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大學張傳溪研究組在褐飛虱的蛋白質組學取得重大進展

浙江大學張傳溪研究組在褐飛虱的蛋白質組學取得重大進展

iNature:2018年4月30日,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傳溪研究組在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A comprehensive omics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survey of cuticular proteins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全面的大規模組學技術來研究褐飛虱(BPH)中的表皮蛋白(CPs)的功能。 發現140個BPH 中的CP基因,有32個對於若蟲/成蟲發育,產卵或胚胎髮育是必需的; 此外,還展示了CP的冗餘和互補功能。這些發現還可能刺激專門針對角質層蛋白的殺蟲劑的設計和開發。

角質層主要由幾丁質和表皮蛋白(CPs)組成,是一種多功能的節肢動物結構。 CP通常占昆蟲總蛋白的> 1%。為什麼昆蟲在基因組中編碼如此多不同的CP基因?在這項研究中,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傳溪研究組使用全面的大規模測序技術研究褐飛虱(BPH)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一種主要的水稻害蟲)的全部CP(即CP-ome)。

在BPH中包括140個蛋白的8個CP家族(CPR,CPF,TWDL,CPLCP,CPG,CPAP1,CPAP3和CPAPn),其中CPAPn是張傳溪研究組發現的CP家族。被認為僅限於鱗翅目的CPG家族也在BPH中被發現。如此處所報道的,CPLCP家族成員具有三個保守序列基序。此外,張傳溪研究組還鑒定了一種名為TPAP的具有peritrophin A結構域的睾丸蛋白家族。

張傳溪研究組驗證了140個CP中106個蛋白質的真實存在。在早期和晚期若蟲以及新出現的雌性成蟲中針對135個CP基因進行RNA干擾(RNAi)實驗,證明32個CP對於BPH正常發育或產卵是必需的。組合的RNAi實驗提示大量CP的冗餘和互補功能。轉錄組數據顯示CP基因以組織特異性方式表達,並且存在四種發育表達模式簇。本研究全面了解CP在昆蟲角質層中的作用。

通訊介紹

張傳溪

個人簡介

理學博士, 教授(二級)。男,1960.1 出生。1982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1985年在同校獲昆蟲學專業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4-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在職從事博士學位論文工作。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晉陞浙江大學教授。2001-2003年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和愛媛大學CMES特別研究員。本校昆蟲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兼任浙江加州納米研究院博導, 昆蟲所教授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昆蟲和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先後主持「973」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1項,合作主持「863」重大和「863」探索項目各1項, 負責國際合作項目和省部項目多項。作為通訊作者,先後在Nature、PNAS和 Genome Biology等發表高水平論文,在病毒學三大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Virology)和昆蟲學TOP雜誌(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Insect Molecular Biology)等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70餘篇。書著有《昆蟲桿狀病毒ph、pk基因分析和人EPO基因在桿狀病毒-昆蟲系統中的表達》(高等教育出版社)等2本,參編4本。成果入選「2015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領銜的導師-研究生 (導學)團隊入選浙江大學五好(團隊業績好、愛生如子好、尊師重道好、同學互助好、文化建設好)導學團隊。

學術兼職:

《Scientific Reports》、《Entomological Research》、《中國農業科學》、《微生物學報》、《病毒學報》和《茶葉科學》等雜誌編委。中國昆蟲學會資源昆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家蠶生物反應器和生物醫藥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日本靜岡大學客座教授。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ature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首次發表重磅綜述,闡述表觀遺傳在疾病中的作用
厲害了,2018年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再次發表重磅研究成果

TAG:i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