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時候,知識大到不僅無知,而且都無法形成理論

有時候,知識大到不僅無知,而且都無法形成理論

《優秀的綿羊》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耶魯大學擔任過10年英文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5年研究生導師。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後,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決定辭去自己的終身教職,離開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感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在即將辭去耶魯教職之際,他發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勢》來討論這些問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幾周之內,它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次(後來的累計閱讀量超過了100萬次)。很明顯,這篇文章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從那之後,他開始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發表演講,跟學生們交流,回答他們的問題,也向他們請教了許多問題,並傾聽和了解了他們的答案。這本書就是他對這段經歷的思考和總結。

在本書當中,作者德雷謝維奇曆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學校學生的「數宗罪」: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缺乏「常識性聰明」等,並提出「讀藤校遠不如讀公立大學,學校更重視教育、教學方法也更靈活、更前沿」等觀點,

他還進一步說,雖然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內里,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讀的學生沒有使命和目標感,自我膨脹、自我中心、自以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沒有這些標籤的人,卻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輩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過某藤校。

《知識的邊界》

作者簡介

戴維·溫伯格,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資深研究員。曾任霍華德·迪安總統的選舉團隊的高級互聯網顧問

「知識的邊界」沒有把「Too Big To Know」,也就是「大而不知」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的意味展現出來。而溫伯格借用「大而不知」的語式旨在強調以下事實:網路時代,知識從速度上看,頻繁更迭;從廣度上看,信息過載;從深度上講,扁平開放;因而從牢固度上看,知識的根基隨時會被動搖乃至瓦解,因為在互聯網社會結構中,權威可能被拉下神壇,專家意見甚至不如群體的智慧,在眾聲喧嘩的新媒介形態中,觀點爭鳴、百花齊放,答案在網路中飄揚。

放在過去,傳統知識生產機制它的基本套路是利用公司研究院、大學實驗室,成立專項小組尋找解決辦法。但代價通常是高昂的研發經費支出和可能漫長的時間等待。而在互聯網時代,利用「網路化的知識」,情況就變樣了,它的問題反應速度更快,尋找方案的效率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大。

溫伯格是在探討網路時代全新的「知識觀」,正如他所寫道的那樣:「房間里最聰明的人不是站在講台前給我們講課的人,也不是房間里所有人的集體智慧。房間里最聰明的人就是房間本身:房間聯接人們和思想並連接外部的網路。」溫伯格說的「房間」其實就是「網路空間」,網路有孕育多元性知識的土壤,並且知識是動態的、混雜的、辯證的,也是不確定的。並預言:「網路化的知識,會讓我們更加接近關於知識的真理。」

《知識的邊界》無疑挑戰了我們多數人對知識的認知。溫伯格認定知識是無定形的、混沌的:「網路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其整體運行的效率,而是來自於大量的小塊內容,這些小塊指向更多的小塊。並且,更為重要的是,網路不僅僅是將網頁組織起來,而且還以一種新的方式將人類組織起來。

我們是網上真正的"小塊",我們正在用自己仍然在不斷發明創造的方式鬆散互聯」,以及「就信息劃分而言,目前還沒有普遍認可的方法,而且所有試圖建立數字秩序的體系只是體現作此嘗試的傾向而已。混沌並非我們思維的缺陷,而是思維的結果」。有時候,知識大到不僅無知,而且都無法形成理論。

《學會提問(原書第10版)》

作者簡介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合著

在一個被泛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到涉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別人兜售的觀點——他們熱衷於讓你相信這是「事實」,你明明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可一時又很難找到突破口反駁,你是不假思索懶惰地全盤接收信息?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眾說紛紜的爭論立見分曉,讓道貌岸然的說謊者原形畢露嗎?

面對立場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見,你是只願聽價值觀取向和自己相似的觀點,黨同而伐異?還是能夠控制感情衝動,做出理性的判斷?

面對提問和質疑,你有能力組織更多確鑿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嗎?還是只把聲高當有理?一遇到別人提出相反的觀點,就認為是沒事找茬,有意和自己過不去,甚至為此惱火:他為什麼橫豎不肯接受我的觀點?

過於感情投入,最大危險就是可能沒法識別謬誤和操縱。將難回答的問題直接槍斃掉比仔細思考後再回答要容易得多,而且這樣做一定讓你顯得一言九鼎霸氣外露,但也在無形中關閉了通往批判性思維的大門。

不草率、不盲從,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儘力理解那些價值觀和我們背道而馳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見對判斷的影響,這樣才有可能得出更為正確、理性的結論。

《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

作者簡介

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編著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學習的革命」,我們將徹底改革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創造出一種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創造性、相信並注意開發人的潛力、便於人與人交際與合作的嶄新的教育觀念和學習模式。

同時,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研究的重點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教學轉向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

《人是如何學習的》(擴展版)集合了美國當代學習科學頂尖研究人員的智慧,對人類學習的科學基礎及其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研究,探索更好地將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發現與實際的課堂教學連接起來的關鍵的問題。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吸收了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的重要觀點和例證。來自這些領域的真知灼見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加深了我們對「人是如何學習的」的理解,使我們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學習革命的挑戰。

《如何學習》

作者簡介

本尼迪克特·凱里是《紐約時報》頂級科學記者,專註健康與科學報道30年,享有殊榮,是《紐約時報》收穫讀者郵件最多的記者之一。

在書中,他彙集了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數十年科研成果中篩選出的精品,讓你看到大腦汲取知識的真正途徑,讓你了解這台奇妙學習機器的運作原理,以及學習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學習方法,從大腦的學習機制講起,一路探尋記憶的真相、環境的影響、靈感和頓悟的產生以及潛意識的奧秘,提煉出10種顛覆常識的學習方法,告訴你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才能有效、輕鬆、不費力。

《遊戲,讓學習成癮》

作者簡介

卡爾M.卡普,美國布隆伯格大學教學技術系教學技術專業教授,互動技術研究院助理院長,著有多本關於學習遊戲方面的書,是一位學習專家。

現在遊戲化這個詞兒,很流行,比如說遊戲化管理,遊戲化運營,遊戲化設計,遊戲化教學等等,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說自己是遊戲化管理,工作氛圍輕鬆;很多培訓機構也說,自己是遊戲化教學,讓孩子能夠快樂學習。但是,到底什麼是遊戲化?很多人也許還沒有弄清楚。

在這本書里,作者就為遊戲化作了定義:遊戲化就是採取遊戲機制,美學和遊戲思維手段吸引他人,鼓勵行為,促進學習和解決問題。通俗點說,就是採用遊戲的思維,通過多種手段讓用戶實現特定的目的。在這個定義裡面,關鍵詞是遊戲思維,這是遊戲化的核心部分。

《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

作者簡介

戴維·珀金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資深教授,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國際思維協會組織委員會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講家和顧問。

傳統教育體系中,有很多知識在學習者日後的生活中並沒有什麼用,即無法發揮生活價值。例如,二次方程式這類數學知識在未來生活中幾乎沒有用到的機會,那麼,這樣的知識有沒有學習的必要呢?如何辨別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和知識?傳統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種種障礙,不斷創新教育方法,為學習者提供更實用、更有生活價值的學習?

也許,我們需要以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關注已知,也關注未知。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具有未來智慧的教育視角,在複雜而多變的世界努力培養人的好奇心、啟發人的智慧、增進人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引導學生積極地、廣泛地、有遠見地追尋有意義的學習。

想像一種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課程都能帶來全局性理解;想像一種學習,它能夠給這樣的理解帶來生命力,使其長存,並且支持終生學習;想像一個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後,對基本的政治活動、個人健康護理、經濟行為、生態責任、人際社會交往,以及其他許多概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並以此為發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眾生都能夠靈活而敏捷地處理問題,那麼,我們的社會該多麼不一樣。

因此,本書作者戴維·珀金斯將告訴學習者,如何辨別傳統知識體系的實用性,如何學會通過提出開放性問題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過辨證地學習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

《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

作者簡介

托尼·瓦格納、泰德·丁特史密斯合著

靈敏的機器人正在大舉入侵全球各地的製造業,無人駕駛汽車已從科幻變為現實。無論是在圍棋、撲克牌等競技類項目上,還是在事關生死的癌症病人診斷和疾病預警上,人工智慧軟體都在迅速超越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類大腦。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吞噬著大量的常規例行職位,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無人倖免。

雖然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發展不斷敲響警鐘,但大部分學校依然充耳不聞、停滯不前。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人工智慧只會發展得越來越快,不可能原地踏步,等學校緩過神來只會為時已晚。重塑學校這件事,你每走慢一步,就會讓年輕人在面對未來真實社會的洗禮時更加脆弱,更加不堪一擊。

我們趕上了教育發展的關鍵期。未來幾年,學校、學區乃至整個國家,都會發生值得納入教育史冊的重大變革。有些學校可能會固守著過時的教學模式,偶爾分數漲了一點,便覺得教學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樣的行為無異於將學生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而更多的學校則會控制住給學生打分的衝動,為學生和教師賦予更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施展才華。這些學校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真正值得培養的,並據此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靈活規劃。這樣的學校才稱得上是為創新時代孕育優秀人才的沃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白見聞 的精彩文章:

TAG:曉白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