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強原創詩歌散文:故鄉風土故鄉人

朱強原創詩歌散文:故鄉風土故鄉人

故鄉風土故鄉人

——謹以此文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期盼祖國早日統一

作者:朱強

引子:亂世離家骨肉分,唯念鄉土養育恩。命運多舛心不變,落葉必思歸故根。

又逢一度清明節,對於芸芸眾生來說,不僅僅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我們存在,自己父母及先輩的恩澤是斷然不會忘記的。他們雖已久離,但就像《尋夢環遊記》里講的一樣,家族先輩的歷史是需要後輩牢記並傳頌的,並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這篇文章中講述的三個故事,都和國共戰爭時期赴台「老兵」有一些關係。文章的前兩篇,是我前幾年寫過的兩個單篇,其中《家鄉的味道》還曾在行業報紙和雜誌上發表過,第三篇也是醞釀思考已久,這個清明節期間才動手呈現在顯示器上(信息時代無紙化,讓人都快不會寫字了)。現在放在一起,也許讀起來更是別有一番感悟。其實這些也都是舊聞,或親眼目睹之,或道聽途說之,可是無論如何,凡世間眾生萬物萬事,只要存在,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家鄉的味道

人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對家鄉的感覺也不一樣。人們總是用一種最難忘的味道,來銘記自己對家鄉的懷念,對親人的思念。這是19年前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可每每想起,總是讓人難以釋懷。

這裡說的表叔,是我弟媳娘家的親叔叔,機遇的因緣,有幸接觸過。表叔是解放前撤往台灣的國民黨老兵,兩岸三通後局勢緩和,才想法設法和弟媳一家人聯繫上。由於表叔曾在台灣地方擔任過公職,當時受身份所限,只能通訊聯繫。直到1999年4月的時候才機緣促成,允許回大陸探親,他和夫人在魯南老家住了十幾天,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雖以「三通」,但當時回台之路並不容易,需要在濟南乘飛機經轉上海、香港,才能返台。當時時間還算比較寬裕,表叔二人到了濟南,在我家住了三四天,我和妻子陪著他們二老把濟南逛了個遍。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的美景,讓老兩口遊玩的流連忘返。

幾十年的隔海相望,幾天的短暫團聚,讓人感覺時間過得飛快。在表叔臨走的前一天下午,我們一邊聊著天,一邊忙著整理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這時候,表叔從貼身的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卡片,仔細地看了一眼,抬頭對我說:「侄子,你還得幫我辦件事,再幫我買上幾根胡蘿蔔。」

買胡蘿蔔乾什麼?我不由得一怔。他們明天就要啟程返回台灣了,難道台灣還缺少胡蘿蔔?表叔看到我一臉的不解,笑著說:「雖說台灣也有胡蘿蔔,可這件事是我受人之託,買早了怕放不住,就沒告訴你。」

我從表叔的講述中了解到了實情。讓表叔捎帶胡蘿蔔是他的連襟,也是山東去台的一位老兵,他們都是跟隨部隊撤到台灣的。在台灣他們先是同一個部隊戰友,複員後又成為了親戚。表叔的連襟還不到20歲,就被抓了「壯丁」,進了國民黨部隊。離開家時,他的母親怕他路上餓著,把家中僅有的幾個胡蘿蔔塞給了他……幾十年過去,他總是難忘離別的那一幕,難忘家鄉胡蘿蔔的味道。

表叔的連襟身體不太好,行動不便,實在是回不了大陸了。在表叔回大陸探親之前,他再三囑咐表叔,特別想家,特別想吃家鄉的胡蘿蔔。讓表叔回台灣時,千萬想著要給他捎上幾根老家的胡蘿蔔嘗一嘗。

聽完這段感人的故事,我匆忙騎上車子,向附近的農貿市場奔去。天剛蒙蒙黑,市場並沒有幾個人,買東西的商販等待著收市。我問了好幾個菜販,都說沒有胡蘿蔔了,連跑了附近兩個農貿市場都沒買到。

明天一早,表叔就啟程回台灣了。他們千里迢迢的來了,只提了這麼一個「小小的要求」,我這當侄子的都辦不到,急的我真是團團轉。人急生智,後來我想起之前在單位食堂吃飯時,看到過有胡蘿蔔,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直奔單位食堂。我給值班的鄭師傅說要找幾個胡蘿蔔,鄭師傅爽快地就答應了,在倉庫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給我找到了幾根滿是泥巴、開始冒新芽的胡蘿蔔。

當我回到家中,把這幾根不起眼的胡蘿蔔放到表叔手中時,他老人家連聲說了好幾個「太好了!太好了!」。

其實表叔走的時候,只帶了四根胡蘿蔔,由於海關對動植物檢疫查的比較嚴,他還單獨把胡蘿蔔放在外套口袋裡才過的海關。他們回到台灣後不久,就打來電話,一是感謝我們的盛情款待,再就是代表他的親戚向我們表示感謝,他的連襟說捎回去的胡蘿蔔,還是離開家鄉時那種甜甜澀澀的味道。

謙遜贏商機

這是發生在近30年前的一件真實事例,那時我還沒參加工作,正在一所中專讀書。一天放學回家吃晚飯的時候,父親對我和弟弟說起一個青年人做人做事的一個細節,讓我牢記至今……

那天父親說:「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行,你們以後還要多學學你旭倫哥。」 我和弟弟都沒明白父親為何說起這種話,只是默默地聽著。

當時三十齣頭、年輕有為的旭倫在魯南一個區縣糧食局裡當負責人。父親承包了旭倫負責的一個小型基建工程,所以那一階段他們在工作上經常接觸。

在內地招商引資剛剛起步的年代,父親乾的這個工程正是旭倫哥所在的糧食局和台商合資建的一個糧食加工項目。投資建廠的台商李老闆是解放前赴台的老兵,後轉為經商。兩岸政策開放後,他不忘桑梓,滿懷熱情返回大陸投資家鄉、回報鄉親。

在那天的簽字儀式上,雙方簽完字後,李老闆從口袋裡取出一枚小小的簽名手章印鑒,在合作協議上輕輕按上。這時旭倫看到遞過來的蓋著台商李老闆精緻小巧印章的協議書,想想自己兜里自己那枚碩大的簽名章,讓他遲遲無法在自己的簽字上落印,他抱歉地向台商李老闆解釋說自己的手章沒帶來,過後再補簽名手章印鑒。隨後,旭倫就及時地去刻了一個比較小的手章補蓋在合同上。

後來當別人問起旭倫當時讓人費解的舉動時,旭倫說人家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還是一位老人,自己是一位年輕人,本來就應該謙遜一些。在合同上就是要體現平等,人家出資多、年齡大,但人家蓋的印章小,咱出資少、年齡小,咱把大印章往合同上一蓋,雖然比較簡單,可既顯得不禮貌,也不美觀協調,還顯得咱不懂事。

其實也許一般人不會計較某個事情過程中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但恰恰是旭倫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贏得台商更多的信任和大家的認可。後來台商李老闆了解了事情的緣由,再加上日常的交往接觸中,旭倫的為人做事均處理得比較妥當,贏得了李老闆的好感,又加大了在當地的投資。

旭倫也憑藉著過人的才華和涵養,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前行,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前些年紮實能幹的旭倫哥成為了魯南地區一知名抗日舊址及古城旅遊景點的管委會負責人,在新的崗位上,他為家鄉的發展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這件事雖然我沒有親眼目睹,只是從父親的轉述中知曉了事情的大體經過,但我相信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這些做人的道理也讓我受益終生。

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中最中肯的話。現代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白金法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善有善報,這不是迷信,也不是唯心,其實有時一個小小的善念,一點小小的善舉,都有可能為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落葉歸故根

說實話,我對台灣的風土人情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些年來,身邊的親屬、老鄉時不時地就能說起台灣「老兵」軼聞逸事。前幾年,我還讀了廖信忠寫的《我們台灣這些年》等書籍,當然,龍應台先生的《野火集》《目送》等等大作也是拜讀過的。也從一些張國立主演的影視劇中看到過,從諸多的媒體上讀到過有關「榮民」的悲歡離合,人際遭遇。

這也是一位台灣「老兵」的故事,也是真人真事,是我大姐婆家的一位長輩。幸運的是老人家葉落歸根了,耄耋之年享受到了大家庭的天倫之樂。權且將這位爺爺輩的「老兵」尊稱為「郭老」吧。

我對郭老的了解多數是從姐姐和姐夫口中得知。郭老在世的時候,我曾在大姐家有過一面之緣,當時他已回來有三五年的光景。八十多歲的老人,身材瘦長,耳朵碩大,慈眉善目,倒也不顯老態龍鍾,讓人絲毫看不出他年輕的時候受過顛簸流離。

郭老在台灣幾十年一直煢煢孑立。解放前,他被國民黨抓壯丁時,就是老家一普通農民,年輕的時候個子很高,一米八多的大個子,相貌不出眾又窮,加之瘦又沒有文化,雖也有人提過親,但就很難有人相中了,只落得鰥夫孤獨大半生。除了有一晚年相認的干閨女,偶爾照顧他的生活,並沒有至親,到了老年,看到身邊的戰友故人漸漸老去離去,難免有幾分凄涼。幸好老人在老家時學會過做豆腐,退伍之後,自己干點磨豆腐的營生,勉強維持生活,才避免了挨餓遭罪。

80年代末期,台灣當局剛一允許通信時,目不識丁的郭老就託人代寫書信,委託大陸老家的當地政府幫著查找親人。當時雖然改革開放好幾年了,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誰家有地富反壞右、裡通外國之人,那是罪不可赦的,導致縣裡的台胞(僑)辦的工作人員多次到郭老的故里尋訪,可屢未有果。在當地,郭老的家族也算是望族,僅郭老的叔伯堂兄弟就有十幾人之多,可大家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有人敢出面承認有這樣一位親屬。郭老的二位親侄子當時也有顧慮,可大侄子思來想去,世道再變,可遠在台灣遭罪的親人畢竟是自己的親叔叔。在工作人員再次登門的時候,就認下了親戚。

郭老葉落歸根是奔著自己親侄子來的。侄子和郭老之間先通信,再到郵局通電話(除了單位辦公電話、郵局公用電話,那時的農村農民家還沒有電話),相互了解彼此的情況。再後來,郭老辦好通行證,隨著「老兵」回大陸探親團,回到老家親眼目睹了家鄉的巨大變化。經過考察,感受到的是社會的穩定,家族的興盛,親人的氛圍,尤其是侄子一家人的誠懇,無微不至的關心,深深打動了郭老,萌生了回鄉安度晚年的決心。當時的大陸雖然物質還不太豐富,但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已經走在奔小康的路上了。郭老返回台灣,就和當局交涉,一次性取回自己的養老金,將房產折價賣給了義女,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大陸自己家鄉的懷抱。

現在時逢和諧盛世之年,我們無法體會到崩離的國家、殘酷的戰爭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但在那個年代,遠離家鄉的多數「老兵」脫下戎裝,變成了「榮民」,苦其一生,艱難度日。年代愈久,他們對家鄉、對親人是越發思念的深切,能回來的,拼了老命也要回來。回來後的郭老生活起居時由他的親侄子一家照顧,當時他的侄子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叔侄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四世同堂,其樂融融。郭老了卻了心愿,尋找到了心靈上的歸宿,安享了餘生晚年。前幾年,90多歲的郭老終老故里,葉落歸根,安葬於家族。

【作者簡介】朱強,筆名清風,國企員工。人到中年,且行且研。起步杏林,治病救人。中途改行,研究思想。案牘文頭,苦思而就。靈感思緒,隨手急記。偶有拙作,陶冶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言貞語 的精彩文章:

晚春天雨洗柳梢,小街新綠茁新苗 暮春雨組詩八首

TAG:真言貞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