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一虎將,打了58年仗,身上卻沒有一處傷口,原因只有8個字

清朝一虎將,打了58年仗,身上卻沒有一處傷口,原因只有8個字

古代戰場上,刀槍劍戟是主要作戰裝備,武將們衝鋒陷陣搏命疆場,負傷挂彩是常有的事。《舊唐書》記載,唐朝大將秦叔寶晚年曾經自述:「我自年輕時就投身軍旅,身經兩百多場戰事,屢次受重傷,流血數斛,到了老年豈能不病體衰殘?」宋朝宦官秦翰,長期在軍中任職,是北宋有名的猛將,《宋史》記載,他一生前後負傷多達四十九次。

因此,古代武將身上的疤痕,幾乎可以作為判斷其勇氣和能力的標準之一。經常身先士卒捨命搏殺的武將,動不動光著脊樑揮舞大刀衝殺,受傷挂彩的頻率和次數,也必然大大增加。而怯懦畏戰的無能之輩,臨陣之時保命為先,根本不敢輕易上陣,負傷的可能性自然要小得多。不過也有例外情況。清朝嘉慶、道光時期,有一員虎將,身經百戰卻毫髮無傷。

此人就是清朝名將、陝甘總督楊遇春。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以勇悍善戰聞名天下,這個楊遇春,雖然知名度不及常遇春,而其軍事才能比起常遇春也不遑多讓。楊遇春是四川崇州人,自幼習武,於乾隆四十四年,一十九歲時高中武舉人,自此開始軍旅生涯,到七十七歲病逝,整整打了五十八年仗,《清史稿》記載,「遇春結髮從戎,大小數百戰,皆陷陣冒矢石,未嘗受毫髮傷」。

因為楊遇春屢立大功,嘉慶皇帝多次接見他,有一次還專門問及此事,並為此稱讚他是「福將」。身經數百戰卻沒一處傷口,在冷兵器時代堪稱奇蹟。首先要說明的是,楊遇春並非是那種坐鎮後方、運籌帷幄的儒將。他是武舉出身,武藝高強弓馬嫻熟,是從把總、千總等底層武官,全憑著能力和戰功,一步步升到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完全是靠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功名。

《清史稿》記載了楊遇春的很多經典戰例。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李文成聚眾造反,盤踞滑縣道口鎮。楊遇春奉命帶兵征剿。有一天他帶領親兵衛隊八十個人偵察敵情,結果半路上遇見李文成所部上千人。面對眾寡懸殊的危急局面,楊遇春毫無懼色,帶著僅有的八十人向敵軍發起衝鋒。親兵們一看主將如此威猛,個個勇氣百倍,沖入敵陣縱橫砍殺。

戰鬥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叛匪人數雖多,卻拿楊遇春區區幾十個人無可奈何,反而當場被殺死殺傷二百多人,眼看著楊遇春帶著親兵殺出重圍,絕塵而去。楊遇春回營途中,清點人數,發現只剩下七十八個親兵,少了兩個。戰場傷亡在所難免,對於別的武將而言,這根本不是個事兒。楊遇春卻愛兵如子,視士卒如手足,立即撥馬回頭,重新帶兵殺入敵陣,硬是把兩個陣亡親兵的屍首找到,搶了回來。楊遇春的悍勇程度可見一斑。

楊遇春如此勇猛,為何從不負傷?從上面這個戰例可以看出,原因只有八個字:馭下有恩,得其死力。楊遇春上了戰場兇悍如虎,對待手下親兵和士卒,卻多有仁慈關愛之心, 手下將士對他感恩戴德,十分擁護。他一貫操守廉潔,從沒有貪墨軍餉等醜惡行徑,每遇強敵,從不躲在後面發號施令,而是身臨一線靠前指揮,與士卒們並肩奮戰,生死與共。親兵士卒戰死沙場,楊遇春身為主將不顧生死也要把戰友屍首搶回,士卒們對這樣的主將十分愛戴,心甘情願出死力為他賣命。

將士們的積極性一旦激發出來,效能是驚人的。士卒們效命疆場,多打勝仗,主將置身險境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而楊遇春身邊的親兵們,直接擔負護衛主將之責,在楊遇春的感召下,更會捨死忘生保衛他的安危,作戰時像一堵牆一樣環繞在他周圍,楊遇春身經百戰卻毫髮無傷,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魏徵向李世民進諫200多次,有1句話說得最難聽,讓李世民當場大哭
1個皇后,武藝好比穆桂英,文採好比李清照,性情卻像武松的嫂子

TAG:木木說史 |