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顏色釉瓷器中的貴族-紅色釉瓷器

顏色釉瓷器中的貴族-紅色釉瓷器

釉里紅瓷器,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釉里紅,這種稀少的瓷器品種開始不斷引起人們的注意,並以其卓然大氣的風範,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釉里紅的最大特點是燒制難度大,成品率極低。它是以銅為著色劑,在白胎上直接繪製各種圖案紋飾,在上面施一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了紅色,所以名叫「釉里紅」。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紋貫耳瓶

釉里紅,瓷器釉下彩裝飾手法之一,創燒於元代景德鎮,但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在窯爐中火候不到,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火候銷過銅離子便揮發,從釉層中逸出,呈現特有的飛紅現象或乾脆退色,紋飾不連貫。當時燒柴窯很難控制窯溫,只有憑把樁師父的經驗與取出火照對比,無法大規模生產。而且元人尚白,漢人尚紅,民族認同感也有別,所以釉里紅產量一直很小。

明永樂,青花釉里紅雲龍紋梅瓶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紅瓷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量上比較,甚至比青花瓷還多。洪武早期的製品多呈黑紅,不夠鮮艷,甚至有些燒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類品種貫穿洪武朝始終,堅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較純正紅色。風格古樸、厚重,器型碩大,紋飾豐滿,氣勢奪人。充分展示了明朝開國之君的胸懷與氣度。

元代釉里紅扁瓶

清晚期釉里紅人物鼻煙壺

《故宮瓷器精品》釉里紅纏枝花卉紋盞托

經典作品

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執壺,是釉里紅瓷器中的佳作,造型優美,紋飾布局繁密,描繪細緻,高32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1厘米。

壺唇口,細頸,斜肩,碩腹,圈足。壺身作玉壺春瓶式,壺體一側置彎曲細長的壺流,並以一雲板形飾件與壺身相連,另一側置曲柄,連接於頸腹之間,柄上端置一小系。壺通體繪釉里紅紋飾,唇口繪回紋一周,頸部分層繪焦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各一周,腹部滿繪纏枝牡丹紋,壺流亦滿飾纏枝花卉,壺柄繪有纏枝梔子花等紋飾,近足處為一周變形蓮瓣紋,足外牆繪卷草紋。足內滿施白釉,無款。此壺造型優美,紋飾線條流暢,一氣呵成。在裝飾風格上一改元代紋飾繁密的特點,布局漸趨疏朗,採用分層裝飾的手法,繪畫粗獷而不失工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鈞紅釉

鈞紅釉,瓷器釉色名。宋鈞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

當代鈞瓷精品

北宋鈞窯瓷器

鈞紅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過去青瓷單純以鐵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的傳統,配入了銅、鐵、磷、錫等多種元素,分別配釉,分層掛釉,加上獨特的燒造工藝,使鈞瓷釉層結構變化複雜,釉層含蓄光潤猶如寶石。釉層里的氣泡對光線的攪動作用,使釉中的流紋變幻無窮。有的像雲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雞血,也有綠色像鸚歌綠,有的淡白像秋天的月光,或深沉的藍天。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掛釉和燒成方面堪稱絕技,也是宋代陶瓷藝苑中一個創舉。

《故宮瓷器精品》鈞窯玫瑰紫釉花盆托

台北故宮館藏精美鈞瓷

宋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花盆連盆托

故宮藏鈞瓷

鈞紅釉瓷器艷麗悅目,還常出現紅、蘭、紫三色互相交錯,如火如霞的絢麗畫面,但色釉一般不脫口,色調紅里泛紫,又稱「玫瑰紫釉」、「海棠紅釉」。自古以來鈞紅釉瓷極受器重,視為珍品,價如黃金,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紅一片」的贊語。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也成功地仿燒鈞紅釉。

宋 鈞窯紫秞小杯

宋 鈞窯天青釉紫斑盤

鈞釉的主要特徵是釉層豐厚,釉質瑩潤,釉紋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之感,形成飛壁流火釉色慾滴,釉色以紅紫為基調,相映交輝,形如流雲,燦若晚霞,變幻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世人把這種奇妙現象稱為「窯變」。

故宮藏鈞瓷

產生「窯變」色彩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銅的氧化物的釉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高低和氣氛的濃淡而呈現的變化,其變化之多不勝枚舉,多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和「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及「五光十色潤如玉」等詞來形容鈞瓷窯變釉色的美妙。在釉色上明凈透活獨樹一幟,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賞心悅目格外動人。

鈞瓷花口盞

北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藏鈞瓷

霽紅瓷

銅紅釉的一種,創燒於康熙後期,霽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經130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故名「霽紅」。特點是釉汁凝厚,釉面有桔皮紋。

康熙款霽紅釉盤

康熙霽紅釉筆筒

霽紅釉盛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的霽紅釉釉色普遍深紅,個別的較為淺淡鮮亮,色調均勻,有的釉面有細小的桔皮紋。

清雍正 祭紅釉花盆連托 (一對)

清雍正 霽紅碗

雍正時的霽紅釉釉面潤澤,釉色分深、淺、濃、淡。乾隆時除御窯廠外,民窯也有燒造。《景德鎮陶歌》有載:「官古窯成重霽紅,難全美瓷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可見霽紅器亦很難燒成,成器中又以有「大清康熙年制」官窯款者為珍貴。

清乾隆 霽紅釉描金題詩花卉紋膽瓶

清乾隆 霽紅釉荸薺扁瓶

清咸豐 霽紅釉玉壺春瓶

抹紅釉

瓷器釉色名,「珊蝴紅釉」的一種,屬低溫紅釉。創於明代,清代康熙時成就突出。它不採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名。「抹紅」釉層不均勻,並有刷痕,但色澤清麗溫潤。

礬紅釉

礬紅釉是紅釉之一,屬低溫釉,以青礬為原料,經煅燒、漂洗製成礬紅,故稱礬紅釉。主要著色劑為氧化鐵,又名鐵紅,它的色澤往往帶一種橙子般的紅色。燒制方法是在已燒好的白胎上施釉,二次入窯在900℃左右燒制而成。

明嘉靖 礬紅釉描金孔雀花石紋執壺

礬紅釉在明中期開始有很大發展,因嘉靖時期麻倉土告竭和燒造銅紅釉的技術衰退。礬紅釉呈色沒有銅紅釉色澤純正鮮艷,但其呈色穩定且易燒造。明清時作為紅色彩料廣泛使用,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多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

清乾隆 礬紅九龍太白尊

高溫銅紅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鎮窯創燒成功後,經歷了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輝煌,到嘉靖時已趨於沒落。從存量較少的嘉靖銅紅釉傳世品中可見,其釉色已不鮮艷,色調發暗,色澤紅中泛黑。此時,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礬紅釉瓷器大量出現。這種礬紅釉瓷器一般要經過兩次燒成,即高溫燒成白瓷胎,再塗抹礬紅料入窯低溫焙燒成器,因而這一品種又稱抹紅。它的燒制技術相對容易,一度替代銅紅釉的地位。

清嘉慶 礬紅釉留白花卉紋蓋碗

清同治?礬紅釉茶碗

民國 礬紅描金博古壯罐 (一對)

礬紅釉梨式執壺

豇豆紅釉

豇豆紅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是清康熙時的銅紅。是釉中名貴品種之一。釉色淺紅,釉面多綠苔點。這種綠色苔點本是燒成技術上的缺陷,但在渾然一體的淡紅中,摻雜點點綠斑,反而顯得幽雅清淡,柔和悅目,給人美感,引人遐思。

清康熙豇豆紅搖鈴尊

康熙 豇豆紅太白尊

由於銅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燒成後呈色各異:有的在勻凈的粉紅色中泛著深紅斑點,或者紅點密集成片,有的則在淺紅色中映而疏露著綠斑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之美譽。

清康熙 豇豆紅萊菔瓶

清康熙 豇豆紅菊瓣瓶

豇豆紅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紅袍」或「正紅」,通體一色,鮮艷明快,沒丁點瑕疵;略次為釉色如豇豆,有深淺不等的斑點及綠苔,稱「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較淺為「娃娃面」或「桃花片」;

上乘豇豆紅柳葉尊

清 豇豆紅釉柳葉瓶

再次者色調更淺,或晦暗渾濁,為「乳鼠皮」或「榆樹皮」;更次者則釉色呈灰黑不勻的「驢旰」、「馬肺」色;釉為黑焦泡的一類,則屬最次品。豇豆紅器無大件,多為文房用具如水盂、太白尊、印盒、洗或陳設類瓶等,小件如柵葉瓶、菊瓣瓶以及更為少見的盤等。清康熙朝燒造成功。豇豆紅器均為官窯產品,民間時有仿。豇豆紅釉,基本所有瓷器的圈足里都呈現銅銹色斑。

鮮紅釉

明代永樂時,景德鎮窯燒造成功色調純正的鮮紅釉。色澤鮮艷、勻潤。自從這種紅釉器問世以後,文人與嗜古之士紛紛加以評論。

紅釉印花龍紋碗

在此之前,陶瓷領域還沒有一件色澤純正的紅釉瓷器。永樂鮮紅釉的燒製成功,是明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一項重大貢獻。

明 鮮紅釉僧帽壺

永樂時期,紅釉燒造技術逐漸成熟,器物明顯增多,常見器型有瓶、盤、碗、高足碗等。胎薄體輕,造型規整。永樂紅釉系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呈色穩定純正,一改元代的暗紅色調為鮮艷如初凝的雞血紅,後人稱之為「鮮紅」、「寶石紅」等。永樂紅釉器多無紋飾,少數印有雲龍紋。有款器物少,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紅釉高足碗中印有雲龍紋飾,碗心刻葵花內書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是傳世品中較少見的永樂官窯款識器物。

明永樂鮮紅釉高足碗

明永樂時期紅釉器所以超越前人,取得這樣出色的成果,關鍵在於匠師們通過長期實踐,找到了釉料配製比例,純紅釉對發色原素銅的需要量並不大,約為全部釉料的0.2%-0.5%,再加上掌握了燒制的恰當火候。光亮的、不流動的、不開裂的釉面,是由於釉中含有稍多的氧化物,使銅在1250℃-1280℃的高溫下發生化學變化的結果。由於銅紅對燒成條件的敏感性極大,溫度、氣氛稍有差異,就會呈現出各不相同深、淺、明、暗的紅色,釉面也有光潤或粗糙之異,甚至有時會變成灰色和黑色,質量很不穩定。所以,即使是富有經驗的工匠,在當時的條件下,燒制這種產品也並不十分有把握。

清 鮮紅釉鹿頭尊

今天所見這類傳世品中的色調鮮艷的深紅釉器,大都是內廷專用的百里挑一的精品。燒制這樣一件瓷器作品,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人們把它視同珍寶是非常自然的了。

永樂鮮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

有關的文獻材料都提到,鮮紅釉瓷所以呈現寶石般的光澤,是因為釉料中摻進了西洋紅寶石末的緣故。據景德鎮廠老藝人獻出的世代相傳的鮮紅釉配方,其中也確有珊瑚、瑪瑙、玉石等貴重原料。摻入這些原料對呈現鮮紅的釉色無疑是有利的,但今天看來焙燒紅釉這些貴重原料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郎窯紅釉

朗窯紅為我國名貴的傳統紅釉之一,因其於十八世紀始產於清朝督陶官郎廷極所督燒的郎窯,故稱「郎窯紅」。

清康熙 郎窯紅觀音尊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較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頸者為硬棒棰,撇口圓肩者為軟棒棰)、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有通體呈菊瓣形的。

康熙郎窯紅高足碗

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徵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但數量不多。

清 郎窯紅釉長頸瓶

郎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用1300℃高溫燒成。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所以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

清中期 郎窯紅釉弦紋長頸瓶

但是古代郎紅以銅為著色,與現代的銅元素為著色有著很大的差別,化工原料跟原礦原料完全是兩種概念。以原礦材料燒成的郎紅,顏色與肌理中會有細節的體現,如俗稱的牛毛與兔毫,顏色更深,化工原料燒出的雖然也紅,但層次難以凸顯。

郎窯紅仰鍾式杯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彷彿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郎窯紅釉鹿頭尊

郎窯紅器里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

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

郎窯紅筆洗

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

清早期 早期郎窯紅象耳尊

由於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艷,形成了""垂釉""。但因為製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鑒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耿寶昌先生的調查統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後世窯變釉的斬足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別。

清康熙 郎窯紅膽瓶 (一組三個)

火焰釉(仿鈞釉)

清雍正 仿鈞釉花盆

清中期 仿鈞釉魚簍尊

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出的一種仿鈞釉。仿鈞釉中的窯變花釉,是用多種不同色釉施於一器之上,經高溫焙燒後,呈現出火焰狀的色彩和圖案。火焰紅的出現,說明花釉的顏色發展到了十分豐富的程度。

仿鈞窯變釉雲耳瓶

故宮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窯變耳瓶,就是一件傑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著閃紅的紫斑。瓶頸至圈足,都是以火紅顏色為基本釉色,其間閃青、閃黃、青白、青藍等顏色呈針狀由上向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得極為旺盛的火焰一樣瑰麗。

清雍正 仿鈞釉龍柄鳳首壺

清乾隆 仿鈞窯抱月瓶

胭脂水釉

清雍正 胭脂水菊瓣盤

雍正時創燒的一種低溫顏色釉。亦稱「金紅釉」。以黃金為著色劑(0.5—0.6%),釉汁細膩,光潤勻凈,色如胭脂,故名。在薄胎製品上,內施白釉,外施胭脂水,紅白相映,瑰麗非凡。金的呈色屬於膠體著色,膠體粒子大小與呈色關係密切,必須嚴格控制燒成溫度。胭脂水均為官窯產品。

清雍正 胭脂水釉鼓形小蓋罐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清光緒 胭脂水釉碗 (一對)

清光緒 胭脂水釉鹿頭尊

清雍正 外胭脂紅釉內粉彩果紋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庫 的精彩文章:

王者歸來 2017青銅器大放異彩!
價值1.179億的雙龍盤口尊透露出「四爺」的好品味

TAG:瓷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