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魚巷的夜,很美。你們的鄉愁,還在

金魚巷的夜,很美。你們的鄉愁,還在

四五月櫻花季,日本有一項一路向北的全民賞花運動,叫「花見」。我突然很想把這個名字改成「巷見」,用在泉州古城裡。

那300多條的巷子,一路向西,正好一年一輪迴。

我們可以從金魚巷開始,只走270米的距離。從中山路泮宮口往西,到壕溝墘。從入口的處10米,慢慢收窄到3米。

這段距離,用了一年時間做微改造。

有點意外,C字形的穿堂榕竟然還在,纏繞的破壁綠榕也在,直欞窗式的棕紅鐵藝,順道落一排石板凳方便休息。有點意思。

曾經緊閉冷落的宅門,漸次被打開。我在清晨、中午、傍晚時候都走過,尤其喜歡它在傍晚的樣子,因為遠遠就能看到,磚紅的八角窗花里映出的昏黃,溫暖又俏麗。

房子,講究人氣,巷子也是。

只要路燈準時亮起,你就會知道,從此處走過,便是心安。

沒改造前,我就逛過這條巷子,一直記得在側巷的一面殘破的土牆沿,攀爬著一種叫薜荔果的,如金鐘倒掛的綠色果實,可取果膠做涼粉果凍。

牆的另一面,穿過破土洞就能看到,是一個明顯荒落的院子,只剩一棵大榕樹撐起一片落著灰的深綠。

泉州的巷子,大多有故事。破舊,可不是它們最初的模樣。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過(不知是否還在)一幅《謝郎貼》,是兩個大男人間噓寒問暖的通信。這位收信的謝郎,叫謝仲規,是宋時福建「交通廳長」(轉運使),官至三品,金紫袍上配金魚袋,就住在這條巷子里。

金魚巷,便得名於此。只是沒想到,一千年以後,這條巷子的名字和傳說竟都還在。

記載中3.8畝大的謝衙不到3000平方米,不算大。但謝郎娶的是當時泉州的知府蔡襄的女兒,可謂門當戶對,龍鳳相宜。

蔡襄也頗喜歡這位女婿,那封《謝郎貼》就是他寫的,說些自己「身體疲乏,剛吃了葯,謝客不作書少出門」這樣的家長里短。

大宅門裡的故事,被歷史拾遺,留下的往往只剩隻言片語。

但建築也有記憶。當你也從檻窗下經過,看到石板路上投射的玲瓏花窗,那暖黃的顏色,日漸西移的昏色,又何曾改變過多少。

謝衙是不在了,但這條巷子,從壕溝墘再往西去的那一段,還留存了五處故居。官員、詩人、建築師、書院院長、商業領袖……一路走過,穿越多少故人的光陰。

這次「五·一」假期,身邊很多朋友都去了金魚巷,為一場正式開門迎客的市集。據說三天「游」進了10萬人次的客流,甚至被期待為繼西街以後,泉州又一條「網紅巷」。

他們在裡面的10來個空間,如魚得水。看展,體驗,當吃貨。

在巷口挑選草莓干蜜餞,來一碗初夏的石花膏,順手帶走兩袋文啊水丸。木偶頭、竹編、錫雕、彩扎、花燈、珠綉,每一個非遺傳承人的空間里,都擠滿了人。

走過泉州那麼多街巷,金魚巷算是幸運的。

按同事的話說,「說好的微改造確實做到了,這裡,當真留住了一部分人的鄉愁。」因為他就特別惆悵,自己的家鄉正面臨「棚戶區」的一律拆遷。

「鄉愁是什麼呢?」

「總歸一個字,是情吧。」

「鄉愁里有什麼呢?」

「至少應有一個字,人啊。」

沒有人的街巷,就不會有生活,也不會有故事。

於是他們開始這樣傳說金魚巷——

這裡,特別適合開火車,逛吃逛吃逛吃~

這裡,特別適合搬戲,況且況且況且~

這裡,不要只是作秀,還要把大門常打開~

當潮聲已起時,又為何拒絕他們的歡聲笑語。當夕陽西下時,感謝還有一方石凳讓我們看光落燈起。

泉州的巷子,估摸還是要繼續往下改造的,否則270米還是太短了。而無論是藝術或市井,在這第一條改造的巷子上,我們看到了一份誠意和某種希望。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不是嗎?

金魚巷的夜色已初上,那不如,約起吧。

END

本期文字 / 麥麥 圖片 / 呂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鯉城公安 的精彩文章:

TAG:鯉城公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