每一個噩夢都是死亡焦慮掙脫束縛、恐嚇做夢者的結果。

在照顧爸媽那段時間,我的精神壓力特別大,每天晚上都做噩夢:或者被人追趕逃生,不能停歇;或者面臨連自己都不清楚的莫名威脅,四處躲藏;或者飛到高處,突然失控墜落;或者在觀看別人的墳墓。夢醒之後,那種心有餘悸的感覺非常強烈。這就是白天被壓抑的死亡焦慮,在夜裡以象徵的形式出現在夢裡。

—4—

然而,面對死亡,我到底在恐懼什麼?

▋恐懼事情本身

我害怕爸媽離去,甚至無法想像沒有他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像科幻片演的那樣迎來世界末日,一片灰色、令人窒息?

與爸媽在一起這麼多年,我們早已血脈相連、心靈相通。只要有爸媽,就有最溫暖的擁抱、最愉快的歡笑、最美好的記憶,點點滴滴都已深入骨髓,捨不得,也放不下。

▋害怕面對恐懼背後的創傷

這個創傷就是,我將不再享有父母的愛,背後是無處安放的深深的孤獨。被拋棄的感覺,真的很不好。

其實,在爸媽年老體衰時,我就開始像他們小時候擔心我一樣擔心他們了:我怕他們輕信別有用心的洗腦推銷而上當受騙;怕他們獨自上街在人多的地方跌倒受傷;怕他們做飯忘記關掉明火引發火災;怕他們天涼不知道加衣服而感冒生病……

一切的一切都開始互換。還沒來得及失落,我便像個救火員一樣,勇往直前地與他們一起面對人生中的生死時刻。可是,我真的準備好了嗎?

▋缺乏安全感、內在匱乏的投射

我之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安全感很強的人。我喜歡探險,走崎嶇的山路攀登高峰;我喜歡一個人獨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面對別人的誤解、非議,我也能置之不理一笑了之。熟悉我的朋友,認為我是一個溫暖的人、有想法的人、真正活出自我的人。

可是,真是這樣嗎?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會卸下厚厚的殼,讓我的迷茫、軟弱、依賴伸出頭來自由呼吸;而在危急關頭,它們會「砰」地一下全部迸發出來,讓我束手無策,陷入深深的掙扎與絕望。

這種自我防禦看似堅硬,實則一擊即破。內在的「空心」,才是我的真實寫照。

—5—

面對死亡焦慮這門靈魂的功課,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面對它,了解它,而不是征服它

對死亡的恐懼每個人都有。自出生開始,我們就已走在了向死的路上。死亡焦慮就像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也許可以看到隱藏在自己體內的不一樣的自己。

死亡是屬於我們生命本身的東西。而自己身上的任何東西,都是朋友,不是敵人。不要憎惡它,因為它已經陪伴我們很長時間了,哪怕帶給我們難受的感覺,這後面也一定有能看到光的東西。

如果一心想著要征服它,那我們就把它放在敵對位置了。除了恐懼死亡,我們還會產生被它征服的恐懼。所以,為何不和它握握手,給它一個大大的擁抱?面對它,了解它,接受它,融化它。

▋停止思考,做出選擇,馬上行動

這就是活在當下。只思考不行動,對我們的體驗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增加恐懼。只有去做,我們才知道事情有多少種可能性,以怎樣的面目向我們展開。比如,我們可以去參觀墓地,去西藏看天葬,嘗試和父母談談死亡,找關於死亡的書來看。這樣,我們會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一同經歷的事前。

但很多人會說,我一直在焦慮,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巴夏曾經說過,每一個時刻,都有那麼一個選擇,比其他選擇讓你更興奮一點點,而這個選項就是你要去做的。買一束花,讀一本書,吃一個冰淇淋,如果能讓你興奮一點點,那就去做吧!

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意義

我們不妨解設,你已經知道自己何時死去,這時你最想要什麼、最想做什麼?這個就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你生命的終極意義所在。

在比利時電影《超新約全書》中,小女孩以雅將所有人的死亡日期發送了出去。人們在恐慌的同時,開始審視自己的餘生。在以雅的指引下,6個門徒拋棄了原來自己並不喜歡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孤獨的殘疾姑娘接受了職業殺手的追求,談起了人生第一場戀愛;貴婦認清了丈夫冷酷自私的面目,毅然決定與黑猩猩共度餘生;公司職員丟掉了枯燥的工作,跟隨鳥群環遊世界……

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寫道:

我曾與瀕臨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密切接觸,長達十餘年。我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非但沒有陷入麻木的絕望,反而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改變。這些人放棄了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重新安置了人生的重心:他們主動選擇不做違背心意的事情;他們花時間與至親至愛進行更深的交流;他們對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變換的四季、美麗的大自然以及節日或是新年的來臨充滿感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發生都是必然。如果善加利用,死亡焦慮會喚醒我們的意識,促使我們覺醒,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轉折時刻。畢竟,我們也許只擁有這一次生命,為何不好好地活出自我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森心理 的精彩文章:

被嫌棄的Ayawawa粉絲的告白:喪失自我有什麼關係,只要有人愛我

TAG:開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