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你可能正在經受「過度醫療」!原衛生部副部長說出了真相

你可能正在經受「過度醫療」!原衛生部副部長說出了真相

一個「病」字,足以讓人神經繃緊。其實比生病更可怕的,是「你以為自己病了」;比「你以為自己病了」更可怕的,是醫院的過度醫療。

一本名為《無效的醫療》的書,多年前就引發了歐洲學界對過度醫療的極大關注。

作者以批判觀點,解析了癌症、心血管病、骨質疏鬆等疾病的治療問題,認為其中存在太多無效醫療,對患者和社會造成極大傷害。

而過度醫療與無效醫療的現象仍在國內外大量存在。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為你解讀書中提到的過度醫療與無效醫療問題。

受訪專家

原衛生部副部長 黃潔夫

過度醫療是全球問題

《無效的醫療》的作者是德國學術記者尤格·布萊克。他在開篇就引用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道稱,約20%~40%的患者接受了無效或療效不明顯的治療。

作為一位從醫半世紀的老醫生,黃潔夫向記者透露,他見過許多無效治療的案例,所佔比例可能高於20%~40%。

比如,70%的膽囊結石沒有癥狀,醫學上稱為「安靜的石頭」,並不影響健康。小於8cm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不需要手術切除。但現在只要進了醫院,一般都讓你去做手術。

無效醫療是指治療並未起到應有作用。

布萊克說,很多疾病是自愈的,外部干預並不起效;不少治療相當於安慰劑,身體最終康復靠的是心理作用;一些不必治療的小病被誇大,施治沒帶來更好效果。

這些被作者詬病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今常說的「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既包括過度治療,也包括過度檢查。布萊克在書中以乳腺癌為例,提出一種觀點:相關檢查在讓患者受益方面,作用有限。

黃潔夫對此表示認同:儘管診療手段進步了,但諸如胰腺癌等病的預後與上世紀60年代相差無幾,存活率並沒太大提高。

過度醫療是一個全球問題。

《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有關過度醫療的文章指出,美國每年4億人次的門診中,很多軀體癥狀與心理狀態相關,接近75%的癥狀可在幾星期或幾個月內自行緩解,無需治療。

由於甲狀腺癌診斷標準問題,導致很多患者接受了切除手術,但這一舉措並沒使甲狀腺癌治癒率與死亡率發生明顯變化。相反,術後約11%的患者出現了甲狀旁腺功能減退,2%聲帶麻痹。

英國皇家醫學院學會在201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同樣提醒,英國部分醫生為病人開出不必要的檢查,導致過度醫療。

「醫院成了大賣場」

很多葯不該吃,卻在吃;很多治療不需要,卻在做;很多手術使病人更痛苦,卻在進行。黃潔夫認為,這一現狀主要源於兩大方面原因:

一是醫學發展的局限性;

二是醫療行業的逐利行為,以及醫生、病人對疾病和生死的認識不足。

醫學發展史證實,過去風行一時的許多療法都是荒唐、有害的,比如中世紀風靡西方的「放血療法」。醫生認為,只要將「有毒」的血液放出就能治病。

隨著醫學發展,直到20世紀,該療法才被拋棄。我國曾流行的「雞血療法」宣揚「打雞血治百病」,也是有害的。

黃潔夫表示,醫學是門有遺憾的學科。人類至今對自身的了解十分有限,導致醫療手段有種種不完善。現在認為好的療法,未來可能發現是錯的。

另外,由於醫學局限與患者期望存在巨大落差,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更易導致過度治療。

很長時間以來,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測被認為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檢查手段之一。

但後來的研究證明,除了前列腺癌,還有其他原因導致PSA升高,因此常會出現「假陽性」,使病人經受不必要的、有害的治療。

於是,2014年的世界癌症大會發布前列腺癌檢測的最新指導原則草案,希望減少過度診斷和過度醫療。

《無效的醫療》中,作者以「醫療院所成為大賣場」為題,用整整一章的篇幅總結了商業逐利在過度醫療中起到的作用。

布萊克認為,對一些醫療機構來說,商業考慮正在取代仁心仁術。

比如,德國巴登州一家製藥公司曾給醫生們寫信,宣稱健康檢查產品的「積極市場化」已成為診所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信中還告知如何「激發」患者自費。

對國內類似逐利行為,黃潔夫感慨地說,這與公立醫院無法保證完全的公益性有很大關係。

對大部分公立醫院來說,運營成本的90%都要靠自己來掙,不得不考慮怎麼多收病人,創造經濟效益。

改革、教育兩手抓

很多人都受益於合理的診療,但也如布萊克所說:「不能對醫療存在的壞處視而不見。」

如何減少我國的過度醫療,使醫學克服它的缺陷呢?黃潔夫開出的藥方是:醫療服務體制改革和病人、醫生教育,兩手抓。

體制改革方面

應將公立醫院辦成真正的公立醫院,保證其公益性。

民營醫院按市場經濟規律,理順價格和服務,政府要加強監管。民營醫院也應有一定公益性,因為醫療本身就是公益事業。

教育方面

加強對醫生的人文教育

黃潔夫表示,一些醫生只看檢查結果就做診斷,與患者溝通不足,因而容易誤診,並過度治療。

加強醫生人文教育,不僅有助於促進醫患溝通,也能督促他們在診療中守住道德底線。

加強對群眾的科普教育

針對群眾加強科普教育,縮小醫患間的信息不對稱,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醫學,形成正確的生死觀,有助於和醫生共同選擇更科學的診療方式。

「其實每個人能為自己健康所做的事,比醫學所能提供的還要多。」布萊克在書的最後強調,客觀看待醫學,人們才能更好地做對自己有益的事。

本期編輯:王曉晴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煲的湯里到底有沒有營養?專家忍不住說出了真相
這種長在「菊花」上的血管病,是專門為人類準備的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