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佩雷克的《53天》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佩雷克的《53天》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正如在《53天》中,不同的闡釋方式都遭受了可笑的失敗那樣,卡爾維諾也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中嘲笑了文學研究的迂腐。

「潛在文學工廠」,前排左一為卡爾維諾,後排左四為佩雷克

佩雷克的《53天》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文 | 楊?加爾特納

譯 | 王立秋

譯者授權轉載

關於喬治·佩雷克身後的片段小說《53天》(53 Jours)(由H.馬修和J.魯博在佩雷克去世七年後編輯出版)[1]的文學批評,至今一直以喬治·佩雷克的早期作品[2]和司湯達的《巴馬修道院》(La Chartreuse de Parme)[3]之間的互文關係為核心。而且,編織在這部小說中的自傳性的和歷史性的背景也得到了暴露[4],研究還論證了《53天》這本書的主題,是有關閱讀行動中的虛構與現實的混合。[5]

令人震驚的是,這本書的主題,與佩雷克以及卡爾維諾通過烏力波計劃[6]進行的交往,都沒有引起學者對佩雷克的《53天》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Se una notted』inverno un viaggiatore)進行比較的興趣。這兩部小說共享閱讀的主題,並且都是由主角閱讀一本書所引發的調查鏈條構成的。被調查的謎團和答案的線索在二者那裡都是書:《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中的十個小說的開頭,《53天》中的數本偵探小說。《53天》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都是圍繞一個刺激情節的,關於書的簡短的對話組織的。在兩部作品中書的「真正」的結局與對讀者接受它的結局(《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或它生產出來的結局(《53天》)都是一致的。儘管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最後的幾句話中虛構的讀者讀完了本書,《53天》中的帕特麗夏卻說,完成《53天》的寫作花了喬治·佩雷克很長一段時間。

然而,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和《53天》中都得到應用的閱讀的主題和嵌入的策略之外[7],還有更多相似之處。如果我們忽視這兩位作者對文學場景及其批判的含蓄評論的話,我們就會錯過這兩本書的一個實質性的部分。如此,卡爾維諾仔細考慮了讀者和閱讀的不同類型,而佩雷克則思考了偵探小說及其結構。在兩本書里,這些反思都因作者的幽默而增添了趣味,不過二者的風格相當不同。在卡爾維諾傾向於誇張諷刺的描繪,並公然地嘲弄學究氣的同時[8],佩雷克則通過從內部打破偵探小說的結構(方式),創造了一種類似的效果。根據《53天》的敘事者,兩個主要特徵構成了偵探小說:首先,在解密上的不同假設必須共存[9]。其次,在小說前半部分看起來最令人信服的假設必須持續地遭受質疑,並且在小說的後半部分被摧毀,直到最後在書的結尾,被完全不同卻是真實的答案所取代。[10]《53天》的整個情節都嚴格地服從這兩條法則。在《53天》的次要情節中,受要求解決小說家塞瓦爾消失之謎的數學教師不停地想出並拒絕新的假設,薩里尼,《R是M》的主人翁也一樣,從「名字的變形」[11]到歷史的或社會學的闡釋[12],再到平行線的收集和比較[13],甚至到某種「古文書學的」分析。[14]然而,對偵探小說形式的幽默的遊戲,並不只是在這種從語文學的方法到犯罪學領域的明顯轉變中[15],更是在主人翁得出結論的失敗中才變得明顯。在《53天》中展開調查的數學教師和薩里尼,《R是M》的主人翁,最終都意識到他們所謂的「熱追蹤」,「地穴」和「53天」的筆跡,只是在誤導他們。在薩里尼理解時間中的圖式的同時,《53天》的主人翁卻沒有看到,「地穴」的筆跡是設計領事的謀殺的一個手段。在後者那裡,偵探小說的形式,在調查者變成由據稱消失了的受害者執行謀殺的無辜的主體的時候,偵探小說也就被顛倒了過來。

因此,佩雷克暴露了偵探小說的特徵並通過重複和反轉其基本的原則,戲謔了這種文體。[16]同時,主人翁們在探查「地穴」和「53天」與他們的現實的相關性上的失敗,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學批評和分析的方法實際上是如何奏效的問題,而這,又是《53天》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另一個共同之處。正如在《53天》中,不同的闡釋方式都遭受了可笑的失敗那樣,卡爾維諾也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中嘲笑了文學研究的迂腐。

Durante la lettura ci dovra essere chi sottolinea I riflessi de modo diproduzione, chi I processi di reificazione, chi la sublimazione del rimosso,chi I codici semantici del sesso, chi I metalinguaggi del corpo, chi latrasgressione dei ruoli, nel politico e nel private.[17]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成為那個強調對生產/創作模式,物化/具體化的過程,被壓迫者的升華,性的代碼的語義,身體的元語言,以及在政治和私人領域角色的侵越的反思的人。)

[注]譯自Jan Gaertner,「Perec』s 53 Jours and Calvino』s Se Una Notte D』Inverno…」, in French Study Bullitin, 1999. pp.9-10.?Jan Gaertner, trans. Liqiu Wang.

[1] G.佩雷克:《53天》(Paris:Gallimard,1989)。在這篇文章中《53天》指的是整部小說,「53天」指的是這部小說的第一部分(第1-13章),而《R是M》(「Un R est un M」)指的是它的第二個部分(第14-28章)。

[2] 參加B.馬內(B. Magne):《給老練讀者看的》(「53 jours pour lecteurs chevronnes」),載《文學研究》(Etudes Litteraires), XXII, 1-2(1990), pp. 185-201。

[3] S.羅西安斯基-博雷林(S.Posienski-Pellerin):《妙趣橫生的佩雷克之旅》(PERECgrinations ludiques; Toronto:Editions du GRDD, 1995), pp. 202-03.

[4] A. 米勒(A. Miller):《喬治·佩雷克,在歷史與結構之間》(Georges Perec, zwishen Anamnese und Struktur; Bonn: RomanistischerVerlag, 1996), pp. 187-90.

[5] S.羅西安斯基-博雷林:《佩雷克之旅》,p.201.

[6] 轉引自《年表》(cronologia),載I.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Milan,1994),XLI。

[7] 轉引自S.科納勒(S. Knaller):《伊塔洛·卡爾維諾作品中的理論和詩歌》(Theorie undDichtung im Werk Italo Calvino; Munich: Wilhelm Fink, 1988), p. 53; 羅西安斯基-博雷林,p.199.

[8] 轉引自科納勒,p.68.

[9] 《53天》,p.62f.

[10] Ibid., p. 38.

[11] Ibid., p. 94.

[12] Ibid., pp. 127,144ff.

[13] Ibid., pp. 38, 56.

[14] Ibid., pp. 738f.

[15] 關於批評與犯罪學去哦年共和的其他例子參見第38,50,56,63,81,116頁的分析。

[16] 根據柏格森(《笑》[Le Rire], 1995),重複與反轉是創造笑的兩種主要的策略。

[17] SNV, p.87.

《53天》

喬治·佩雷克 著

湯城 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河卓遠文化 的精彩文章:

阿蘭?巴迪歐稱,此人恰為哲學史另闢蹊徑

TAG:上河卓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