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麟:繪畫在當下應該如何被討論?

王麟:繪畫在當下應該如何被討論?

王麟

繪畫的目的早已不單單是製造一種令人滿意的視覺感受。在繪畫這條長河中,當下的藝術家可以輕鬆的汲取早期藝術家的發現和營養,同時要面對的壓力和困境是如何進一步的突破。此時,更多的問題被拉扯進來,外在的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繪畫的語言和觀念?科技及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迅速獲取最新的資訊,同時也使得我們的視覺經驗及審美趣味趨於統一。知識及技法是可以規訓的,每個人的生存環境和個人經歷是難以複製的。在此背景下,以藝術家個人化的生活經驗而生成的帶有差異性的藝術創作則顯得尤為有價值。

在工作室、在美術館、在博覽會,不同的呈現地點,面對不同的觀眾群,作品的屬性是否發生了變化?工作室是藝術家的創作和實驗場,在走訪藝術家工作室時經常會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創作。有些是藝術家常見的系列,有些是階段性過渡的創作,有些則是無所顧忌的實驗,它們本無本質上的區分。然而,在美術館展覽中,在博覽會的現場中,為何作品的面貌出現了分化,是何種無形之力對作品進行了區別,什麼是適合的?

不可否認,在當代藝術市場中,繪畫是最容易被接受及消費的。當繪畫被賦予商品屬性時,某種流行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隨之我們會對於這種流行的繪畫創作形式進行梳理和思考,緊接著是反叛式的藝術創作接踵而至。當代藝術就是在這種不斷反叛的過程中發展的。繪畫的歷史正是在發現問題及提出新的解決方式的過程中不斷循序漸進的。

多數時候我們把繪畫看的太重,然而繪畫是自我的。藝術家被繪畫所困擾的問題大多是外部因素。而觀眾對於繪畫的喜好判斷也是根據個人經驗進行的,這種的經驗則是在不斷更新的。一種更新是所謂的流行趨勢;另外一種是自身的審美趣味和知識更新決定的。對於策展人而言,如何去做一個繪畫的展覽其實是困難的。如何以新的角度介入,如何提出新的問題,如何區別於其他繪畫的群展都是我在不斷思索的。

關於繪畫的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被解決,也許與繪畫保持一定距離的創作者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不同的創作及觀看的視角。適當的「距離」是此次討論的限定條件,也是我策劃此次《繪畫研討會》展覽的出發點。參與此次討論的嘉賓有導演、策展人、設計師、媒體撰稿人、還有主要創作方向為新媒體、行為、攝影、裝置類的藝術家。區別於名人繪畫與素人繪畫,他們的繪畫創作出發點是帶有當代意識和問題性的。此次《繪畫研討會》,批評家離場,也表明我對當下繪畫類研討會的基本態度;在大多數的研討會中,批評家們的討論停留在自說自話的層面,是乏味、無效,毫無建樹的。

從每位創作者的繪畫理由出發,讓創作者成為「繪畫研討會」的主角,用作品去說話。在繪畫研討會的展覽場域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對輕鬆的討論。繪畫可以是作品的材料與過程,繪畫可以是觀念的直接表達,繪畫可以是調節劑,繪畫可以是劇場的道具,繪畫可以是研究繪畫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網 的精彩文章:

王端廷:「中國當代藝術」如何界定?
畢加索為何廣受亞洲藏家青睞?

TAG:中國美術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