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縣博緣何能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看了館藏文物秒懂!

一個縣博緣何能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看了館藏文物秒懂!

一段人生,因為有了記憶,回憶起來會很精彩。一個國家,因為有了記憶,這個國家更顯厚重。一個民族,因為有了記憶,這個民族得以延續。

青州博物館正門

如果你有機會到古城青州,別忘了去看看范公亭西路1號的珍寶館。


青州博物館的國寶

青州博物館是我國83家一級博物館裡,惟一的縣級博物館。這是84年易地而建的新館,建築傳統大氣,帶有那個年代的痕迹,與整個青州的旅遊區建築頗為融洽。

青州博物館遠景

四合圍的兩層樓展廳,共八個展廳。專題展與編年展結合。

坐落在范公亭西路的起點,它靜靜守護著幾萬件遺落人間的珍寶。

鎮館之寶:

趙秉忠狀元卷

將近1300年科舉考試史上到底出過多少位狀元,口徑不一,但大陸保留下來的狀元卷卻僅此一張。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面對萬曆皇帝的殿試題《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二十五歲的趙秉忠一氣呵成寫出2460個字,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制、法治與德治的關係,字跡工整,無一塗改,理念先進,論證嚴密。萬曆皇帝在卷首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至今仍鮮艷如新。

狀元卷在古代乃屬國家機密,如此珍貴之物如何流落民間,至今無處可考。

1983年,趙氏第13代孫將這件留傳了四百多年的傳家寶獻出時,中國宮廷檔案史不再空白。如果往前幾年,這件一級文物將會上交至山東省博物館或者國家博物館保存,但根據後來出台的出土地保護規定,狀元卷得以留在青博而且成為鎮館之寶。

然而,既然連守衛森嚴的故宮博物院都能被盜,小小青博又怎可輕易倖免。1991年,國寶狀元卷被保安盜走販賣。幸運至極,珍寶在丟失九天之後被追回。

龍興寺佛造像

如果我早生十年,也許可以親眼目睹佛光重現那一刻。

1996年10月,一輛推土機在原益都師範學校操場施工時,無意間推開了沉默千年的龍興寺遺址。一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縱深3.45米的窖藏,共出土佛教造像600餘尊,以高浮雕的背屏式造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時間跨越北魏至北宋將近五百年,分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泥塑七種質地,包括佛、菩薩、力士、供養人、羅漢、飛天等幾種類型,採用線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種技法,輔以貼金、彩繪等裝飾技術,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佛造像突出的「青州風格」,大意是指造像面相圓潤,長眉杏目,嘴角含笑,衣衫薄衣貼體,衣紋簡化,有的甚至周身不雕刻衣紋,以展露身體曲線的優美與起伏。

這尊備受稱道的一尊立體貼金石雕佛造像,因其斷臂,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而其嫣然一笑則被認為勝過蒙娜麗莎。

可以想像,擁有如此柔美的線條、精美的貼金和華美的裝飾,當年矗立佛堂時是多麼雍容,而當年的龍興寺又何其鼎盛。只可惜,絕大多數佛像已被嚴重損壞,甚至有火燒或修復的痕迹,探究其中緣由,多有猜測而無定論。

宜子孫玉璧

先人總會給後世傳承驚喜,但也常常留下諸多考驗。與前兩件珍寶存有謎團一樣,這件目前中國唯一一件刻有漢字的漢代館藏玉璧至今也沒有明確其主人身份。

玉璧體型較大,質地名貴,碾琢精緻,圓潤流暢,S型雙龍紋鈕中間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宜子孫」最早出現於《詩經》「宜爾子孫承承兮」,乃「子子孫孫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語,是儒家思想中孝道思想的反映。

青博的館藏遠不止這些,其背後的故事也遠不止如此。那些起眼或者不起眼的陳列,是有形的思想,更是歲月的記憶。

佛像

國內佛像非莫高窟和龍門石窟為牛耳,但還是青博所收藏的幾尊佛像驚艷不輸前二者。

龍興寺佛像佛像,是青州博物館在青州龍興寺發掘出來的,上啟北魏下至明初,工藝超絕自成一格,最出色的是北魏,北齊的那部分。和那些在露天的著名石窟不同的是,保存得較好,較少被敲掉佛頭什麼的。其柔潤的面孔,精美的服飾,讓人美到想哭的瑰麗。

東魏的貼金菩薩

北齊的貼金彩繪菩薩

漢人俑及其他

漢文官石像

漢文官石像

漢代胡人石像

甪端

甪端側身

四對漢代裸體玉人

青州博物館藏品如此之豐,但礙於畢竟是縣級市,財力有限,所以青州博物館的外觀很是普通。但這樣反而使得遊覽後的驚艷感更加凸顯出來。

博物館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即使是個門外漢,也會為那些珍寶奪目的外觀、巧妙的設計、精緻的工藝和寄託的美好所吸引,於是後世與先人通過它們實現了穿越時空的交流。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2100萬歐元玉璽 乾隆帝把玩之物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